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2015-09-14 10:11沈艷霞孫子文
物聯網技術 2015年8期
關鍵詞:物聯網工程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沈艷霞 孫子文

摘 要:物聯網產業具有學科交叉性、集成性,對于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物聯網工程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的提升為突破口,從多專業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入手,闡述了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及實施效果。

關鍵詞:物聯網工程;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5)08-0-02

0 引 言

物聯網產業作為以強大需求為牽引的前沿技術,已掀起了世界第三次產業化浪潮,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1]。發展較為迅速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歐盟、日本、英國、韓國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把物聯網列為經濟振興的國家戰略之一。在中國,物聯網產業也被列入“十二五”科技信息產業和信息化三大專項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具有國際同發優勢[2]。但是,我國的網絡基礎并不好,同時在一些物聯網的核心領域(如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中)也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尤為重要的是,我國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物聯網產業標準,各個領域甚至同領域的各個產品之間無法實現聯通。2009年,溫家寶總理到無錫考察,確定了無錫市作為國家“感知中國”中心和國家物聯網產業示范中心的地位。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使得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按照“面向需求、推動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的思路,打破了原有各個專業教育“單一性、封閉性、分割性”的樊籬,為適應物聯網產業“集成性、開放性、系統性”的要求[3],本文以創新能力的提升為突破口,構建了多專業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了多專業、多平臺、多主體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打造了科教結合、產教結合的協同育人雙模式。

1 加強專業融合,創建多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方案

多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方案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按照“創新、揚優、顯特”的原則來優化專業結構。方案的主要內容如下:

1.1 創建新型專業

整合全校信息與電氣類學科專業,創建物聯網工程專業,并列入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1.2 發揮專業優勢

發揮國家特色專業的輻射引領作用,在教學資源、培養模式、教學方式等方面優化共享專業建設的基本要素,帶動相關專業的快速發展。

1.3 彰顯專業特色

根據物聯網技術的集成性、綜合性要求,在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增加物聯網技術的知識模塊,實現各專業畢業設計交叉選題、開展卓越課程和工程實踐等,形成既具有寬泛知識基礎,又各有側重方向的創新人才培養特色。

著眼于物聯網產業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要求,打造了如圖1所示的多專業協同育人課程體系及如圖2所示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該體系強調交叉綜合,深化專業知識學習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創新能力體系包括“大學科平臺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實踐—工程創新實踐”,涵蓋了“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

2 寓教于研,實施“科教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

該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寓教于研,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實施專家學者上講臺計劃,依托學校引智基地,邀請國內外高水平專家學者或組織授課團隊,進行相關學術報告,側重于介紹學科專業的前沿動態、創新現狀,擴大師生學術視野;重點實驗室開放計劃,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級科研平臺面向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開放儀器裝備、科研活動,并組織學生廣泛參與教師的科研與實踐,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方式和科學實踐技能;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建設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覆蓋全體信息電氣類專業學生的校內物聯網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通過科技創新自主項目、專項競賽培訓項目、校企聯盟孵化項目等三類項目驅動,形成課堂教學、實踐培訓和工程應用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與多個研究所密切合作,校所對應結成合作團隊,在物聯網工程專業試點實施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聘請相關科研人員等作為學校的導師,每年選拔優秀本科生赴研究所進行實踐學習,實質性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

3 校企合作,開創“產教結合”的協同育人新模式

適應物聯網產業對人才綜合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的要求,構建了產學研緊密型合作、課內課外一體化培養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出并試點實施“2.5+0.5+0.5+0.5”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電子工藝實習、電子設計CAD、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算法分析課程設計、軟件編程課程,培養學生基礎實踐能力;由生產實習、嵌入式系統課程設計、物聯網應用課程設計、物聯網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物聯網工程實踐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嵌入式系統、物聯網應用等課程設計可以采用“科教結合”的方式,酌情安排在教授研究室、學院實驗室或企業進行,物聯網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物聯網工程實踐則采用“產教結合”方式,主要在企業完成。由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校內、校外實習交叉進行,強化校內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培養的結合,實現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無縫對接”;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聯盟”,與無錫多家地方高新技術企業聯盟,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聯盟,在制度建設、專業培養方案制定、實踐平臺的搭建、教學改革交流、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全方位開展工作,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多方互贏”的目標;實現企業工程資源教學化,以教師與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為契機,建立由企業提供課題、經費和工程設備,學校提供場所及指導教師的校內聯合實驗室,實施企業工程問題、工程設備等資源教學化的校內實踐模式,形成導師課題研究、企業技術攻關和大學生創新實踐、畢業設計“落地生根”的產教結合,校企協同人才培育的模式。

4 完善評價機制,推進教學質量

建立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和教學管理人員評教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機制,結合學校建設、學科發展和教學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多樣性、選擇性、個性化特征的評價指標。及時、合理反饋教師評價結果,促進教師自我約束與自我激勵機制不斷優化。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會講活動,設立“優秀教學質量獎”,激勵教師投入教學工作的熱情和主動性。依托教師卓越中心,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綜合素養。為幫助青年教師提升師德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切實加強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加強青年教師導師制。

為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倡導研究性學習和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確立科技創新活動主題,提供科技實踐的物質技術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實踐。由學院大學生科協自我管理,采取“大學生科技創新自主項目”、“專項競賽培訓項目”、“校企聯盟項目”等三種項目化的管理運作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在開展創新性實驗項目中初步掌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科學實踐能力和創新高素質鍛煉的目的。

5 結 語

模式的實施,初步探索了物聯網產業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和課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設計問題,高校教育與企業產學研用合作共建機制的構建問題,學生全過程創新意識培養機制問題,為工科院校開展新興產業背景下的產學研用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打造學科交叉平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起到借鑒推廣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強.論物聯網產業發展及與高校相互促動的關系[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 技,2014(8):306-307.

[2] 劉濤.高校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J].物聯網技術,2014,4(4):76-78.

[3] 陳輝,李敬兆,詹林.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4(4):13-17.

[4] 彭力,謝林柏,吳治海,等.物聯網工程新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討[J].計算機教育,2013(15):81-85.

[5] 劉忠寶.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1(20):6-8.

猜你喜歡
物聯網工程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