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一”“民情日記”大走訪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

2015-09-09 19:04中共上海市崇明縣委組織部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15年8期
關鍵詞:三個一機制

中共上海市崇明縣委組織部

[摘 要]近年來,中共崇明縣委針對新農村建設和生態島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全縣基層黨員干部中普遍開展“記好一本民情日記,理出一份民情檔案,落實一個行動方案”大走訪活動,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提升服務實效,架起了黨群干群連心橋。

[關鍵詞]“三個一”機制;“民情日記”大走訪;服務群眾

[中圖分類號] D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5)08-0044-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作為一個農業大縣,上海市崇明縣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島建設的過程中,為讓農村、機關干部及時掌控社情民意,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近年來,中共上海市崇明縣委在全縣1400多名村(居)干部,500多名鄉鎮、委辦局領導干部,600多名市、縣、鄉鎮“兩代表”中,普遍開展了“三個一”“民情日記”大走訪活動。通過認真落實“記好一本民情日記,理出一份民情檔案,落實一個行動方案”工作機制,提升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工作實效,使服務成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鮮明主題。

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中共上海市崇明縣委啟動了以“進百家門,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萬人心”為主題的“三個一”大走訪活動。主要做法為:

(一)記好一本“民情日記”,第一時間知曉百姓冷暖。為了讓村(居)干部與機關干部“身子沉下去,情況摸得準”,縣委組織部為全縣村(居)干部、鄉鎮委辦局領導干部統一制作了“民情日記”本,人手一本,按照責任區域劃分,排出每月走訪計劃,每戶家庭每年至少要有一名干部上門走訪。在內容上,設計了“家庭結構、經濟狀況、思想動態、鄰里關系、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意見建議”等六個必訪項目,要求通過走訪,詳細記錄相關內容。在形式上,要求將走訪活動與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正在推進的重點工作等有機結合,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村情民意。許多村(居)干部與機關干部利用清晨、晚上、節假日,上門送問候、講政策、聽民意、解民憂,認真記好一本“民情日記”,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第一時間知曉百姓冷暖。

(二)理出一份“民情檔案”,全面準確掌握社情民意。為了使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及時得到處理,崇明縣委著重強調“記”是基礎、“理”是關鍵,要求每個村在記好“民情日記”的基礎上,每周對走訪中發現的問題逐一進行梳理歸類,形成一份詳盡的“民情檔案”。插村的鄉鎮委辦局領導干部結合“三定三訪三聯動”組團式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定期參加各村居的“民情檔案分析會”,與村(居)干部一道“梳辮子”、“理條子”。這不僅使村(居)、機關干部有了定期梳理社情民意的“硬任務”,也使各個村(居)都建立了一個集就業、醫療、教育、救助等于一體的“民情信息庫”,為提供貼心服務、化解各類矛盾奠定了基礎。

(三)落實一套“行動方案”,千方百計為民排憂解難。崇明縣在創先爭優中開展“民情日記”大走訪,堅持把落腳點放在解決問題上??h委要求每個村(居)每月底召開一次“兩委”擴大會議,對群眾的意見建議、矛盾和困難逐一進行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行動方案”,并予以公布,作出承諾,接受監督。每月15日,600多名市、縣、鄉鎮“兩代表”到村(居)開展走訪聯系活動,在問題的化解上,做到能當場答復的,當場予以解答;有能力解決的,及時予以解決;對需要一定時間或創造條件才能解決的,明確措施、節點和責任人,逐步予以解決;對本村(居)難以解決、需要上級支持解決的,積極向上反映,爭取得到支持;對于一些確實無法解決的,通過當面溝通、耐心解釋,爭取群眾的理解、諒解,舒緩群眾的情緒。

“三個一”“民情日記”大走訪活動,使一批群眾急、難、愁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一些諸如違章搭建、鄰里糾紛等方面的苗子得到及時遏制;使一批支農惠農政策得到了及時宣傳,讓平時足不出戶的農村老人也能及時了解政策;使一批農村干部的作風得到了改進,黨群干群關系得到了改善。據統計,每年全縣村(居)、機關干部走訪群眾達20余萬戶,走訪農戶覆蓋率在98%以上,記下“民情日記”20余萬篇,收集群眾意見2萬余條,解決群眾急、難、愁問題6000多件?!皟纱怼苯釉L活動已覆蓋全縣所有村(居),平均每年有近2萬名黨員群眾參與,收集提交的意見建議達1000多條。一本小小的 “民情日記”本,架起了一座黨群干群“連心橋”,成為基層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成為干部改進作風的“助推器”。

“三個一”“民情日記”大走訪活動的實踐,其真正的價值在于,它是基層組織了解民情、疏導民意、化解民憂的“民心工程”,是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和鞏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帶著感情傾聽民聲,用真情真心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的基礎工程。

(一)面對面,才能聽到那些將要“沉沒的聲音”。相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廣大的農村群眾畢竟還是這個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有利益訴求,想要表達,但缺乏影響公共輿論的資源,又鮮有參與政府決策的渠道,表達和追求自身權益的能力相對薄弱,他們的聲音很難在社會中聽到。大部分沉沒的聲音背后,都有未被滿足的訴求,都有被壓抑、待舒緩的情緒,難免會淤塞社會心態,導致各類社會矛盾激化。這就要求我們的基層干部與人民群眾面對面,真誠傾聽他們的心聲,關注底層百姓的內心需求。崇明縣的“三個一”“民情日記”大走訪活動,讓干部泥土味兒重了、機關腔兒輕了,使干部轉變了作風,使群眾看到了希望。事實也證明,我們基層一線的干部是最有機會傾聽到這些將要“沉沒的聲音”的。所以,我們應該盡全力維護弱勢群體的表達權,讓他們把心里的所思所盼說出來,真正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

(二)沉下去,才能發現那些處于萌芽狀態的矛盾。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需要我們及早發現問題苗子,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就要求我們基層組織的干部先把身子沉下去,走到群眾中間,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那些處于萌芽狀態的矛盾。崇明縣開展的“三個一”“民情日記”大走訪活動,從制度上規范了基層干部必須接觸群眾、貼近群眾的具體要求,從而使“沉下去”變成村(居)、機關干部的工作常態。做到了沉下去,我們就能實現解決矛盾從重事后處置、輕源頭治理向更加重視源頭治理轉變,把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救急轉向事前預防,使社會治理關口前移,使社會矛盾少產生、少激化、早發現、早化解,從而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三)心貼心,才能真情化解民眾的生活困苦。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決定立場,立場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動。如果我們始終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心貼心,把困難群眾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為群眾排憂解難就會有無窮的辦法和不竭的力量。在當今我們必須反思這樣一種社會現實: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但干部走到群眾中間似乎越來越難;通訊手段越來越先進,但干部與群眾的聯系似乎越來越少。有的干部對群眾的正當訴求能拖則拖、能躲則躲、能推則推;有的脫離實際、好大喜功,熱衷于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對民生工程卻缺乏熱情。崇明縣“三個一”“民情日記”大走訪活動,從制度上規定了領導干部必須走向基層、貼近群眾,必須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盡心盡力把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辦好,使群眾發自內心地擁護黨和政府。近兩年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黨員干部切實為群眾解決民生問題,依法按規、盡力滿足他們在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征地拆遷等方面的現實需求,我們就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認可,就能最大限度地理順民心、凝聚人心。

執筆人:呂方鴻

責任編輯:周奕韻

猜你喜歡
三個一機制
基于目前班級閱讀下幼兒多元表達內在機制的創建
一體推進“三不”體制機制
FTA中的環境協調機制
FTA中的環境協調機制
淺談基于Java的異常處理機制
生本課堂的“三個一”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引領導向 靠制度建設做到“三個一”
皮革機制
青岡縣組工干部學習“三個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