?

琴瑟之美

2015-08-27 08:59鄭和云
凈土慢生活 2015年4期
關鍵詞:諸城禮樂古琴

鄭和云

周代,國人根據樂器的不同進行分類制作。將樂器分成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八類,稱作“八音”,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

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鐘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征。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漢族文化中的瑰寶。

說起周通生的古琴人生,不能不說兩件事。

其一,周通生,姓周,名通生。按字面意解為:周家在盛世通達之時育有一子,故名通生。而通生尚周之禮,為儒生。其二,周老師,習琴,愛琴之泛音,前半生里涉獵甚廣,常往返于海內外,商賈出身,海外偶遇古琴之音,自此輾轉多時,重回南通覓良師,勤學苦練,沉醉其中,終成“梅庵派”古琴傳人,盡得王永昌老師之真傳。

老師為周氏后人。周從姬姓,周文王姬昌做古琴曲:文王操,此琴曲精妙,為文王親做,曲中蘊含了“安定天下的遠大志向,流溢出尊賢愛民的美好品德”??鬃右簧缟兄軙r泰伯及文王的德操,孔子更學習周公所創禮樂之制,在“文王操”曲中感受周文王偉大的胸懷。文王之嫡長子伯邑考,其長相俊美、琴藝絕倫,為人更加正直,敦厚仁孝。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奠基人。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由此可知,周時姬之族人,后周姓一脈,族人操琴為平常事,商周時亦為君子所尚,世代琴藝超群,德仁兼備。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記錄在西周初年,于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后產生,最遲產生的已在春秋五霸時代,整部詩經的時代,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產生的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渡袝酚涊d,《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后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系?!对娊洝分惺珍浟舜罅颗c琴相關的詩作?!对娊洝分杏幸恍┟鑼懝徘俚脑娋?,今人能從其中認識古琴在古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其一,古琴悅人娛己,擁有基本的樂器屬性。如:《風·關雎》中的名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其二,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所崇尚“和”的至高精神境界。如《雅·鹿鳴》詩句:“我有嘉賓,鼓瑟古琴。鼓瑟古琴,和樂且沉”。又如《雅·常棣》詩句:“妻子好合,如鼓琴瑟”。這些詩句通過描寫和諧美妙的琴瑟之聲,體現了人群社會關系中的“和”。

其三,體現了古琴雅樂的地位,賦予了古琴至高的禮樂色彩?!堆拧す溺姟防锞椭苯用枥L了一幅肅穆典雅的古代禮樂畫面,“鼓鐘欽欽,鼓瑟古琴,笙磬同音”,意為莊嚴的雅樂演奏中,編鐘敲得“欽欽”悠揚,配合那琴瑟和笙磬發出的音樂,是多么和諧美好??!

從《詩經》中,我們知道古琴自古即為文人階層重視,既是傳道之器、祭祀之器,又是修養之器。在禮樂之中,起到“樂”的和之作用。

昔年周公之封地,古魯國之都城,曲阜春秋末育孔子??追蜃优d禮樂私學教育,曠世傳播華夏禮樂之德行。有“仲尼”琴式傳世為證。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東南), 孔子自小觀看祭禮,母徵(zhi)征在因其父為飽學之士,自幼受教,積淀了豐富的見識、學養。此段家教生涯,對孔子以后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后,孔子聞宋有一老聃學識淵博,聲名曰顯,世稱老子。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魯國天下,精通禮樂之人,即可為夫子,以示尊敬。老子曾為周朝守藏史??鬃泳寐動菰L。

故于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dān),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笨浊痤D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從孔子求學老子中,可知,此行堅定了孔子推行“德治、禮治”的信念。

孔子言:

真正的為人師表,不僅要在知識上廣博精深,還需要有完美的人格。

而完美的人格,是為人溫良恭儉讓,忠貞仁孝悌,

簡言之,也就是君子之德。

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德行?

詩書禮樂,可以幫助人們獲得良好的品性。

但是必須學以致用,也就是說學習知識與學習做人,二者不可分割。endprint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推崇禮樂的過程中,古琴的教習始終貫穿其中,更打破了教育的壟斷,開創了有教無類的先河,教育更加普及化,所有學子向學皆可學習。

當今古琴有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肚俨佟氛J為,當初伏羲造琴,是為了“反其天真”。哲人用琴聲將人們被囚禁心靈呼喚到大自然中去,讓人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就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

仲尼式是自唐最流行的古琴樣式之一,屬于圣人造琴的一類,又常稱為孔子式、夫子式。由于它的名字叫“仲尼”,所以會讓人馬上聯想到孔子,誰也說不清這種式樣是否是孔子設計的,但是以“仲尼”命名的確很恰當,因為它是在所有琴里最簡捷的一種,只在琴體的腰部和頭部有兩個凹進的線條,通體沒有任何其他的修飾,外型樸實簡潔。他的簡捷而流暢、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中庸內斂的風格。晚唐時,孔夫子被加以推崇之后,仲尼式才逐漸時興,兩宋更大為流行。很多琴者喜歡仲尼式這種款式,或許是因為這種式樣沒有過多的繁雜,比較有文人氣質,它的聲音中正平和,更能使人有內心的認同??梢钥隙ㄖ倌崾绞亲罟爬系氖綐又?,也是最能代表儒家內涵的款式。

近代梅庵琴派源起于諸城,成教于南京,當代與通生執手于南通,再續華夏血脈禮樂之聲。

采訪紀實

乙未夏,

中國國家畫院之中,通門禁,童生引至師之琴社之內,暫別外境之浮華,于師以琴緣相交。

師入座,言美術和音樂本為一體,而時下工商業社會浮躁,美術和音樂已完全脫離,更和文學完全脫離。藝術惡俗化,在大的美術環境中更缺乏藝術成就的高峰。所謂大美術,是集繪畫,家具,古玩,建筑,民間藝術、民俗風情、戲曲(昆區、京劇、曲藝)、音樂等多個美學方面的綜合藝術。當代之人,盲目崇拜西方。這也是去年習近平總書記10月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說的“當代文藝創作,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的根本原因。

君子一言,頓開問者茅塞。

問:老師您認為自古什么才是大事?

自古禮樂為大事!孔子作為儒學私塾教導之祖,尚周之泰伯及周公之德。畢生致力于推行“德治”,就是“以德行仁”,禮樂制度就是德治,是“文”的一手,是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

孔子所推行的“禮”不僅僅是一種禮儀形式,更重要的是儀式后所蘊含的“禮”的精神??鬃诱f“吾不與祭,如不祭?!比绻麤]有誠意只是為了滿足形式,祭祀之事都找他人代替,這祭了跟沒祭就沒有差別!

孔子在推行“禮”的時候,更關注推行“禮”的內在精神:“禮”之根本。如同在喪禮上不講禮節與不哀痛都是不符合禮的要求,但與其禮節做足了可是并不哀痛,還不如忽視了禮節但真正哀痛。

孔子強調禮的根本,同時也重視禮的形式。在孔子看來,只有形式和內容兼備,才是真正完整的“禮”,也就是神行兼備。而“禮”的內在精神是“仁”。中國古人對于人的內在修養的要求就是成為君子。而成為君子,我們從小都知道需要達到“仁”。

從《論語》中我們會發現,僅僅只達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眼中是還不足以稱之為“君子”的。君子達到“仁”之后還必須達到“禮”。

孔子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在孔子的思想中,其實“仁”就好比“質”,“禮”就好比“文”。只有“仁”而沒有“禮”就難免顯得粗野,要是“禮”過多,卻沒有“仁”作為基礎,也難免陷于虛浮。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里也可見孔子認為禮是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上。先仁而后禮。如果一個人不“仁”,“禮”和“樂”對他來講就并沒有什么用處了!

但是一個人要是達到了仁,卻沒有禮也是不行的?!爸爸?,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靈公》)除此之外,孔子還曾過說人的根本在于孝悌之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而孔子也曾經用禮來解釋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币簿褪钦f,仁的根本在于孝,而孝的根本又在于禮。

所以孔子才提出“克己復禮為仁”的論斷:“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墩撜Z·顏淵》)顏淵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復禮就是仁。為什么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仁了呢?就像我們上面所講的那樣,仁和禮是密不可分的,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禮是對仁的完善。

也可以說,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而禮就是體現仁的方法和形式。禮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仁的概念,所以只要能達到禮,自然而然也就能領會仁。

“禮樂”制度是“禮”與“樂”相配合,而以“樂”從屬于“禮”的制度?!抖Y記·樂記》指出:“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p>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p>

“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p>

以上幾段話告訴我們,禮和樂具有不同的功能。禮的作用是區別宗法貴賤等級秩序,即所謂“尊尊”。只有把禮義立起來,使貴賤等級分明,社會才能有序運轉,人們才能相敬而不爭。樂的作用是融和上、下之間的矛盾,即所謂“親親”。只有注重發揮樂文的和諧作用,不同等級的人們才能親密融洽。

周禮規定,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只能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規格待遇也不同,以此顯示君權的至高無上,給人們灌輸等級秩序的思想。雖然今人離經叛道,不喜遵從禮儀,但是等級在對內和對外過程中,為了社會有序的運轉,永遠都必須存在,承載不同社會責任的人,自然需要用到不同的禮儀。當今關注文化藝術的有序發展也是將禮樂的同異、親敬、和融作用重新發揚,也是新時代仁治、德治的代表。到了春秋末期,周禮被破壞。季孫氏是魯國大夫,他用“八佾舞于庭”,是以大夫的身份用天子之禮??鬃訉Υ耸路浅鈶?,他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禮和樂的作用是相輔而又相成的。endprint

如果把“禮”強調的過了頭,就會使矛盾激化,產生離心離德的傾向,這就叫“禮勝則離?!比绻选皹贰睆娬{得過了頭,就會使等級不分,制度流于形式,社會秩序紊亂,這就叫“樂勝則流?!薄稑酚洝氛J為,周公制禮作樂,使二者相輔相成,是為了實現“揖讓而治天下”的目標。

事實上,僅僅依靠“揖讓”是不可能“治天下”的。周公治理天下的思想和方法,是“敬德保民”“明德慎罰”,也就是德治,是以禮樂教化為主,“政”“刑”懲處為輔。

《樂記》:“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庇终f:“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p>

所謂“王道”,就是“以德行仁”,禮樂制度就是德治,是“文”的一手,是主要手段。政、刑是“武”的一手,是輔助手段。這是儒家的主張。與之相對應的是“霸道”,也就是“以力假仁”,對內用刑法和賞罰推行法令,對外以武力進行兼并,這是法家的思想。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陽儒陰法”,兩手并用。

時下我們處于盛世之中,回顧華夏文明的發展,當我身處海外時,一剎那間聽聞古琴之音,就激發了作為華夏族人的我,當下心向往之。沒有緣由的喜愛,在夢中無數次的追尋?!岸Y樂”在我心中是“德”的終極表現,以琴養德,如十年樹木沐浴中華陽光成百年樹人。

問:為什么近代古琴界中沒有德行曠世的大師?

答:只因當下之人,浮華于表,生于盛世,眾生平順,缺乏藝術積淀所必須的苦難經歷。許多自認從藝為從業,而非來自本源的鐘愛、歡喜。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類高考生在文化上分數比其它考生低一二百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在追求藝術造詣上,差強人意。此基礎上又不讀書,自然藝術界的大師就少之又少。

藝術家在歷史上都是全民的精英,例如孔子,諸葛亮,李白,乾隆皇帝,而當今不是。

問:現代人提升古琴修為,該讀那些書籍?

答:當下教育曲解藝術,降低了藝術學科的門檻,而藝術巔峰之人,本無須多,真正的藝術大家是海納百川,集大成于一身,儒雅幽靜自在的。

推薦先讀四書五經。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抖Y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問:多年來,您與琴相交,有何收益?

答:琴是禮樂之中樂之愉、和、化、德的總集,自操琴以來,審美日漸提高??v觀中國古代的大文學家都是擁有巨大藝術成就的藝術家,其頂尖藝術家的美術審美認識都是極高的,如蘇軾,作為宋人,在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在文學、字畫、禪、琴上,皆是當時最為頂尖的藝術家。蘇軾是宋時期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古琴自古是儒生修習的基礎。琴棋書畫之首,是華夏民族的思想精華。在彈奏古琴的時光里,自然性格日漸平和,交友的圈子也與過去大為不同。

自彈琴之后,我的耳朵變得更加敏感了。身心的敏銳度比過去大不相同。導致日常行走時都需要要在耳中塞上耳塞,以免過大聲響的刺激。

問:您簡單闡述一下,您心中的美是什么樣的?

答:當下之所以有很多人彈了幾十年也彈不到高境界,主要是整個社會的審美與教育導向出了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我們從大的審美觀上來看,審美粗分的話,分三個層次:

艷俗美,端莊美,缺憾美。如果細分,可以分為:

1.艷俗美:這個屬于美的初級階段,大紅大綠的美,如農村花被、搖滾樂、廣場舞、秧歌等。

2.矯情美:這是攀高枝加技術動作的另一種美,如喇叭褲,尖頭皮鞋,燙頭發,忸怩作態。

3.端莊美:此是中正平和之美,例如賓館的純白色被單,西裝領帶,例如薛寶釵。

4.缺憾美:這是完美之中的一種缺憾,例如原來是一對古董花瓶,少了一只,亦例如斷臂維納斯雕像。

5.病態美:擁有才華,展現出人性至真,而悲劇的美,例如才女林黛玉的咳嗽;又如中國獨有的盆景,將正常生長的盆景小樹用繩子拉彎,來展現獨特的病態美;再例如古琴絲弦的摩擦聲。

自古要成為一個高尚的君子,必須要有學問,

先要學會進退之禮,長奏之樂,

射箭、駕車、書寫、數算,

然后學習詩、書、禮、樂、春秋,這些典籍,

精通這些典籍非常困難,

不過,只要誠心去學,就會有所收獲,

學詩可以使人溫柔敦厚,學書使人疏通知遠,

學禮使人恭儉莊靜,學樂使人廣博益良,

學春秋則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而君子不可無德,僅有學問,常使人流于外表,

成為君子一定還要有美好的品德。

小人無德將危害他人,君子無德將危害國家,

執政者無德將危害天下,

而禮樂無法曠達于世,就會使君子日減,

而無德之人日增,

故此無德之人害人、害國、害天下,

這將致使得之天下,禮崩樂壞,戰亂不止,

所以,學習不僅僅學習典籍、學問,

還要學習做人的道理。知進退,懂禮儀,

是非常重要的君子之道。

梅庵曲風: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清微淡遠與鮮活動律交融。

代表曲目:《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搗衣》

代表琴著:《梅庵琴譜》(徐立孫)

后一輩琴著:《增編梅庵琴譜》(邵元復)

第二代代表人物:徐立孫、邵大蘇等

徐立孫(1897~1969),名卓,號笠僧,江蘇南通人。師從著名古琴家王燕卿。1929,他與邵大蘇于江蘇南通創辦“梅庵琴社”,為梅庵琴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徐立孫弟子眾多,代表人物有:吳宗漢、劉景韶、邵元復等。另外,如龔一、王永昌等均曾從徐立蓀學琴。endprint

邵大蘇:(1898~1938),名森,也為王燕卿入室弟子,曾與徐立蓀創建梅庵琴社,參?!睹封智僮V》,徐、邵親同手足。長子邵元復(1920~1996),于80年代在臺灣地區以梅庵琴社之名義廣收門徒,傳授梅庵琴學,并于1994年在臺灣出版了《增編梅庵琴譜》,在海外很有影響。

第三代代表人物:王永昌,古琴大師徐立孫的關門弟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于江蘇南通教授出目前活躍在琴壇的弟子周通生,以及著名斫琴家倪詩韻等學生……

劉景韶(1903~1987)梅庵派古琴第三代,字積健,號琴子,江蘇鹽城人。于1922~1926年就讀南通師范時從徐立孫學古琴。

1956年開始任上海音樂學院古琴教師,至退休,培養出一批當今活躍琴壇的琴家,如著名琴家龔一、成公亮、林友仁、劉赤城、李禹賢、劉善教等學生。

附:梅庵琴派傳承

梅庵琴派是漢族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起源孕育于清末。梅庵琴派之祖:王燕卿,名賓魯,(1866~1921),山東諸城人,清末民初古琴大師。

先生自幼喜愛古琴,因家境貧寒,便在書桌上拴麻繩當琴操練。后跟同族叔父王冷泉,名雩門,學習古琴,受“諸城派”影響較深。他的拿手曲目《關山月》(清嘉慶巳未年毛世郇編著的《龍吟館琴譜》就有此曲,非由其改編自山東民歌,)曾在古琴界廣為流傳,成為諸城琴派的獨有曲操。

諸城派:大約一個半世紀前的晚清,山東諸城的古琴一度興盛,當時影響較大的古琴家,一位是王雩門(字冷泉),一位是王溥長(字既甫)。王雩門宗金陵派,王溥長宗虞山派,雖然他們的琴學淵源有異,但《長門怨》《秋風詞》等獨特的諸城派琴曲都是一致的。到十九世紀后半期,王溥長的兒子王心源的琴藝超過了他的父親,與王雩門(冷泉)并稱為“諸城二王”。二十世紀初,出現了王心源的學生王露(字心葵、號雨帆),又有“諸城三王”或“瑯琊三王”之說。這時諸城古琴的傳人眾多、風格別致,獨有曲操也已廣為流傳,這是山東諸城古琴的全盛時期,其時間當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交替的前后數十年。

隨著國人對《梅庵琴譜》的祖本《龍吟館琴譜》的發現和研究,又把前面所述山東諸城古琴的歷史上推兩百年左右,即在明末或清初《龍吟館琴譜》產生的時期,那時便有了《關山月》《長門怨》等山東諸城古琴獨有的曲目。

1917年,康有為先生和王燕卿先生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江謙江易園先生聽王燕卿先生彈琴,“一曲既終,江先生強留焉”(邵大蘇:《〈梅庵琴譜〉跋》)。南京高等師范大學校長聘請當時著名的山東諸城古琴家王燕卿教授古琴,開高等院校古琴教育之先河。王燕卿先生成為全國第一位進入近代高等學府的古琴教師。

當時從學者眾,其中出色的有徐立孫、邵大蘇、孫宗彭、凌純聲、程午加、李湘僑等。

梅庵琴派之稱,是為紀念王燕卿在梅庵園傳授琴藝之故。

1919年,在上海舉行的近百人參加的“晨風廬琴會”上,王燕卿先生以精湛的琴藝,博得好評。在南京教琴四年,培養出大批學生,使北方諸城古琴得以在江南數省傳播。

與傳統的諸城派風格不同,王燕卿另辟蹊徑,獨樹一幟,他對諸城派的琴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吸收了很多民間音樂的元素,創立了更為接近民間的通俗的彈法,在演奏手法上作了許多大膽創新和發展,融合民樂西樂,橫貫古今,漸成一個新的流派,因始傳習于梅庵而得名“梅庵派”。(后人以他授琴之所“梅庵”命名)。

1921年,燕卿先生客死南京。其門人徐立孫、邵大蘇于1931年將他的殘稿《龍吟觀琴譜》整理編纂成《梅庵琴譜》,并于1959年由徐立孫修訂后再版。由于王燕卿的傳人眾多,加之《梅庵琴譜》一再刊印,使“梅庵派”在全國的影響超過了諸城琴派。

梅庵琴派是數千年中國古琴歷史長河中最年輕的流派,也是現代最有活力的漢族古琴流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傳播風靡于中國大陸,五十年代之后流傳到港臺美歐海外各地。endprint

猜你喜歡
諸城禮樂古琴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別和諸城恐龍聊夢想
尋琴記:古琴的前世今生
張俊波 情寄古琴,樂以忘憂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麥霸英雄匯》“記歌詞”的諸城之戰
尋訪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價值在何處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諸城發現纖角龍類新屬種化石 獲名“諸城坐角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