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癱患兒的家庭康復護理

2015-10-21 18:14魏曉旭文雯楊容梅
延邊醫學 2015年29期
關鍵詞:家庭護理腦癱

魏曉旭 文雯 楊容梅

摘要:目的:探討家庭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的康復作用。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10月到我院就診的50例腦癱患兒的臨床資料,該組患兒家長均接受了我院家庭康復指導后進行家庭康復護理,包括頭部控制訓練、坐位、爬行、站立、步行、訓練與游戲結合以及飲食護理等,比較患兒家庭康復護理3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結果:患兒家庭康復護理后在吃飯、穿衣、如廁、大小便等生活能力指標方面的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結論:家庭康復護理對于腦癱患兒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家庭康復護理;腦癱;家庭護理

腦癱(CP)即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其主要表現為中樞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語言、視聽覺等多種障礙[1]。腦癱的治療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家長的配合必不可少。實施家庭康復護理是患兒獲得最大限度生活能力的關鍵。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0月到我院就診的50例腦癱患兒的家長對其進行家庭康復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腦癱患兒50例,均符合我國小兒腦性癱瘓座談會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齡3~13歲。痙攣型36例,不隨意運動型7例,肌張力低下型1例,共濟失調型3例,強直型2例,混合型2例。

1.2 方法

練、飲食護理等。對以上宣教內容及時進行效果評價,未達到宣教目的的患兒家長反復進行宣教。

1.2.2家庭康復護理內容:(1)頭部控制訓練。正確的抱姿能糾正患兒的異常姿勢或體位,能刺激患兒對頭顱的控制力,又可給家長省力不少[2]。抱痙攣型患兒時,要先分開雙腿,再彎曲,雙手分開;抱手足徐動型患兒時,要雙腿靠攏,關節屈曲,頭部貼近胸部,雙手并攏。(2)坐位訓練。長坐位是坐位訓練的最佳姿勢,先把患兒雙腿分開,雙側膝關節盡量保持伸展位,用雙手握住患兒骨盆兩側,誘導患兒挺直軀干,此方法最簡單易行。(3)步行訓練。家長將雙手放在患兒骨盆后側,協助患兒骨盆兩側分別依次向前旋轉,以此帶動兩側下肢隨著骨盆的旋轉向前邁出,或借助拐杖、步行車、平衡棒等,逐漸過渡到獨立行走[3]。(4)爬行訓練。家長跪在患兒身后,雙手托住其骨盆,一步一步地把下肢向前推動。(5)站立訓練。①利用斜板、站立柜等固定患兒膝關節和軀干,將雙腳分開腳尖對正前方,擺放于地面固定好,讓患兒在這種體位下持續站立,每次15~20 min,每日2次。②患兒雙手握住床欄之類固定物體,家長雙手放在患兒的骨盆上并向下施加一定的壓力,使患兒逐步學會控制骨盆及膝關節。(6)康復訓練與游戲的結合。將游戲貫穿于康復訓練當中,能使枯燥的功能訓練在快樂的游戲中完成。小兒天性活潑愛動,根據兒童愛嬉戲玩耍和好奇心重的特點,通過比賽蹲起、爬行、踢腿、單腿站立等,增強患兒對功能訓練的興趣[4],這在促進患兒康復的同時,還能增強親子關系。(7)如廁指導教會患兒如何大小便、使用衛生紙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會其示意便意,做到定時大小便,掌握其時間規律。(8)飲食護理。腦癱患兒每日訓練項目繁多,活動量大,給患兒加強營養,及時合理添加輔食,食物要富含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以適應小兒機體生長的需要;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組織修復。訓練前30分鐘避免進食過多,訓練后注意補充水分。針對吞咽能力較差的患兒,選擇的飲食應從軟食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9)梳洗的訓練指導讓患兒了解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并熟悉身體各個部位的功能,鍛煉手部精細動作和控制能力。

1.3 評價指標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患兒家庭康復護理3個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包括大便、小便、修飾、如廁、吃飯、轉移、活動、穿衣、上樓梯、洗澡10個方面。大便:0分=失禁,5分=偶爾失禁,10分=能控制。小便:0分=失禁,5分=偶爾失禁,10分=能控制。修飾:0分=需要幫助,5分=獨立洗臉、梳頭、刷牙。如廁:0分=依賴他人,5分=需部分輔助,10分=自理。吃飯:0分=依賴他人,5分=需部分輔助,10分=自理。轉移:0分=完全依賴他人及不能坐,5分=能坐但需大量幫助,10分=需少量幫助或指導,15分=自理?;顒樱?分=不能步行,5分=在輪椅上能獨立行動,10分=需一人輔助步行,15分=獨立步行。穿衣:0分=依賴他人,5分=需部分輔助,10分=自理。上樓梯:0分=不能,5分=需幫助,10分=自理。洗澡:0分=依賴他人,5分=自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表1如下)

3 討論

腦癱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病,在我國其發生率為1.8‰~4.0‰,主要造成患兒的軀體移動障礙[4]。有研究認為,0~1歲是大腦發育最迅速和代謝能力最強時期,對兒童腦癱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發展趨勢,通過抑制異常的姿勢反射,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誘發主動運動[5]??祻陀柧毧梢蕴岣哌^去相對無效的或新形成的軸突或(和)突觸的效率,訓練的次數越多,突觸的效率越高,讓原先不承擔某種功能的結構越來越熟悉其原先不熟悉的任務。其治療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簡單的軀體形態方面的功能逐漸恢復,更重要的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6]。

本研究通過對腦癱患兒家長進行康復指導,指導其在患兒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頭部控制、坐位、爬行、站立、步行等康復護理,結果顯示,患兒在吃飯、穿衣、如廁、大小便等10個日常生活能力指標方面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康復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首先對腦癱患兒家長進行培訓,這是正確規范地實施康復護理的關鍵,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家長的配合度,家長配合進行康復治療的時間越長、配合度越高則治療效果越好[7]。

但康復訓練的時間較長,患兒康復訓練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家長的努力、堅持與愛心。只有家長與治療師的合作,雙方密切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潛能。家庭是腦癱患兒最熟悉的環境,家庭康復護理延續了醫院內的康復,可隨時進行,每天都能在家中得到綜合性的功能訓練,同時貫穿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家庭康復護理的實施有利于提高腦癱患兒的生活能力,可以減輕患兒家長的負擔,改善殘疾的程度,促進患兒的早日康復,家庭康復護理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樹春主編.小兒腦性癱癱[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1-24

[2]方立珍,張惠佳,肖曙光主編.小兒腦癱家庭康復訓練[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3

[3]方立珍,張惠佳,肖曙光主編.小兒腦癱家庭康復訓練[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06-121

[4]魚小敏,雷會榮.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5):42-44

[5]吳秀清,李蘭,陳楚源.綜合性康復治療小兒腦性癱瘓76例療效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5,23(4):76

[6]楊晴鈁,錢燕玲.早期居家康復護理對腦性癱瘓患兒預后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9,24(11):75-76

[7]姜桂玲,李紅燕.腦癱患兒的家庭康復護理[J].山東醫藥,2010,50(45):15

猜你喜歡
家庭護理腦癱
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腦癱兒童的護理
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應用效果
脛腓骨骨折患者體外固定裝置術后家庭護理效果分析
家庭護理干預預防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尿路感染效果
社區家庭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護理效果
老年人高血壓的特點及家庭護理指導
心理干預對輕中度腦癱兒童綜合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孕期病毒感染可致孩子腦癱
腦癱患兒332例臨床資料與療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