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格博”吳雨初與西藏牦牛博物館

2015-10-21 18:50唐召明
中國西藏 2015年4期
關鍵詞:拉達牦牛藏族

唐召明

2011年春,首都機場,吳雨初再次飛往拉薩。這是他第二次進藏工作,在北京工作了20年,又回到闊別20年的雪域高原。這次進藏,是去籌建以牦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牦牛博物館,以表達他對雪域高原以及西藏人民的熱愛和尊敬。

懷抱感恩去圓夢

2014年3月13日和19日,西藏牦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分別在北京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進行題為“牦牛走進博物館”的講座,講述了一個關于感恩與堅守的傳奇故事。

吳雨初被藏族群眾親切稱為“亞格博”(老牦牛)。他是西藏牦牛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其微博“亞格博”,在新浪微博上擁有80多萬的關注量。

吳雨初“因為一場夢”舍棄了北京舒適的職位和生活,前往雪域高原,忙一件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兒,回憶起當初這個決定,他僅僅將之歸于20年前的一場遭遇和20年后的一個夢。

1976年,吳雨初大學畢業后從江西來到西藏工作,這一干就是16年,其中的12年是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氧氣不足平原一半的藏北高原度過的。

1977年冬,那曲地區嘉黎縣遭受特大雪災,在鄉里當文書的吳雨初和同事們從那曲地區往縣上運送抗災物資,汽車被困白雪茫茫的阿伊拉山。沒有食物,不能取暖,積雪高達4米,大家輪流用隨身攜帶的發報機發報呼救,縣里組織人烙了餅子想送過去。但無論是汽車還是馬匹,都被雪擋住,沒能送成,最后換成牦牛。被困5天4夜后,當看到一隊牦牛從雪地里向他們走來時,吳雨初和那些被困者都熱淚盈眶。獲救后的吳雨初從此把對牦牛的感恩之情深埋在了心底。

藏北人過去取暖、做飯和喝茶都離不開牦牛糞燃料。于是,吳雨初用大牛糞鏟在牛糞鐵皮爐上烤花椒,再把花椒裝進牛皮信封里,拿酒瓶當搟面杖將它滾成碎末,倒進碗里制成“麻辣蘸水料”,雖有牛糞灰,但拌飯菜卻是香得很。每次拿出來,總被單身同事們一搶而空。

1992年,吳雨初因工作調動到了北京,盡管遠離雪域高原,但他每年都要抽空回西藏看看,因為他忘不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牦牛。2010年冬天,他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里的他第一次把牦牛和博物館聯系在一起,也是從那天起,他真正開始有了建設牦牛博物館的想法。在他看來,與其說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倒不如說,這是他多年來對牦牛的感情積累。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西藏一些領導和學者做了匯報,得到了大家一致贊同。中國文聯副主席丹增感慨地對他說:“我就是喝牦牛奶、吃牦牛肉、住牦牛帳篷、騎牦牛長大的,我怎么就沒想到建一座牦牛博物館呢?”

“保存牦牛文化物證,展示其千百年來所負載的民族歷史文化?!睅е@一理念,吳雨初不斷與北京市有關方面接洽。最終,牦牛博物館被納為北京市援藏項目。

吳雨初辭去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在離開西藏20年后,2011年他再次回到西藏,成為北京援藏指揮部副總指揮,協調西藏牦牛博物館的籌建工作。

沒有籌備費用,吳雨初自己設法解決。他四處奔波,沒錢找錢、沒人招人,逐漸成立了工作團隊。

萬事俱備后,吳雨初又開始踏上“尋?!敝?。兩年多時間,行程約3萬公里,幾乎走遍藏區,收集和征集了2000多件藏品,其中40%來自藏族群眾的捐贈,他將國有博物館不可能辦到的事情變成現實。

在眾多的捐贈者中,既有藏北牧民,也有京藏兩地的愛心人士及海外人士,其中尼泊爾籍藏族老人次仁扎西一次捐贈88件藏品,都是他多年收藏的用于古代軍事、生產和生活的牦牛制品。

最讓吳雨初感動的是家住那曲地區申扎縣雄美鄉的牧民石桑,“他聽說拉薩要建以牦牛為主題的博物館,一家人捻線編織,做了一頂牦牛毛帳篷,開了3天車,專程送到我的臨時辦公室?!?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1/20/qkimageszgxzzgxz201504zgxz20150426-1-l.jpg"/>

“一些牧民并不清楚博物館是什么,但聽說要建一座牦?!畬m殿,就愿捐出他們的珍藏,囑咐我一定要把‘宮殿建好?!?/p>

還有一位牧民,特意了解建牦牛博物館需要什么資料,他開著自己的皮卡車,花兩天的時間,從那曲拉來了一車東西,什么牦牛馱鞍、酥油桶等,而且分文不要。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才干所捐贈的一個野牦牛頭骨,本來以為只有幾千年,后來在北京大學實驗室用最先進的儀器檢測,發現是距今4.5萬年的化石,成為館內收藏的最早的牦牛實物資料。

博物館建成開館

2014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北京援助的西藏牦牛博物館試運行,上千名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前來參觀。

這座歷時3年,面積達8088平方米、總投資為1.1億元的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吳雨初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牦牛作為青藏高原之寶,幾千年來與藏民族相伴相隨,成就了藏民族的衣、食、住、行、運、燒、耕,涉及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文,并且深刻地影響了藏民族的精神性格,承載著藏民族的善良與勤勞、堅韌與厚重,成為青藏高原一個獨特的象征和符號,也成為藏民族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的力量的源泉。

西藏牦牛博物館展廳分別從感恩牦牛、探秘牦牛、相伴牦牛、靈美牦牛等四個方面來展示牦牛文化的深刻內涵,講述“藏族馴化了牦牛,牦牛養育了藏族”的歷史文化。

為博物館創作壁畫的曲扎說:“西藏牦牛博物館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個事情我們藏族沒有想到、做到,但漢族兄弟吳雨初想到了、做成了,我非常佩服。通過西藏牦牛博物館,他圓了自己的夢,也用實際行動保護、傳承了藏文化?!?/p>

藏漢友誼代代傳

身著藏裝,臉龐黢黑、操著一口藏語的吳雨初,與活潑美麗的藏族女兒桑旦拉卓親如父女,讓人稱羨不已。說起這對藏漢族父女的深情厚誼,要追溯到吳雨初與拉卓的父親拉達的一段不平凡的友情。

30多年前,剛從那曲地區中學(初中)畢業的吳雨初與10多歲的孤兒拉達相識,并成為好朋友。拉達天資聰慧,靠著自己的勤奮,從申扎縣小學考入那曲地區中學,最后留校當了名電工。吳雨初擔任那曲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后,將拉達調到文化局所屬的群眾藝術館,并把拉達送到自治區話劇團學習燈光。

吳雨初帶著拉達去拉薩,那是拉達平生第一次走出藏北草原。好學的拉達很珍惜這次學習機會,他在拉薩除了學習燈光,還學習了藏語文。自從拉達調入那曲地區文化局后,兩人幾乎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抽調到基層工作組時,兩人在偏遠的鄉村一呆就是幾個月。拉達經過幾年自學,已是公認的高級翻譯了,藏譯漢、漢譯藏、口譯、筆譯,都是一流。吳雨初與牧民交談,他甚至能把語氣詞都翻譯出來,吳雨初的一些簡單藏話也多是從他那里學的。

后來,吳雨初又把拉達送到西藏大學進修藏語文。這一次,拉達不但把藏語文作為工具來學習,而且廣泛涉獵了西藏歷史、宗教、文學,并與四川來的一名藏族女子結識,建立了家庭。

再后來,拉達擔任申扎縣礦業公司副總經理,靠著勤奮好學,沒幾年他就把這個公司經營得紅紅火火。這期間,吳雨初已調到北京工作,拉達每次來北京,都要抽空去看看這位漢族老大哥。

2008年,吳雨初利用“五一”三天假期,急飛拉薩,去見與他相識交往了20多年的藏族好友拉達。此時的拉達已患肝癌晚期,彌留時間不多。他倆促膝長談,談人生、說命運、憶往事。吳雨初在拉薩的3天,拉達的心情逐漸好起來。拉達和吳雨初約定:如果他走了,吳雨初一定將他的女兒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照顧。

5月26日,吳雨初接到拉達去世的電話,忍不住為這位勝似親兄弟的藏族朋友放聲痛哭……

兩個月后,吳雨初再次去拉薩,履行他與拉達的生死之約:照看他的女兒桑旦拉卓,成為她的第二父親。

拉卓在西北師范大學讀書時,寫給吳雨初一封電子信件,她說:“女兒此生有兩位父親,一位是出生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父親;一位是出生在大都市中的漢族父親……雖然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兩位父親,但你們擁有同一個女兒桑旦拉卓,爸爸我愛你們!”拉卓從西北師范大學畢業后,一直幫助漢族阿爸吳雨初在拉薩籌建西藏牦牛博物館,并負責展品管理和文獻整理等工作。

2014年底,吳雨初辦理了退休手續,依然忙碌在西藏牦牛博物館的繁重工作中。因為他有一個心愿:那就是要把牦牛博物館建成具有收藏、保存、展示、科研、教育、服務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機構,讓它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的一個標志性建筑,讓它成為世界了解西藏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猜你喜歡
拉達牦牛藏族
牦牛場的雪組詩
Yak of All Trades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和傳承發展
拉達秀
《演變》《藏族少女》
小鼴鼠拉達
小鼴鼠的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