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高中《語文讀本》教學模式

2015-10-26 01:46祁恒山
亞太教育 2015年34期
關鍵詞:知識網絡

探究高中《語文讀本》教學模式

文/祁恒山

摘要:高中《語文讀本》選文精良、視野開闊,體現了先進學習的教育理念。它雖已使用多年,但在具體教學中尚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本文以“有意義學習理論”為思想平臺,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語文教本為支點,以文學、文化、人文素養為實體”的原則,著力構建了“有意義學習—重感知內化”的《讀本》教學模式,具有“發現、自求、積累、合作、延伸”五個特征,能夠引導有意義地閱讀,給出“比較、篩選、轉化、串聯”的閱讀方法,指導創設文章檔案,啟發感知內化,進而幫助學生厚實文學積淀,不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文讀本;感知積累;文章檔案;知識網絡;有意義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

一、問題的提出——模式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必修)2000年在全國開始推廣,分《語文》和《語文讀本》(以下簡稱《讀本》)兩部分。后者主要供課外閱讀用,具有“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思路,體現了“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規律”的學習理念,是師生課外閱讀的套優秀文本;對于加強課外學習、擴大閱讀視野、提升語文素養,尤其在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發展主體”觀念方面,能夠起到重要的推促作用。

然而在現實中《讀本》往往被忽視,尚未發揮應有的功效。許多學生甚或教師,面對厚厚的《讀本》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原因主要有:①時間困惑。面對應試教考的壓力,要求師生每學期完成超過100篇《讀本》文章的指導量和閱讀量,顯然是不太可能的。②興趣問題。由于種種因素,許多學生對《讀本》并不感冒,普遍有“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感覺。③選文問題。過分強調跟課本對應,文學作品分量不足,還包含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專業性較強的內容,讓學生既無興趣又難以讀懂。④指導模糊。許多教師面對《讀本》束手無策,只能聽任學生愛讀不讀。于是它成了一本多余的擺設。

二、“模式”結構和操作方法

1.設置流程結構,建立文章檔案。以《讀本》為依托的課外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鏈接,其核心任務是——“課內得法、課外指導”。把要求作為底線拉出來,讓學生明確“讀什么”,要求抓住“三點”(知識點、欣賞點、質疑點)、思索“兩感”(整體感知、聯想感悟)。同時明確:不必每篇都讀;每天30分鐘的時間速讀;文章檔案內容不完全填寫,可留下空白,交流后再填補。

2.閱讀方法指導。①比較閱讀,分析異同。比如《祝?!?,要求與《讀本》上的《狂人日記》比較閱讀,從中分析歸納魯迅早期小說及其三要素安排處理上的異同點。②篩選閱讀,提取信息。無論選擇何種讀法,首先要獲得各種信息,然后比較、分析與歸納、整理,最后儲存所需信息以備使用。如就教材與《讀本》配套使用問題,僅需幾分鐘就可通過對兩種教材“目錄”(信息源)的篩選,找到與教材課文配套的《讀本》文章去閱讀。③閱讀轉化,抒發感想。對于課外閱讀作品,除研究性閱讀、分析比較閱讀,篩選信息閱讀外,還應做好寫讀后感和評論。這一“聯想感悟”法是由感知到內化的關鍵性一步。如閱讀《包身工》后,通過寫感悟、評論,進一步剖析帝國主義、資本家的殘酷,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學習條件,有助于學生形成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體現了《讀本》閱讀的意義。

三、有關“模式”教學特征

1.發現。打破被動接受的傳統形式,要求學生到文中去探究發現——主要內容不是老師給予,而是讓學生去主動發現、自我感知、自覺內化,最終形成個性化見解。

2.自求。突出了自我探求的特點,要求學生能自主時間、自主學習方式?!熬由钤熘缘?,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語)從而從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中脫穎而出,插上創造的雙翅。

3.積累?!白⒅卣Z言文化積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蓮拿?、妙語、警句入手,可從關鍵句入手;并通過摘錄、鑒賞加深理解,通過朗誦會、知識競賽、筆記展等形式內化,以收厚積薄發之效。

4.合作。通過教師主導、師生互動、生生協作等形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合作型閱讀活動,有助于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四、效果檢測,成果展示

1.不定期檢查的形式。之初教師的檢查、指導和督促是必要的。如檢查文章檔案,講授課文引出《讀本》提問,指名談一些感受體會等。檢查應做到及時總結、循循善誘。待養成習慣后,教師逐步放手。

2.課內交流的形式。一般可采用朗誦比賽、讀書報告會、閱讀知識競賽和辯論會、講演等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活躍學習氛圍,拓展閱讀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交流形式以開放性為主。

3.文章展示的形式。如“文章檔案”展覽,開辟“課文質疑”“佳作賞折”等墻報欄目,編輯個人文集,公開發表閱讀感悟等。無論何種展示形式,教師應平等參與其中。既可充分發揮激勵、引領的示范性作用,又有利于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閱讀氛圍。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是一項充滿情感性的藝術實踐工程?!敖虒W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边@種藝術同樣很好地適合于課外閱讀指導,力求讓學生在《語文讀本》閱讀中增強感悟和積淀,并逐步養成良好情趣和習慣,從而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盤灣中學)

參考文獻:

[1]尹俊華.教育技術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呂靜.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3]《語文》《語文讀本》(第一冊至第六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師教學用書》(《語文》第一冊至第六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歡
知識網絡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多思善想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多思善想
高職院校產學研中的知識網絡分析
知識網絡環境下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高考數學第一輪復習中的做法和反思
構建數學知識網絡, 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復習課“知新”策略的探索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