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農耕經濟的轉化解讀建州女真居住形態的演變

2015-10-21 17:10趙鈞胡觀忠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年33期

趙鈞 胡觀忠

摘要: 本文建立在農耕經濟結構對社會發展及進步影響的角度來解讀明代建州女真居住形態的演變;通過解讀大量史料文獻和當代考古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建州女真居住形態進行梳理;得出建州女真經歷了從漁獵采集經濟向穩定的農耕經濟轉化的過程,居住形態也以"屯居不常"到"分山而守之",到融合中原農耕經濟居住文化的演變。

關鍵詞:建州女真 農耕經濟 居住形態

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中對中國古代文明的闡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斷的文明"1。他認為,農耕的生產方式是使中國文明具有連續性的一個原因。農耕生產需要人口的集聚,從而可以同化和驅趕外來入侵。持有相同觀點的史學研究將中國歷史上游牧社會與農耕社會對立、共存、互動、融合,理解為中國文明特有的演進規律。

相對中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族不是一個純粹的游牧民族。這個民族早期一直處于落后的生產方式,但在不斷地學習創新中與中原農耕經濟、文化交流,使其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本文僅就明代建州女真幾經南遷,從多元經濟結構向穩定的農耕經濟轉化的過程中,映射出居住形態的演變以及建筑技術的進步。 明代女真經濟結構:漁獵采集經濟以及農耕經濟。明初:"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2。建州女真南遷到婆豬江和蘇子河流域以后,在明政府與朝鮮政府的招撫及漢區的影響下,逐步開始增加農業耕作,同時也產生了掠奪及貿易經濟類型。

1以漁獵采集經濟為主的居住形態

15世紀明初期建州女真家庭形態是以漁獵采集經濟為基礎的居住結構。其社會組織是穆昆塔坦,掠奪、貿易都是以這種組織形式為基礎進行的?!对贰さ乩碇尽分忻枥L:"居民水達達女真之人,各仍舊俗,無市井城郭,逐水草以居,以狩獵為生",及"俗善射馳獵","分屯各處,累日打獵"3。在這種經濟結構條件下,早期建州女真形成"野人散處,......屯居不常"4的居住形態,同時在長期遷徙的生活方式中形成"結幕"與"窩鋪"的居住建筑形式。

《李朝世宗實錄》記載"野人漁獵者,率以二十余人為群,皆于郁密處結幕,每幕三、四人共處。晝夜游獵,夜則困睡,積柴燃木";《李朝成宗實錄》"今來越入,結幕田獵,成群出來,恣行打網"。這里的"結幕"就是所謂的"仙人柱"或"斜仁柱"建筑。這種建筑是同樣以游獵生產作為生活基礎的通古斯語的鄂溫克人遷徙使用的臨時建筑。在夏、秋季節,他們在一個山區最多只住十天就游動到其他山區,冬天為獵取灰鼠皮則兩三天就搬一次家。移動以此為十二里至二十里不等。......每搬到一個新的地點,先由男人把仙人柱的架子搭好,隨后婦女、老人、小孩騎著馴鹿把一切用具馱來5。鄂溫克族稱之為"仙人柱",鄂倫春人稱之為"斜仁柱",是鄂倫春、鄂溫克人的家庭公社"烏力楞"的居所。"一個'烏力楞'一般由幾個或十幾個'斜仁柱'組成。......'斜仁柱'一般可住四至六人,人口多了就要另搭'斜仁柱'。......幾個'斜仁柱'居住的人們都是一父所生的三代至四代子孫。......。"6這種居住方式也是以漁獵采集經濟為基礎的女真人的居住形態。

《李朝宣祖實錄》記載:"造排窩鋪,采參往來"。"窩鋪"也就是"下處"或"火"即"一堆火",一個鍋吃飯之意,是狩獵民族野外打獵的宿營單位7。這種"窩鋪"也是"塔坦",是氏族組織之內由同一家庭公社組成的經濟群體-狩獵組織。"塔坦"在《清文鑒》就稱為"走在野外人的住處"。塔坦制的居所"無廬舍,以木為架,覆以茅或蓋以樺皮,四周亦以木、皮裹之。大如一間屋,數口樓聚於中,謂之磋落(即塔坦),居無定處,或一月一遷,或終歲數遷。移動時,男婦數人負之而去"。

這種屯居不常且散居的生活方式,造成耕種規模很小,只能形成一個個耕種點,很難促進女真農業生產的發展?!独畛雷趯嶄洝酚涊d婆豬江"兩岸大野,率皆耕墾,農人與牛布散于野,而馬則不見"8。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牛耕技術,但他們仍然不能像從事農業生產的漢族農民那樣定居下來。

2向農耕經濟轉化的居住形態

建州女真進入朝鮮邊境一帶以后,受朝鮮、明朝漢文化的影響,部分女真人由原來的漁獵采集經濟逐漸向漁獵農耕經濟模式過渡。"野人惟知射獵,本不事耕稼,聞近年以來,頗業耕農"。建州女真在逐漸發展起來的農耕經濟還極不穩定,相對滯后。但還是產生了定居的居住模式,出現了相對定居的城寨。建州女真的居住單位是建立在個體經濟單位的小家小戶。這種小家庭單位的本質,一是它是村落組成的單位,對部落和部落聯盟承擔參加狩獵和戰爭的義務;二是有分得狩獵和戰爭收獲的權力。這樣女真族有"生子年長即異居"之俗,成年的男子分居各處,形成獨立的經濟單位和居住方式。這與中原漢族以精耕細作的農耕生產方式形成的"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網絡"的居住方式截然不同。

努爾哈赤六祖時期,"福滿生六子,......六子六處,各立城池"9。居住形態就是毗鄰而居?!独畛凶趯嶄洝罚?且胡人之風,分山而守之,利其山之產焉"。

這是建州女真遷入蘇子河一帶的居住形態,正是建州女真社會農耕經濟真正有一定發展的時期。已經發展到"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10。

2.1 蘇子河流域建州女真居住形態及經濟結構

2.1.1 六祖城的"分山而守之"定居形態

六祖六城是以赫圖阿拉城為中心,五城各有通往赫圖阿拉城的溝谷要道, 六城分居而立,只是相距不遠,"遠者不過二十里,近者不過五六里"。依險筑城,既便于獵耕,又各占一方,互相呼應聲援,加強防御"以防不虞"。從表1六祖城的地理位置來看,六祖城均在蘇子河兩岸分布,體現了女真族先民"逐水草而居"的居住習俗。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出于軍事、政治及經濟上發展的需要,將統治中心從較為封閉的山城佛阿拉遷移至半山城的赫圖阿拉。赫圖阿拉可以說占據了非常有利的地勢,依山傍水,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經濟上,可以發揮女真族善于山中狩獵采摘的特長,也可以在山下平原從事農耕,發展穩定的經濟來源,穩固后金政權,為日后女真族的強大,進取中原,建立滿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他六祖城,如河洛噶善城、尼瑪蘭城、章佳城,它們的城址距離蘇子河很近,在半山腰上,而且平地城較多,同樣依托山勢,臨近水源豐富,土地肥沃,很適合發展農耕經濟。六祖的分布特征說明建州女真在經濟文化復合的轉變中,逐步地擺脫完全依賴漁獵、采集的模式,逐步向農耕經濟過渡。此時建州女真已由"屯居不常"的居住形態向"分山而守之"的定居形態轉化。

2.1.2 佛阿拉城中的建州女真居住形態特征

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中繪制了佛阿拉城中的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的住宅平面(圖1),映射出建州女真諸部居住形態:

內城內,又設木柵,柵內奴酋居之。

內城中,胡家才三百余;外城四面,胡家四百余。

內城中,親近族類居之;外城中,諸將及族黨居之;外城外,居生者皆軍人云。......

這種居住形態反映出的當時隸屬關系為:內城設柵,柵內是努爾哈赤居之,內城柵外是其他親近族類,然后是外城的諸將及族黨,再往外是居民及軍人駐地。居住關系充分說明,從六祖至努爾哈赤時期原來女真社會中彼此不相制的松散關系已開始被日益嚴格的隸屬關系所取代,并逐步賦予其政治社會的內容.

按圖1所示,可以看出努宅一柵之中筑墻而二分,再于東院分出小院,明確劃分內外功能;而舒宅則四分,略顯復雜,"更進一步分別將內、外功能劃分為二;二宅功能劃分手法樸素,并未形成固定的方位模式,即并沒有固定地將對外或對內的功能區域安置于東方或西方13"。此時建州女真社會有了明確的隸屬關系,但是在居住空間表達上也只是用臺子高度等樸素建筑語匯決定建筑的等級,"空間公共性較強,不帶有強烈的等級色彩"14。相關佛阿拉城的研究,有將它作為皇家建筑與中原漢族宮殿建筑比較,認為它沒有明確的門朝之制及后宮形制。其實就比較普通漢族家庭的居住模式,因農耕需要,中原聚族而居,形成合院式住宅形式,大宅深院,功能劃分復雜而成熟,等級制度分明。佛阿拉中的布局是松散沒有序列及明確的等級制度。(圖2、3)

此時居室的形制:一是"一梁之室,其制與唐人居室相似,......"15,一是為"其作室之形,一梁通四五間,如僧舍"?!督ㄖ萋勔婁洝酚涊d:"窩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門必向南,四壁筑東西南面,皆辟大窗戶。四壁之下皆設長炕,絕無遮隔,主仆男女混處其中。卒胡之家,蓋草覆土,而制則一樣。""絕無遮隔"的居室,是"各所的房屋互相距離約五六丈或七八丈不等。......正屋內部四周,除去開房門的一部分外,余均有土炕,分南炕、北炕、西炕三部"16。這種居室人口較多,多為家庭公社所住。這表明女真人的定居模式帶有明顯的游獵經濟特點。這種定居模式與典型的農耕經濟的定居模式不同。

3 結語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朝鮮使者李民寏到建州女真境內時看到"土地肥饒,禾谷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說明了建州女真在后金時期農業生產已達到相當規模。出于軍事征戰上的需要,努爾哈赤從興兵伊始就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為了有效的實施耕戰管理,建立了一種"兵農一體"的社會組織方式,即八旗制度,"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八旗制度的建立不僅增強了努爾哈赤的軍事力量,并且迅速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明代建州女真經歷了從以漁獵采集經濟為主的"屯居不常"到向農耕經濟轉化的"分山而守之"的居住形態的演變。最后到努爾哈赤一統女真各部建立了一個與華夏民族一樣的以精耕細作為主,具有封建的宗法禮制的國家。

參考文獻

[1]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

[2] 《明太祖實錄》[M],洪武十五年四月丙午

[3] [4][8][15]《朝鮮李朝世宗實錄》[M].

[5] 呂光天. 鄂爾古納河鄂溫克族的游獵生產方式及其家庭公社結構[J].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8(03)

[6] 趙復興. 十七世紀初鄂倫春人的家庭公社[J]. 內蒙古師大學報,1984年第1期

[7] 滕紹箴. 滿族發展史初編[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第173頁

[9]《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1

[10]《遼東志》卷7,盧瓊:《東戌見聞錄》

[11] 撫順社會科學院編著. 撫順清前史遺跡與人物考察. 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

[12] 【日本】稻葉巖吉.《興京二道河子舊老城》,[偽滿]建國大學,1939年(偽滿康德六年)

[13][14]劉暢. 佛阿拉舊老城汗王宮室芻議[J]. 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03)

[16] 凌純聲.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20世紀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經典著作叢書.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