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革命下“新解釋框架”建構

2015-09-10 07:22李良榮
人民論壇 2015年37期
關鍵詞:框架傳統媒體權力

李良榮

【摘要】在傳播權力轉移、社會多元化的新形勢下,主流意識形態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并未能提出一個解讀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新解釋框架,更未形成一個成熟、理性的話語體系。在傳播革命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工作的核心在于重新提供有吸引力的解釋框架,并通過合適的方式,讓民眾接受。簡言之,新解釋框架必須解決好“合法性”和通俗化兩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 互聯網 ?主流意識形態 ?傳播權力 ?新解釋框架 ? ? 【中圖分類號】G206 ? ?【文獻標識碼】A

權力控制:傳統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占絕對主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意識形態工作,而且慣于充分利用媒體從事主流意識形態的解釋和傳播,進而規范、統一全社會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準則。傳統媒體時代,基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介的不同傳播特點,黨和政府摸索出了一套成熟有效的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方式。

傳統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是專業化的媒體機構向普通民眾單向灌輸大規模信息內容,以形成對全社會的信息覆蓋,進而充分利用信息不對稱這一傳播優勢使公眾接受其觀點、宣傳、灌輸和說教。這種強制傳播的方式在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傳播環境下,達到了高度統一社會思想意識的目的。由于具有媒介國有的體制保障,執政黨和政府壟斷了信息權力和傳播權力,因此,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本質,就是執政黨和政府通過媒體對傳播權力的行使和運作。由于普通民眾在事實層面并不掌握傳播渠道,也就無法獲得傳播權力,這就形成官方意識形態即主流意識形態的絕對主導地位。這樣,對執政黨和政府來說,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就簡化為如何運用這一傳播權力的問題,相應地,其解釋框架就簡化為居高臨下的行政命令、道德說教、行為支配以及權力控制。

權力轉移:傳統媒體解釋框架無法適應新的傳播情境

近年來,依靠權力控制來傳播、推行主流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導致主流意識形態面臨強有力的挑戰。變化之一在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個體的崛起和社會自組織化程度增強。變化之二在于以互聯網和新媒體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技術的變遷,媒介逐漸社會化和個人化。兩種變遷邏輯的交織,導致整個社會出現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即利益趨同、價值觀相近的人們開始以互聯網為物質基礎,并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交往而形成一個個網絡社群。多元網絡社群的形成過程,也是社會權力的崛起過程。社會權力勢必與國家權力形成互動甚至博弈,或者說國家逐步將部分原本屬于社會的權力歸還、轉移給社會。而這些權力當中,就包括傳播權力。

權力轉移的過程,就是權力的“去中心化—再中心化”過程?!叭ブ行幕币馕吨鴤鞑ベY源的泛社會化、全民化,這在相當程度上沖擊著黨和國家對傳播渠道及內容的壟斷,從而削弱了國家在意識形態宣傳、解讀上的主導地位。但“去中心化”也帶來了信息發布門檻的持續降低,這使得網絡空間中信息供給量迅速超過了個體獨立處理信息的能力范圍,這時,能夠提供有效解釋框架且獲得足夠信任的新行為體,將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個體會“授權”這些中心,以信任和采用這些中心提供的解釋框架代替個體獨立思考。這就是“再中心化”的過程。如果從權力視角來看,“去中心化”是個體崛起即追求權利實現的過程,而“再中心化”的過程,則是崛起的個體自組織的過程,也是個體權利轉化為社會權力的過程。

在傳播權力轉移、傳播權力中心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依靠權力控制和運作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模式以及舊有解釋框架顯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權力轉移帶來了對主流意識形態解釋框架的“合法性”質疑。這里所說的“合法性”,是指互聯網傳播環境下,由于多元利益群體提供的解釋框架具有相當的解釋力和說服力,使得曾經“一言九鼎”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質疑和沖擊。這種質疑和沖擊的最主要來源就是多元社會思潮和“新意見領袖”群體。

第二,傳統媒體提供的解釋框架,其老舊的“編碼方式”無法適應新的傳播情境,而新的“編碼方式”又未能完全確立。傳統媒體習慣了以生硬的語言、高踞的態度,行政化、官僚化地自上而下宣傳的方式,但新傳播革命帶來的傳播權力的社會化、分散化和權力主體的多元化,使得這種傳統方式難以為繼。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新問題,以及各種價值觀、意識形態的沖擊,主流意識形態解釋框架顯得生硬、笨拙。

第三,還須注意網絡輿情的新動向。例如,近幾年互聯網上關于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表現出“事實靠后、話語向前”的解讀特點,即重點不在于事實即真相如何,而是截取部分事實或片面的事實以此證明自己固有的觀點。也有一些人對任何討論、觀點都抱有極大的懷疑,他們不是懷疑事實,而是懷疑別人的動機。這其實是以自己的成見先入為主地進行價值判斷,將事件作為自己或所屬利益群體的話語載體,借機“挾帶私貨”、表達片面的觀點。這種狀況會迅疾演變成派系的話語對立。我們常??吹?,在一些社會事件發生、流行現象出現時,各種觀點、價值觀總會摻雜其中,甚至良莠難辨、泥沙俱下。

還有一種現象也值得重視和研究,即網絡上常常出現的輿情反轉現象。所謂輿情反轉,是指隨著事件的細節、過程逐步明朗,輿論焦點開始轉移,網民質疑、批駁或同情的對象不斷發生變化甚至反轉。輿情反轉常常讓政府應對措手不及,而主流意識形態也缺乏對這種現象解讀、應對、舒緩的成熟框架。這樣的事件有很多,如近期發生的“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慶安槍擊案”以及“畢節留守兒童自殺事件”等。

總之,因權力轉移而引發的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質疑、沖擊和挑戰,是意識形態工作領域中一個緊迫的課題。

新解釋框架:主流意識形態網絡傳播的關鍵所在

解釋框架是個體理解具體現象背后含義的理論指導。一般來講,傳統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主要以三個層次來展開:首先是通過專家學者的思辨總結,以高度的理論抽象完成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其次是由媒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對其進行“再編碼”,形成具有可操作性、能夠用于解釋日常生活中具體問題的框架;再次,民眾運用這些解釋框架對具體現象、問題、政策、人的行為進行解讀乃至在此基礎上規范自己的言行。

傳統媒體時代,執政黨和政府在國內傳播中的“解釋框架”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媒體提供的,其實質是依靠掌握傳播資源而實施的傳播權力運作。而互聯網時代,由于傳播權力分化、社會權力的崛起導致解釋框架日趨多元,原有的解釋框架無論在供應方式還是在包裝能力方面,都失去了對民眾的吸引力,當然也就失去了壓倒性的優勢地位。

由于解釋框架決定個體行為,主流意識形態缺乏合適的解釋框架,就會使網絡行為從網絡空間走入線下,轉變成對現實的沖擊,在某種程度上造成“現在的政府是被網民推著走”這一尷尬局面。因此,在傳播革命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工作的核心在于重新提供有吸引力的解釋框架,并通過合適的方式,讓民眾接受。簡言之,新解釋框架必須解決好“合法性”和通俗化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針對“合法性”質疑,主流意識形態的新解釋框架在理論建構的出發點上,必須改變原有的社會控制思維而樹立治理思維。

主流意識形態新解釋框架的要義,就是不把新崛起的社會傳播權力作為防控對象加以鉗制,而是作為協調、對話的主體進行協商、溝通。在“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態勢下,“新意見領袖”的出現不可避免,不妨由其中的部分人來充當主流意識形態的“再編碼者”。因為“新意見領袖”并不全是天然的反對派,其絕大部分是“溫和的反對派”,團結這些在本質上并不反對根本制度的“新意見領袖”群體,能夠起到示范普通民眾的作用。

在多元治理的理念下,主流意識形態的新解釋框架,必須是上下都能接受、都能踐行的導向性思想和行為規范,能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中,發揮其解釋功能、整合功能、引導功能和辯護功能。新解釋框架必須有利于形成能夠應對各種挑戰的多樣、豐富、靈活、有彈性的政策工具,有利于作出有針對性、個性化、人性化的回應。

其次,媒體參與構建的新解釋框架,必須具備通俗性。主流意識形態新解釋框架的通俗性,是指改變以往老舊的傳播套路,建立適應互聯網和新媒體傳播的新“編碼方式”。具體來說,就是要整合傳統媒體時代和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資源,除去以往主流意識形態解釋框架中宣傳鼓動、說服教化、強力推行的東西,建構能貼近民眾生活和實際利益需求,能代表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的最大公約數的新解釋框架。

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不是以簡單背誦的條文來展現的,傳播革命背景下,必須以民眾愿意接受的方式,包括符合民眾對信息包裝、傳播形式的審美要求,探索和完善新的“解釋框架”,使其能夠幫助受眾正確理解各種矛盾、問題,并提供合理的解決方式。這種解釋框架,不能也不應通過僵硬灌輸的方式進行推廣,而必須借助新的手段進行傳播。除了將“新意見領袖”群體作為“再編碼者”之外,還應采用新的“編碼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如數字化、可視化等新技術手段來闡釋主流意識形態。例如,曾在互聯網上引起廣泛好評的“習主席的時間去哪兒了”的視頻短片,貼合時下的流行歌曲和網絡流行語、熱點話題等,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主流意識形態新解釋框架的通俗化和“再編碼”,必須“放低身段”,以平視而非俯視的姿態,以探討、討論的口吻而非生硬的說教、命令,以說理而非宣傳、生動而非古板、新穎而非老舊的方式,才能改變目前的窘態。

總之,只有重新建構新的解釋框架,才能應對傳播權力轉移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

(作者為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責編/潘麗莉 ? ? 美編/李祥峰

猜你喜歡
框架傳統媒體權力
短視頻對傳統媒體主流價值表達的推動
框架
淺談框架網頁的學習
基于Jmeter對Node框架性能的測試研究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民營金融權力榜
領導權力的特性與影響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實現融合與發展
培養多面能手 提高綜合技能
建立內容權威 運用網絡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