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治國智慧簡論

2015-10-21 17:06王艷秋
華人時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王艷秋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國家治理思想。梳理并總結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之智慧,并將之積極引入到當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改革中來,對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治理新途徑具有重要啟迪作用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治國思想;治國經驗

中圖分類號:I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227-02

文化是社會生活中最為本質的存在,是一民族與國家之于世界最根本的符號性特質,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持續而深遠。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推動社會發展、強化價值觀認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下,梳理并總結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國家治理思想與實踐經驗,從中汲取治國智慧與治國經驗,用以指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相關工作,對于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新途徑尤為必要與關鍵。

一、貴民崇禮——以人為本、以禮為治

在中國的傳統治理思想中,人的因素是占首位的,強調人的主體地位??鬃诱J為“天之所生,地之所養,莫貴乎人”?!盾髯印ね踔啤诽岢觥叭擞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即便是以突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家思想也主張君主王臣治國理政當“因人以知人”。這些論述著重表達了人在自然與社會中的作用與地位,引導治國者關注人的生命與價值??鬃訉⑷寮易顬殛P注的品德“仁”的精義濃縮為“仁者,人也”,到孟子發展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荀子在孔、孟二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為“先王之道,仁之隆也;……;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一語將“人”置于“天地”之先。

“貴民”即是將“以人為本”思想落實到國家治理措施層面的重要原則。西周統治者在殷商天命論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敬天保民”的論述;《尚書》則告誡治國者“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管子·霸言》謂“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認為將國民作為國家施政之根本,才是成就君主雄途偉業的關鍵所在;孔子答哀公問政則反復強調“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孟子直言忠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勸誡“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儒家學派以“人”為出發立場,奉“仁”為施政核心,要求天子諸侯治國當勤政愛民,惟有察民情、體民意方能得皇天福佑,國泰民安。

縱觀古人治國言論,仁心愛民、保民而王的思想實非一家之言,崇尚無為而治的老子指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因此“治國之道,乃以民為本。無民,君與臣無可治,無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賢共治事,但旦夕專以民為大急,憂其民也”??梢哉f,以人為本、治國重民的思想乃是歷代明君賢臣治國執政之圭臬。

自三代起,“禮”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從宗法觀念出發,以道德為歸依,將以血緣為紐帶的人倫系統化、關系化、制度化,建立起尊卑有序、等級森嚴的倫理秩序體系并用以綱紀天下。漢以來,以儒學為代表的禮治思想為歷代統治者所崇尚,成為數千年來華夏治國之正統思想。

崇禮以治天下首要在于“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诱J為社會之所以會動蕩不安都緣自禮崩樂壞、人心不古,想要停止征伐戰亂就必須做到“克己復禮”?!罢闭菍崿F“克己復禮”理想的第一步??鬃拥摹罢彼枷胍环矫媸菑娬{等級觀念,更多的是為了達成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使家事、國事、天下事都能夠在“禮”的范疇下各司其道。所以正名的主旨即在于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一個名實相符的社會秩序并確保其治理的有效性。

崇禮以治天下需兩條途徑達成,即君主垂范與民眾追慕。身為君主,惟有禮治天下才能獲得民眾的敬愛與服從,所謂“上好禮,則民易使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君主若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百姓必然會“有恥且格”。如此,“天下有道”之社會理想方可達成。與此相呼應的,是民眾對“禮”的自覺追求。所謂“不學禮,無以立”;所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所謂“富而好禮”等等,都表明“禮”的道德教化與道德約束力成為民眾內心的自覺追求,惟其如此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崇禮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其要義在于“禮”之善民心、序人倫、經國家、定社稷之功用,強調發揮道德教化與道德約束之力量來實現個體的自我升華與社會的安定一統。

二、禮法合用——以德行仁、德主刑輔

禮法合用思想的形成凝聚著不同學派思想家的智慧,是古代先賢對經世治國之道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理性思辨與創造性總結。作為被中國古代統治者實踐證明的成功治理模式,禮法合治在維持社會穩定與發展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保障作用。

作為中國古代治理思想之核心,以禮治國重在推行“德政”?!渡袝げ讨僦诽岢觥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表明統治者已然認識到“德政”的重要性??鬃印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在強調為政者當修己以安民、樹德以服眾。所以“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孟子進一步闡發孔子德政理論,提出“以德行仁者王”。他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惟有“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才能實現“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將治國者自身的德行修養與國家的安定昌盛相關聯,強調“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因此“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大戴禮記·禮察》載“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充分揭示了我國古代社會治理中“禮”、“法”互為表里,交相為用的密切關系?!渡袝た嫡a》提出“明德慎罰”思想,開啟了我國古代“德主刑輔”的歷史先河??鬃釉跇O力倡導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同時,并不否認刑罰的強制作用力。他表示“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治之以法是以禮治國的有效補充,是實現“政和”的重要保障。荀子從性惡論出發,主張隆禮重法、禮法并施,所謂“治之經,禮與刑”,國家治理就是要“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將法與刑視為治理國家的必要手段,但法之制定乃出于維護禮之需求,禮是法的綱領和準則,“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禮義生而制法度”,強調禮是法的前提與核心。

禮法合用、德主刑輔的治理思想不僅被歷代明君賢主所推崇,還收獲了古代社會民眾的認同與接納,發展為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理論模式和思想傳統,實乃古代中國社會治理之精髓。

三、和合以求——貴和尚中、和而不同

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富生命力的治理思想?!昂汀奔春椭C、和順、平和、祥和之意?!秶Z·鄭語》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強調各種事物間和諧相與乃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源泉與存在基礎。

“貴和”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價值取向之一,這不僅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更在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兑捉洝では筠o》言“保合太和,乃利貞”,認為一切美好事物的發端皆在于“和”??鬃訌娬{“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推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惟其得“和”方能實現儒家理論構建下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因此,“尚中”作為實現“和”的手段與途徑,成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最高原則與最高境界?!墩撜Z·雍也》講“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視中庸為完美的道德修養?!抖Y記·中庸》強調“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由此可見,無論修身齊家亦或治國平天下,“允執其中”才是根本實現途徑。

“合”即融合、結合、協和、合作之意,《國語·鄭語》“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在贊揚商契之為官能夠融合貫通多種不同的人倫之教,統而化之施于社會治理,從而保障了平民百姓能夠安身立命。這是和合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首次在典籍中出現,“和”、“合”聯用意在突顯矛盾事物間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前提下,使彼此不同的要素互相取長補短、協調統一、互生共存的重要性。換言之,“和合”意味著多樣性的統一,在“和”的前提下尊重“不同”,孔子“和而不同”的論述可謂道盡“和合”思想的本質。

傳統文化里的“和合”思想追求個體身心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和諧以及萬物與自然的和諧,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貫穿于古代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堪稱傳統文化治理思想之精神內核。

蘊藏在傳統文化內的治理思想由中國古圣先賢積千年之理論與實踐代代傳承至今,時至今日仍擁有茁壯的生命力,其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道德取向以及價值觀念是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治理新途徑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程翔.說苑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張覺.韓非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方向東.《大學》《中庸》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4]楊伯峻.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6]顧頡剛.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7]耿振東.管子譯注[M].上海:三聯書店,2014.

[8]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9]馮達甫.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王明.太平經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3]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運用傳統文化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途徑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