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漢民族共同語的源流

2015-10-21 18:44楊波
現代企業教育·下半月 2015年2期
關鍵詞:官話書面語國語

楊波

摘要: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清末的“官話”到民初的“老國音”,到二十年代中期的“新國音”,經過三個發展階段,歷時幾十年,終于確立了自己的標準音——北京語音,從而開始向民族共同語的高級形式——民族標準語的方向發展。

關鍵字:口語 書面語 共同語

一、從文言到白話

漢民族的共同語包括書面語和口語??陬^語的形成晚于書面語。自從秦始皇“書同文”以后,漢字的形和義大體上統一起來,書面語通過“看”的方式進入各方言區,得以廣泛的傳播和使用,并在五四前后呈現出突變的特點。而口語的發展更多的是受歷史和地域的影響,表面出明顯的歷史音變和地域的方言差異。

(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往來,客卿游說,講學傳道,使用的是被先秦兩漢古書稱之為“雅言”、“通語”的通用語。當時的這兩種語言就是在華夏區域內起到溝通作用的共同語。

從先秦流傳下來的古漢語書面語,現在稱為“文言”或“文言文”。早期的文言跟先秦的口語基本一致,如《論語》、《孟子》中記錄的對話大體上就是當時的口語。到了漢代,文學家揚雄編篡了一部記錄當時各地方言詞語的專著《方言》,其中多次使用“通語”“凡語”“通名”這些名稱的出現,說明中國至少從春秋戰國起,在正式交際場合就已經形成了一種大家都要遵循的共同語。由于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中原,這種共同語的語音基礎也許就是“中原音韻”。之后,口語不斷地發展創新,而書面語仍然沿用古代句式和詞語,最后終于導致與口語完全脫節。

(二)到了公元6世紀前后,民間依照當時的口語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書面語言,現在稱之為“古白話”,它就是現代白話文的主要源頭。從敦煌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即公元9世紀時,古白話已經用于文學作品的寫作了。這種叫做“俗講”的作品,主要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用于向平民百姓宣傳善惡報應,生死輪回,勸人信佛。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口語化程度高,是完全不同于文言文的新的書面語言,早期的白話文由于和活的口語緊密聯系,富有生命力,發展極快,越來越成熟。

(三)宋元之后,文人使用這種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白話文,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有些后來成為聞名世界的文學巨著,如《西游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大大的促進了口語的發展,對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從官話到國語再到普通話

隨著書面語和口語的背離,口語就經歷了一個從官話到國語到普通話發展的過程。

(一)官話

官話是口語的初級形式。唐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各級官員由各地考試選拔產生,任職的需要迫使官員們說一種大家都能聽的懂的語言

官話。所謂“官話”大體上就是在書面語的基礎上,使家鄉話盡量向以北京語音為中心的北方話靠攏?!肮僭挕惫僭捵鳛楣賵鲇谜Z,以意識形態為依托,對社會產生了示范效應。

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明清時期的官話話音不夠規范,不是很普及。官話語音到了不同地區,會在不同程度上受當地方音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區域性變體,如“北京官話”“天津官話”“山東官話”乃至“紹興官話”“廣東官話”等,但官話的通用特點仍相當顯著。

1903年清政府頒布《學堂章程》,規定“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這里的“官音”、“官話”,就是北京官話。表明北京音已經穩居到漢民族標準音的地位。

清末,官話的名稱已不能適應客觀現實的需要。光緒28年(1902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去日本考察學政,看到日本推行國語(東京話)十分成功,回國后就寫信給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張百熙,建議學習日本的經驗,推行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在當時,這是非常大膽的建議,因為清朝一直是把滿語稱為“國語”的。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這時的清政府已處于崩潰前夕,只能采納了這個建議。

(二)國語運動

使官話這種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成為有明確的語音標準,并有意識有組織地向全社會推廣的是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下,先后涌現了三大語文運動;白話文運動、國語統一運動和漢語拼音運動。1911年清朝的最高教育機構——學部在清政府即將崩潰的前夕,召開了中央教育會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并建議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審音標準以京音為主。從此,“國語”這一名稱開始取代了“官話”這一名稱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清末的“官話”到民初的“老國音”,到二十年代中期的“新國音”,經過三個發展階段,歷時幾十年,終于確立了自己的標準音——北京語音,從而開始向民族共同語的高級形式——民族標準語的方向發展。

(三)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1955年10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化學術會議”,確定以“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代替過去通行的“國語”,規定普通話的內容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并且制定了推廣普通話的具體措施。

至1956年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各地學說普通話已蔚然成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內外交流的頻繁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規范要求,推廣普通話的迫切性日益明顯,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推廣普通話從此有了法律依據,成為國家的任務。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提出了推廣普通話的奮斗目標,計劃在2010年以前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普及普通話,本世紀中葉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普通話。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國際的提升,漢語普通話作為漢民族信息傳遞的主要工具、漢文化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越來越為世人所注目,現在一股漢語熱在全球范圍內刮起,方興未艾,顯現出漢語的蓬勃生機。

三、漢民族共同語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縱觀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史,我可以發現如下特點:

1、雖然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方言情況復雜,但由于秦始皇采取了“書同文”的措施,使得漢民族的文化一脈相傳,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2、漢語書面語和口語長期嚴重脫節,異致在近代以前分別形成了兩套言語系統——書面的“陽春白雪”與口頭的“下里巴人”人,以及與之對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特性。沒有白話文運動北京音很難成為漢語標準音。

3、通常情況下共同語標準音是在基礎方言語音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標準音確立之后,便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較強的穩固性,逐漸與方言語音分離,形成特有的系統。

4、一般而言,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以及交通不便,教育不善及等諸多因素都會使得某一地方難以在全國范圍推廣普及。

猜你喜歡
官話書面語國語
柬語母語者漢語書面語句法復雜度研究
關于初中學生書面語感的思考與提升策略
怎樣提高少數民族初中學生學習國語的積極性
關于聽障學生漢語書面語習得偏誤的研究
容祖兒《一百個我 國語新曲+精選》
媽,你好
俗話說,官話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