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效果觀察

2015-10-21 18:14郭新虎李勇
延邊醫學 2015年29期

郭新虎 李勇

摘要:目的:探討研究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肩關節脫位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椅背復位法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進行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肩關節復位狀況以及總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者一次性復位成功的幾率為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且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度96.0%遠高于對照組的81.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能夠有效治療肩關節脫位,并且能夠顯著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值得進一步推廣其運用。

關鍵詞:椅背復位法;呼吸放松療法;肩關節脫位

在勞動以及運動中,經常出現肩關節脫位的現象。有相關研究指出[1],肩關節脫位次數約占全身關節脫位次數的一半左右。肩關節由肱骨和肩胛骨組成,每個關節的動力和靜力相互作用保證了肩關節的穩定,但是,由于肩關節囊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部位,容易出現松弛,進而導致肱骨滑出,即常見的肩關節脫位[2]。為了進一步探討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效果,本研究隨機選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肩關節脫位患者,采用對照方法進行研究,現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肩關節脫位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31.4±4.1)歲,病程為0.5d—4d,其中合并盂下脫位32例,肱骨骨折24例,關節脫位復發26例,鎖骨脫位18例;實驗組100例,男47例,女53例,年齡24-43歲,平均年齡(32.5±4.3)歲,病程為0.7d—5d,其中合并盂下脫位31例,肱骨骨折25例,關節脫位復發24例,鎖骨脫位2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病程、年齡以及合并癥等發面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3] (1)帶有肩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肩關節脫位癥狀;(2)有明顯的外傷史;(3)肩部突出呈方肩畸形,Dugus呈陽性,經X線檢查發現肱骨移位,與關節盂骨不相連;(4)肩峰與肱骨之間的距離增大,盂下脫位則以肱骨向下移動、至肩胛盂下方為標準。

1.3 排除標準[4] (1)患有其他嚴重外傷者;(2)患有腦猝死等其他嚴重并發癥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椅背復位法進行治療,具體過程如下:(1)在椅子上放置一個軟墊,讓患者坐于椅上,隨后將患者關節脫位側的腋窩跨放在椅背上,使前臂保持旋后位;(2)醫護人員一只手將患者的腕部進行固定,另一只手按住患者肩部,然后將患者的膝關節抬起至90°彎曲狀態;(3)將患者脛骨結節壓至于肘關節之上,隨后醫護人員身體傾斜,逐漸加大膝部的力量,直至聽到“咯噔”聲終止加力;(4)對患者關節脫落部位進行復位、檢查,將肩關節用繃帶進行固定,并讓患者進行相關的功能恢復訓練。

1.4.2 實驗組患者采用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進行治療,具體過程如下:(1)在椅子上放置一個軟墊,讓患者坐于椅上,隨后將患者關節脫位側的腋窩跨放在椅背上,使前臂保持旋后位;(2)醫護人員對患者受傷肩關節側的手腕進行固定,使患者上臂逐漸向外伸展至90°彎曲狀態;(3)醫護人員使用戶口向下壓患者的肘窩,同時讓患者輕輕擺動前臂,并重復做外旋動作,聽到“咯噔”聲后停止;(4)利用X射線觀察患者的肩關節恢復情況,確定復位成功后使用繃帶對肩關節進行固定;(5)讓患者進行呼吸放松和功能恢復的訓練。

1.5 觀察指標和評判標準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肩關節復位狀況以及總滿意度。X線片顯示患者肩關節復位正常,且患者肩關節沒有腫痛癥狀,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能夠負重參加勞動運動,不再復發則判定為滿意;X線片顯示患者肩關節復位正常,肩關節仍然有輕微疼痛感,但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能夠參與一些基本的勞動和運動判定為較滿意;X線片顯示患者肩關節仍舊錯位,患者依然有腫痛感,基本功能沒有恢復正常則判定為不滿意[5]。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采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復位成功率 通過對比觀察可以發現,實驗組患者一次性復位成功的幾率為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復位成功率對比[n(%)]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 通過對比觀察可以發現,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度9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n(%)]

3.討論

肩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給患者的日常勞動和運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有資料表明[6],肩關節的兩個組成部分為肱骨和肩胛骨關節盂,關節盂比較淺小,而肱骨較大,兩者之間的接觸面積僅有1/3-1/4,加上肩關節囊的薄弱和松弛,這才導致肩關節脫位的經常發生[7]。

本研究中采用的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將傳統的靠背椅富違反中的伸直肘關節進行牽引改進為彎曲肘部、利用患者上肢的自身重力的下壓進行牽引。這種方法有利于肱二頭肌的放松,緩解了肱二頭肌對肱骨頭的阻止,顯著提高了復位成功率。在對患者進行牽引的基礎上,前臂的緩慢搖擺使上臂重復做內外旋轉動作,能夠幫助肱骨頭的復位;在外旋時,肱二頭肌以及肩袖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方式,從而充分牽引肱骨頭,使其恢復至關節盂處;在內旋時,關節囊和肩袖以及韌帶的張力作用將肱骨拉向關節腔[8-12]。

有研究表明[13-15],改良椅背復位法避免了傳統治療方法中力度不易控制以及部分患者需要麻醉處理的弊端。此外,在傳統的治療方法中,由于醫護人員無法很好地掌握力度,所以容易因為力度過大導致患者肱骨上端骨折、肱二頭肌腱以及血管神經等出現損傷。改良椅背復位法操作十分簡單,減輕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感,復位所用的時間也少于傳統治療方法,并且該方法不會加重關節的損傷。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度遠高于對照組,也與研究中的觀點十分吻合。

綜上所述,改良椅背復位法聯合呼吸放松療法能夠有效治療肩關節脫位,在治療過程中有效的緩解了患者的疼痛感,對患者的關節沒有損害作用,并且能夠顯著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值得進一步推廣其運用。

參考文獻:

[1]王順興,陳遠寧.改良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3,12(07):1170.

[2]馬龍軍.改良椅背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103例療效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07,05(08):47-48.

[3]楊福慶,楊福升.改良單人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J].中醫正骨,2002,14(03):47.

[4]黃著輝.手牽足蹬配合呼吸放松療法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3(06):285-286.

[5] 盧世壁.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329.

[6]翟向前.三種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29)08:43-44.

[7]魏貴康,張志剛.?中國手法診治大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00-403.

[8]楊毓華,王友和.?中西醫臨床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97-402.

[9]趙利民.手法復位與傳統牽引肩關節脫位整復的療效比較[J].西南軍醫雜志,2007,(03):26-27.

[10]許家軒.?足蹬外旋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的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2,(02):156-157.

[11]喬偉松,張曉南,寧漱巖.關節鏡下GII錨釘治療中老年創傷性肩關節脫位合并Bankart損傷[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02):168-169.

[12]庫建斌,郭新輝,曹陽.手術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2,(15):112.

[13]石先倫.全身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用于老年骨科手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23.

[14]李志華,丘青中.?懸垂踩踏整復法結合外展外旋位固定治療初發性肩關節脫位40例[J].中醫藥導報,2012,(02):125-126.

[15]王富明,陳鴻奮,王鋼.?初發性肩關節脫位治療的Meta分析與系統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02):168-16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