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規劃視域下村落集文化傳承研究

2015-10-21 19:39王鶴等
科技致富向導 2015年6期
關鍵詞:傳承空間文化

王鶴等

【摘 要】基層市場共同體是鄉村基本的社會結構,作為其核心部分的集市在村鎮發展中起到凝聚經濟、社會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文化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提煉而出,強調集市活動之中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并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傳承這種集市文化的路徑和措施。以昌黎縣域集市空間規劃和文化傳承為例,為城鄉規劃學與社會學的結合提供思路。

【關鍵詞】村落集市;文化;空間;傳承

1.基層市場共同體與中心地系統

中國村落社會結構研究理論最經典的范式之一是美國學者施堅雅提出的基層市場共同體假設。單純的村落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構成中國鄉村社會基本結構單元的應該是以基層集鎮為中心,包括大約18個村莊在內的,具有正六邊形結構的基層市場共同體[1]。這與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相符,基層集鎮位于空間區位中心,周邊村落可以享受均等的物質文化生活服務,其中最基本體現在小百貨、副食品、蔬菜等方面?;鶎邮袌鎏峁┑姆諆群瓫Q定了中心地的等級,各級基層市場構成共同體——可以理解為中心地系統,為整個城鎮村落提供豐富全面的市場服務。城鎮中心建立的市場,其銷售內容多以較高檔物品為主,與村落集市明顯不同,因此,前者屬于高級中心地,后者為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具有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少等特點;高級中心地則相反。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于兩者之間。村落范圍內,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級中心地就可以滿足,而日常用品與民眾通俗生活最為密切,因此基層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意義。

基層市場是指這樣一種農村市場,它“滿足了農村家庭所有的正常貿易需求:家庭自產不自用的物品通常在那里出售,家庭需用不自產的物品通常在那里購買?;鶎邮袌鰹檫@個下屬區域內生產的商品提供了交易場所,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向上流動進入市場體系中較高范圍的起點,也是供農民消費的輸入品向下流動的終點。而村莊和在一般村莊層次上的存在的“小市”作為地方產品進入較大市場體系的起點,它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p>

因此,在村落集市的規劃建設方面應當考慮三個問題。第一,定位準確,確定服務等級和對象范圍,有針對性地進行商品銷售;第二,區位合理,在空間視域下合理布置市場區位,形成空間互補、相輔相成的中心地系統;第三,數量規模恰當,在滿足覆蓋整個區域服務范圍的前提下,剔除重疊,調整偏離,形成均衡穩定的市場分布體系。

2.文化共同體與集市公共空間

在基層市場共同體理論背景下,農民的實際社會區域不是由他所住村莊的狹窄范圍確定,而是由他的基層市場區域的邊界確定。這個邊界除了市場交易方面的意義之外,還具有文化載體的含義:第一,農民對他所處的基層市場區域內的社會狀況了如指掌,而其外卻知之甚少;第二,農村的嫁娶往往集中在基層市場區域內,很少脫離這一范圍;第三,同一市場區域內的宗族聯系會長久留存;第四,農民的娛樂活動往往在基層市場范圍內進行。這些文化表現集中起來,歸結為文化共同體。在文化相對匱乏的村落生活中,集市這一基層市場發揮著無法取代的作用。農村將趕集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非簡單的購買和銷售,在活動過程中體會人文和社會情感的樸素流露。

文化共同體的物質范圍限定在基層市場共同體的邊界上,換言之,其物質界線劃定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然而,精神范圍應當遠比物質范圍廣闊——意識流露和波及影響可以蔓延到其他文化共同體之中,形成文化交流[2]。因此,村落社會需要文化共同體之間的潛在融合,在共同體中建立系統或者重構共同體,實現傳承集市文化的新路徑和新舉措。近年來,與城市社會發展進程相似,農村個人意識與個人利益在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凸顯出來,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出現淡漠現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村落社會格局[3]。文化共同體的強調和重建需要具象的載體來完成,在城鄉規劃視域范圍內,公共空間首當其沖。

集市公共空間在立足商品交易的基本經濟功能上,應當放眼社會意義。規劃村落集市時,不應采取推倒重建或擇地新建的手法,可以適當考慮已有公共空間的可利用性,如村鎮廣場、開敞空地等;建設村落集市時,關注集市空間社會交往的參與性,完善基礎設施,適當融入景觀、歷史、時代精神等主題內容,同時注重對遺產建筑、民俗民風的保護與傳承。

3.昌黎縣域集空間規劃與文化傳承

根據昌黎縣域城鄉總體規劃(2011-2030),昌黎縣域(這里不包括北戴河新區)規劃集貿、批發市場共6處,其中縣城2處,空港產業聚集區1處,靖安鎮、荒佃莊鎮、龍家店鎮各1處;村落市場9處,分布于朱各莊鎮、新集鎮、安山鎮、馬坨店鎮、茹荷鎮、劉臺莊鎮、泥井鎮、十里鋪鎮、兩山鎮轄區村莊[4]??h域集市場共同構成市場體系,其中,前者規模較大、商品種類較全、服務人口較多,可視為高級中心地;后者主要服務村莊居民,視為低級中心地。兩級中心地基本覆蓋所有縣域,服務覆蓋所有居民。分布方面,高級中心地均勻分布于縣域中部范圍內,邊緣散落分布低級中心地以補充高級中心地服務半徑上的不足,兩級中心地呈現不規整六邊形形態,基本符合市場共同體分布要求。因此,對于昌黎縣域村落集市規模、數量而言,不需要進行過多調整。

形態現狀而言,昌黎縣域村落集市存在幾個顯著問題:第一,專屬空間不足。集市多以寄生形式存在,具有專屬空間場所的較少。在規劃建設初期,機械、簡單照搬城市農貿市場和小商品市場建設模式,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村落集市文化的發展脈絡,導致了部分市場慘淡經營、用地閑置的現象(集中表現在縣城)??臻g不足、不適造成趕集村民生活的不便。第二,配套服務設施匱乏。直接體現在集市衛生環境“臟、亂、差”現象,隨意設攤和占道經營等現象極不利于城鄉形象的塑造。服務設施的缺失也為經營者的餐飲、休息等需求帶來不便。第三,交通混亂。因缺乏專屬場所,集市人流與過境人流、車流存在一定沖突,不利于經營者的攤位設置,更大程度上造成購買者的不安定,嚴重時常常出現交通擁堵和頻發事故等現象。

問題的提出恰恰是傳承集市文化的路徑所在。在昌黎縣域集文化傳承方面,應當做到完善村落集市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供水、電和排污等管線管網,設置環境衛生設施,提供停車場地和人行空間,在交易中實現交往;塑造極具地域特色的集市風貌,注重集市街道美學,在尺度、建筑立面、景觀設計、道路選線等方面做到考究,在文化中體現文明;營造集市公共空間的文化構架,策劃系列民俗活動,適當利用當地文化遺產,打造村落文化場所,在規劃中培養內涵[5]。

4.結語

基層市場共同體是鄉村基本的社會結構,作為其核心部分的集市在村鎮發展中起到凝聚經濟、社會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文化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提煉而出,強調集市活動之中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并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傳承這種集市文化的路徑和措施。以昌黎縣域集市空間規劃和文化傳承為例,為城鄉規劃學與社會學的結合提供思路。 [科]

【參考文獻】

[1]劉玉照.村落共同體、基層市場共同體與基層生產共同體——中國鄉村社會結構及其變遷[J].社會科學戰線,2002(9):193-205.

[2]陸保良.村落共同體的邊界變遷與村落轉型[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1.

[3]張靜.論共同體與中國鄉村社會的發展[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4]昌黎縣人民政府.昌黎縣域城鄉總體規劃(2011-2030年)[G].2011.

[5]王靜.現代化進程中的集市文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28-30.

猜你喜歡
傳承空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誰遠誰近?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