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2015-10-21 19:27任瑞金
科技致富向導 2015年9期
關鍵詞:留守兒童大學生教育

任瑞金

【摘 要】目前,全國留守兒童已經超過6000萬,其中,許多20世紀90年代的留守兒童進入了大學。他們身上既有消極的因素,也有積極的因素。在日常思想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揚長避短”,克服消極因素,激發積極因素,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大學生;日常思想;教育

到現在為止,“留守兒童”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存在著爭議。林培淼、袁愛玲主張以開闊的視野從多個層面看待這個概念,就說明這個概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他們遵循《聯合國兒童公約》把“兒童”確定在18周歲以下,按照父母雙雙離家外出或只有一方離家外出將留守兒童區分為“完全留守兒童”與“不完全留守兒童”,將“一次性連續半年時間”確定為認定留守兒童的時間尺度,并以留守兒童的居住地點將其區分為農村留守兒童或城市留守兒童等。[1]

因為生活經歷不同,“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生活態度與“非留守兒童”是有差異的。多年來,相關的學術研究已經開展起來,有的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發現他們容易焦慮、沖動,孤獨、恐怖的感覺較強,在性格上容易走極端,易出現神經質、過于內向等現象,而其心理彈性又較弱[2];有的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發現心理健全和人格發展是其主要問題,它們已經對留守兒童的學業造成影響,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突破規范、形成不良生活習慣,在人身安全方面缺少必要的保護[3];有的研究留守兒童的權益保護問題……

目前,很多曾經的“留守兒童”已經進入了大學,大學在日常思想教育方面,也應該考慮到這一社會群體的特點。但是迄今為止關于“留守兒童”進入大學后的學習、生活方面的研究還很少,中國期刊網只收錄了劉麗《90后“留守兒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以安徽省某高校為例》和房海鵬《饋論視野下90后“留守兒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二文,可見,迄今為止相關研究十分匱乏。

在“留守兒童”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方面,劉麗、房海鵬文歸納了一些主要的問題,前者認為:留守兒童大學生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比非留守兒童要高;部分“留守兒童”大學生對社會支持、幫助的理解和領悟能力較低,容易誤解周圍發生的事件;有一些留守兒童大學生的情感狀態容易趨于負面和消極,稍有挫折即容易抱怨環境不公。[4]后者認為:留守兒童大學生喜歡新鮮事物,但性格較為內向,對待人際關系和周圍事情敏感性更強;不善于表達,自尊心更易受挫;更容易因缺乏及時的交流和心理疏通而導致情緒不穩定。[5]筆者在工作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其他問題,如:有的學生缺乏朋友和傾訴對象,有的學生缺少經濟支撐,有的學生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學生心理脆弱等。但是,還有一些積極的方面是很多研究者容易忽視的,就是困境所激發的自立、自強、自尊,使部分留守兒童大學生更有志向、更能吃苦、更能奮斗等,這一方面的特點,可以因勢利導,起到極為正面的作用。

對于這部分學生,筆者采用了以下教育方式。

1.積極開展調查,及時把握情況

在問題出現苗頭的時候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問題,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有的“留守兒童”大學生會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出問題。曾有一個大學生,在所有評獎項目上,不管是校級獎學金、省級獎學金還是全國獎學金都要去爭,大有把“別人的飯”也搶來的勢頭。經了解,該生除了是“留守兒童”大學生之外,還經歷了父親亡故、母親另嫁,跟隨爺爺生活,靠打工維持生計等問題。所以,對于輔導員、同學的許多幫助缺乏理解和領悟,總感覺自己“應該獲得”。對于這種情況,通過側面了解、當面談心等方法,最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增進了師生、同學之間的理解,也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不能積極開展調查、及時把握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就難以很好地解決問題。

2.親情補償

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是不完整的,所以,他們基本都經歷過親情缺失的問題。家庭的不和諧有時會延伸為周圍社會關系的不和諧,甚至矛盾和沖突。有的留守兒童大學生,感情比較冷漠,與家長存在嚴重的矛盾,不理解家長。筆者曾經教過一個女生,經常曠課、學習成績差,聯系家長,家長也沒有有效的辦法。后來經過多次耐心的交流,才得知個中原因,說服學生與家長交流,逐漸實現了親情補償,緩和了學生的家庭關系。

3.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

有一些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包括社交焦慮、過度敏感、抑郁等,嚴重者,可能發展為抑郁癥。這時候,要經常進行心理疏導,對嚴重者進行心理治療。通過各種措施,糾正其不良情緒、認知偏差等。組織一些心理學課程,有時會起到很好的作用,部分學生平常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在上心理學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把自己經歷的事情與心理學課程聯系起來,并且能夠找到自我調整的辦法。

4.促進人格教育,增強心理彈性

加強積極人格的建設,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情緒、思想、認識和積極的人際關系。留守兒童大學生的性格,有的與人交流比較消極、怯懦,但有的學生卻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自立自強。與很多僅僅關注負面因素的觀點不同,筆者建議要利用“留守兒童”大學生本身生活境況的積極因素,進一步提升、強化其積極主動、自立自強的一方面,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周圍的學習和生活,促進其獨立、自主和上進意識,使其學習更加主動、成績更加優良,并以樂觀、開放的心態處理人際關系,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進一步促進心理、情感狀態的和諧發展,把和諧建立在思想深處和心靈世界當中。

5.對經濟困難學生,積極爭取經濟上的幫助

有一些“留守兒童”大學生面臨比較多的壓力,其中,經濟困難是較為常見的事情。在這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全班同學理解、支持他們,在獎學金評選等方面,適度向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大學生傾斜,同時,讓這部分學生意識到周圍同學、教師的善意幫助,既能在經濟上略微緩解留守兒童大學生的經濟壓力,也能促進同學、師生之間的團結和友誼,和諧人際關系。這樣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有益的。

6.參與留守兒童大學生的學業和人生規劃

在留守兒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方面,積極介入,為他們提供建議或出謀劃策。目前,大學生特別關心自己人生前途、就業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大學生的壓力尤其大,面臨的困惑也特別多。大學輔導員和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參與到這個群體的學業和人生規劃中去,為他們當好參謀、做好后勤,在專業選擇、課程學習、考研、就業等方面,參與一些意見,解決其思想困惑,有助于解決其心理矛盾、不良情緒等。

7.促進其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于在一定時期內父母雙方或者一方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或半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少受到規范,糾正起來比較困難,應該采用“文火慢燉”的方式,促進潛移默化,使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的來說,因為生活經歷不同,留守兒童大學生與其他大學生相比,在很多方面容易形成差異。就缺乏親情、缺乏溝通、缺乏心理疏導、缺乏良好習慣養成等方面看,有消極的一方面。但是,如果僅僅關注其消極的一面,就會得出片面的結論。實際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留守兒童大學生還有積極的一方面,即自立自強的一面,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勤奮上進的態度,是很多非留守兒童大學生不具備的。在留守兒童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方面,要注意“揚長避短”,激發其本身的積極因素,克服其本身的消極因素,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科]

【參考文獻】

[1]林培淼,袁愛玲.全國留守兒童有多少——“留守兒童”概念研究.現代教育論叢,2007,4.

[2]夏維海,蔡昭敏.我國留守兒童心理研究現狀與展望.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4,11.

[3]楊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2006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4]劉麗,90后“留守兒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以安徽省某高校為例.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5]房海鵬,饋論視野下90后“留守兒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旅游教育管理,2011,10.

猜你喜歡
留守兒童大學生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育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