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對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的優勢

2015-10-21 16:40李祝有
中國醫學人文雜志 2015年10期
關鍵詞:顱腦新生兒特點

【摘 要】新生兒腦顱比較脆弱,也容易受到傷害,在護理新生兒的過程中,如果不細心照顧,嬰兒腦內存在的風險系數會增加。本文將著重淺析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的重要價值,目的在于更科學的評估出新生兒顱腦內的敏感程度。

【關鍵詞】新生兒;顱腦;特點;優勢

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NICU)迅速發展起來,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及其他危重新生兒日益增多,搶救成功率、存活率不斷提高,但由于各類腦損傷伴隨增加,因而更促進了顱腦超聲技術在新生兒領域的應用。很多國家將顱腦超聲檢查作為新生兒病房及NICU中的危重兒腦損傷常規檢查和篩查手段。盡管當今CT/MRI一起的影像學發展引人注目,但對于新生兒來說,超聲以其無創、便捷、可床旁檢查的優勢,仍不失為首選的檢查方法。為了能夠及時檢測出來新生兒顱腦內的敏感程度,在臨床上一般都會選擇超聲波的方法去評估。而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這一方法的發現為臨床上解決了許多的難題,

一、超聲對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具有的特點

操作簡單、方便,可重復性好,可靠性高,無創性能好,避免射線輻射還可以床頭操作,廣泛適用于新生兒,尤其是重癥監護病房的高危腦損傷的患兒,能對其病情進行及時檢測和隨訪。

超聲檢查可以在普查、隨訪、早期診斷中發揮用途,但它的定性準確性和敏感性不如CT和MRI。CT是目前肝癌診斷和鑒別診斷中最重要的影像檢查方法,可以觀察肝癌形態、血供情況等,它的分辨率高,尤其是多排螺旋CT,掃描速度極快,具有高度特異性。

新生兒出生后開展顱腦超聲篩查,對有神經系統癥狀的患兒給予早期綜合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新生兒檢測顱腦彩超目前做得不夠普及,早產兒和呼吸窘迫的足月兒檢查顱腦超聲的患兒很多,超聲都能及時根據患兒的當時情況做出明確的診斷,但有的新生兒沒有明顯的異常臨床表現,許多家長和主治醫生往往就忽略了顱腦超聲的檢測,結果有一部分新生兒腦內疾病被漏掉了,本可以避免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卻錯過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F在舉國上下都提倡優生優育,年輕的父母對胎兒的健康更是關注和重視,所以新生兒做顱腦超聲篩查是必不可少的,顱腦超聲在新生兒神經系統疾病篩查中具有很大的診斷價值。

二、顱內出血

在新生兒易患疾病之中,顱腦病變出血是最常見的一種。顱內出血一般情況之下是由于圍產期或是產后留下的傷疼引起的,它會阻礙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嚴重的情況之下甚至會導致人的死亡。顱內出血一般情況下根據出血的不同部位,分成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硬腦膜下出血、蛛網膜下出血、小腦內出血。其中硬腦膜下出血常常與足月兒,常與產傷有關;早產兒所特有的腦室管膜下胚胎生發層基質的解剖學結構,是早產兒好發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的主要原因;發生蛛網膜下出血和小腦內出血的主要原因則與產傷和窒息有關,但前者多見于足月兒,后者多見于早產兒。在四種顱內出血類型中,尤以腦室內出血的發生率高和危害最大。對新生兒顱內出血盡早確診和合理治療,是改善顱內病變患兒生存質量的關鍵。

三、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共接收的新生兒顱腦疾病患病例共606例,其中男320例,女286例,早產兒50例,過期產兒30例,足產兒526例,例胎齡在30周至44周之間,新生兒體重在0.6千克至5.8千克之間。臨床上診斷為在產后窒息的案例共計28例,新生兒缺血性腦病121例,顱內出血251例,腦膜炎36例,大腦內感染40例,其他疾病130例。

1.2 使用方法 本研究將采用ALO KA5500型多功能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MHZ,通過前囟作冠狀、矢狀面掃查,觀察雙側大腦半球和整個腦實質回聲結構、透明隔腔大小,測量雙側側腦室前角、后角、縱徑寬度、第三腦室大小,前角距中線距離,中線距雙側顱骨距離。

四、實驗結果

1、超聲能夠檢測出顱腦內疾病

腦內疾病存在的風險系數較大,且在外面無法看到腦內問題。而超聲能夠解決此問題。顱腦疾病通過超聲觀察,則能夠檢測出腦內存在疾病的新生兒。通過觀察后發現,腦顱內出現缺氧狀況的患病嬰兒,年齡1周歲左右發病率有172例,聲像圖顯示腦顱內回聲較大,彌漫性強,大腦內的結構模糊,難以辨認。除此種情況外,大腦內出血狀況179例,其中輕度出血66例,中度出血43例,重度出血21例,單純腦實質出血37例,腦室擴張13例,在13例腦擴張案例中,有53%是由顱內腦感染,使腦實質回聲增強增多、壁增厚,還出現部分絮狀回聲。

2、從臨床試驗中發現,超聲隨訪I級、fl 級、fl 級PV H -IV H 治療效果比IV 級PV H 4 V H好

通過對新生兒的超聲檢查后發現嬰兒在生下來后的第3周后的患腦疾病發生的概率大,如果每個3至7周就加大力度的治療一次,那么及時發現腦疾病和治愈腦疾病的概率就越大。一般情況之下,患腦出血的嬰兒經過一定時期的治療以后,其病情會慢慢好轉,腦內回聲也會逐漸降低。在2至3周后,其原室原室管膜下出血病灶呈低回聲或無回聲,直到在最后完全消失。在此治療過程中,通常會采用PV H 4 V H 治療,也會在一定時期后面進行一定的追蹤復查,經過一定的時期以后腦室內的異常情況會慢慢消失,腦室內會恢復到正常狀況。室管膜下囊腫、脈絡叢囊腫多與宮內病毒感染有關,超聲表現多為單個或多個,回聲壁薄,層次清晰,而腦出血后囊腔改變所形成囊腔較大,單個壁不規則,可與側腦室相通或不相通。

五、討論

新生兒大腦處在發育的初始階段,其前囟沒有完全的閉合,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可以把其當做一種透聲窗使大腦里面的結構更加清晰,從而可以更加準確的把嬰兒的病情診斷清楚。新生兒缺氧導致的缺血性腦病是最常見的一張病況,其表現在大腦水腫。由于超聲對腦水腫比較敏感,周圍彌漫的輕度回聲加強,腦室、腦溝及半球裂隙變窄或消失,并伴腦動脈搏減弱。如果采用CT去檢測大腦內水腫狀況,其工作效率會低于超聲,也打不到預期的效果。一旦選擇超聲探測情況,則選擇探測病情的診斷時間應該在嬰兒出生后的一周內,出生三周以后進行復查,進行復查的目的在于及時的發現病變,也為日后的治療打下一定的基礎。

早產兒容易患腦室周圍白質軟化(PVL)癥,這也是一種由于缺氧缺血導致的腦疾病。通過采取超聲的形式進行檢查,則會容易發現腦冠狀切面上得三角回聲區。一般情況下,超聲診斷出來的病程分四個時期,第一個是充血期,所謂充血期是指在生后的一周內,超聲測驗后的結果是腦袋周圍的回聲明顯增大;第二個周期是相對正常期,所謂相對正常期是指在生后的一到三個周內的這個階段,嬰兒無明顯的異常情況。第三個周期是囊腔形成期,這個階段的腦內囊腫開始慢慢在超聲檢測中被發現,先是由芝麻綠豆大顆開始慢慢逐漸形成黃豆大小的顆粒。第四個周期是囊腔消失期,在此階段,囊腫的狀況有所好轉,會由慢慢的大顆變為小顆粒,當然,若要進入到第四個期,最早也需要在嬰兒的第個周的成長期,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良好治療。所以為了使病情早日得到康復,針對早產兒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發現有早期PV L改變就應動態觀察,每周1次,直到病情穩定。也需要在患者家長在合適的階段配合醫生做合適的治療,切記過于急躁,反而導致病情的加重。

嬰兒若在成長期腦室內被感染,那么超聲在檢測的時候能夠迅速得找到液性感染去,也能夠清楚找出周圍的腦室。腦室增大的發生期一般在早期就會出現,其會出現的特征有:側腦室前角加寬變圓,并且會沿著腦室外一直延伸,如果內腦室周邊的延伸線小于10mm,則可以診斷為輕度腦室增大,如果延伸線在11-15mm之間,則腦室是中度增大,如果延伸線在15mm以上,則可診斷腦室重度腫大。除此之外,其他的腦室增大部位也可以測量出來,比如在測量側腦三角部或后角處之時候應該采用相同的部位和測量尺度,這樣一來是為了獲得一個客觀的結果,定期超聲檢查對臨床醫師對新生兒顱內出血或顱內感染后腦室增大及腦積水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有好處。本研究中的超聲檢測明顯比CT檢測要科學可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六、結語

從以上試驗可知,超聲檢查方法存在的優勢有很多,比如它價格低、可靠程度高、對人體的損害小、隊顱腦中央部位的辨識度高、可反復操作。為了能夠對嬰兒的病況進行早日的診斷,也為了能夠對治療過程進行前后對比,選擇超聲治療方法是首選,這也對醫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因此超聲在新生兒顱腦超診斷中存在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愛,孔令校.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的價值[J].現代醫學,2012(04).

[2]林淑蓮,卜秋強,洗云開.顱腦超聲在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學,2012,(09).

[3]王東軒,武輝,朱丹.顱腦超聲在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中的應用[J].2010,(08).

[4]武曉靜,王艷.超聲在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8(03).

[5]周叢樂.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學[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01

作者簡介:

李祝有,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畢業,工作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橫瀝人民醫院B超室。

猜你喜歡
顱腦新生兒特點
優化急診護理在重癥顱腦損傷中的應用
非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進展
新生兒需要睡枕頭嗎?
探討磁共振增強減影技術在顱腦出血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常見的顱腦損傷有哪些
新生兒出生后該怎樣進行護理?
微信輔助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從語用學角度看英語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
基層醫院顱腦損傷的救治
細辨新生兒的“異常信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