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2016-10-17 04:58田揚斯
2016年27期
關鍵詞:契合點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

田揚斯

摘 要:論述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契合點,既可以從淵源上找到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依據,也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學術資源。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契合點就是強調人的社會性的基本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辯證法特征、入世的基本文化心理。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契合點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兩層含義。首先,是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到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也要綜合對文化融合的因素,這其中也蘊含對文化的解讀。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容要在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和中國文化傳統兩個空間上展開。其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相統一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從內容上說,實際上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例如中國社會的歷史實際、中國文化傳統的實際相結合,并在運用的過程中創造新的理論和發展,從形式上說,就是要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形式,也就是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的風格和中國特色。

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聯系中國的具體實際,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法創造出具有中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把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就是把馬克思植根于中國優秀的文化土壤當中,和中國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運用了這個精髓才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和發展。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堅持實事求是路線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與時俱進就是要不斷創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精神,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理論等。毛澤東思想活得靈魂是貫穿與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他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契合點

第一,和諧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新主題。我國提出的和諧發展觀,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靈活繼承,更是凝結了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相關經驗和智慧。所以,深入探討和諧發展觀的相關理念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也能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更好的指導我們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是我們的最高追求,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人人有尊嚴,人人都能共享改革的果實,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在共產主義階段,每個個體和集體之間的關系都是和諧共存的,人與人之間不存在階級等級劃分,整個社會組織都是有計劃、有組織、公平、公正的開展相關生產、生活活動,人們都是按需索得相關生產、生活、工作所需物資。我國古代提出的“大同”設想,就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最早社會實踐。馬克思在1859年其《政治經濟學批判》這部著作的序言中談到,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階段中,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之日就人類史前時期相關社會形態終止之時。馬克思談到的史前時期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及其以前的社會形態,在史前社會里面,包含了很多社會對立,這些對立主要有: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對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對立,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對立等,這些對立的存在勢必引發一系列的矛盾,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可能會形成社會矛盾,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對立可能引發局部戰爭;這些矛盾的存在和加劇,就會造成社會不和諧。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消除這些對立,消除這些矛盾,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最終的社會發展進程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跨越困難險阻,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我國具體國情想結合,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民生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諧發展觀的提出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也是符合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時也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的,也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團結一心,努力奮斗,為和諧社會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儒家和諧政治思想雖然有點夸大道德手段的作用,不過它本質上是謀求社會安定、和諧,并且圍繞這一核心觀點提出很多輔助的有價值的觀點。我國古代儒家觀點強調的“民唯邦本”與當前我們提出的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觀點有著一致性。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人民群眾始終都是社會發展的基本推動力,也是社會和物資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主體;儒家提出的“民貴君輕”、“庶人安政”等觀念也在一個反面印證出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從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來看,唯有尊重人民、熱愛人民、讓人民富足,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確保社會穩定。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根本就是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謀福祉,并實行一系列惠民、顧民、愛民的相關政策。

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中,也要不斷汲取其他做得好的經驗,比如:我國古代儒家提出:正人正己、修己以安百姓、政治清廉、勤政為民的為官之道,是我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精華,值得我們當代借鑒。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中,官風、民風、官德與克己自律都十分重要,為政者只有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做好自己本職的治理工作,也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全社會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斷前進發展,我們國家才能實現快速、穩定的發展,達到和諧社會所要求的長治久安。

三、馬克思中國化對中國傳統文化變革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于機器大工業的基礎之上,它揭示出資本主義的歷史短暫性同時也凸顯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它沒有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為了研究社會歷史發展本質提出了科學的方法理論。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作用,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靈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矛盾的觀點辯證看待前進途中遭遇的困難挫折,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觀點,不閉門造車,紙上談兵,注重實踐的指導和運用。

根據我國發展的不同階段我黨和國家相關領導人相繼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理重要思想,這些理論體系的提出都是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對馬克思主義的靈活繼承和豐富,在這一系列理論的指導下才能確保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方向正確,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上的突破。從近代中國,我們歷經了: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全盤西化等模式的構建,但是這些都沒有讓我們從根本上取得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實質性進展,知道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我們革命、社會建設工作之后,我國才陸續形成了科學的發展觀念和一系列的方法論。再好的理論,也不能原封不動的搬用,而是要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在實際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最終才能成為適合我們自己的理論。我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讓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去,辯證的綜合,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還要充分體現時代的變革性,最終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者單位:海南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 張岱年.中國文化與文化爭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90

猜你喜歡
契合點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尋找知識“契合點”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找準契合點,打通教學考——基于學生討論的2016年全國文綜Ⅰ卷第24題教學反思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在比較研究中尋找契合點——評《塑造論哲學研究——從美國哲學的視角看》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產業價值內涵的契合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