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環境、功能、技術三個角度淺談建筑設計手法——近年來國外著名建筑師的設計思想

2015-10-31 01:15黃億萬
建材與裝飾 2015年11期
關鍵詞:建筑創作手法建筑設計

黃億萬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010)

從環境、功能、技術三個角度淺談建筑設計手法——近年來國外著名建筑師的設計思想

黃億萬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510010)

本文試圖改變常規從純美學角度上的對設計手法的認識,討論近年來一些建筑師的作品或設計理念中建筑與環境,功能,技術三方面的內在聯系,歸納一些新的設計思路。

建筑設計;環境;功能;技術

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有說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比绻迷诮ㄖ撟髦械脑?,估計可以改為“平凡的建筑個個相似,不凡的建筑各個不同”。這就啟示我們在建筑設計中應從多方面考慮,總結不同的設計方法,并將其歸納,靈活的運用到我們的建筑設計中。

對于建筑創作,大體有四種解讀方式∶①從形式的角度分析其設計手法;③從建筑與環境關系的角度出發,論證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對環境的影響;③從建筑功能的合理性方面來分析建筑設計的手法;④從技術方面來評價,談論新技術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通常我們是從純美學角度來理解設計手法,多從建筑的形體,材料,空間,肌理,顏色……方面出發,在傳統美學規律的指導下總結出來的設計方法。如∶印度美麗的泰姬陵;路易斯·康通過基本的幾何形式來傳達建筑的意義;安藤忠雄詩意般的光之建筑等。

當然,諸如此類的設計方法有很多,但隨著建筑創作的發展,建筑創作的方向已經開始從純美學角度轉移到了建筑、功能與技術等方面的有機關系入手,作為創作方法,應該是多元的,并處于不斷發展中。本文結合實例,梳理歸納一些優秀的創作作品及設計理念。

(1)從建筑與周邊建筑和環境相協調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建筑設計。

建筑有其本身的藝術魅力,但一幢優秀的建筑,不僅限于本身,還更在于它與環境的融合,在于它與環境所帶來的整體價值。一幢建筑只是自身的設計精彩的話,生命力是有限的。相反,一個能融入周圍環境并且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作品,將是永恒的;這就要求建筑存在于特定的場所中體現其“場所精神”。日本建筑師楨文彥的創作理念中,始終堅持把建筑作為城市環境的構成要素,看重環境整體效應,將城市看成一個復雜的系統,是由許多復雜多樣、形態各異的個體或元素組成的,它們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的有機整體。

其次,作為生活的舞臺,所有地域都有自己的歷史,而作為場所,它具有著獨特的環境文脈。新建筑的建設就附加上新的成分;所以,建筑、人、空間、城市間存在深刻的關聯性;建筑創作就是在這種關聯中加入新要素的作業。

近年的眾多設計實例中體現了建筑師巧妙的將建筑與環境結合的設計手法。德爾夫特的梅卡諾小組(Mecanoo)以城市設計與建筑形式的關系作為創作的原點;埃因霍溫的雅·柯倫(Jo Coenen)設計的荷蘭建筑學會館,以混凝土、鋼、磚和玻璃四種材質表達出建筑與城市、空間與形式、理性與浪漫、文化與社會責任的主題。博塔的貝林佐那瑞士電信行政大樓,反映了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總體布局是一個邊長100m的方形院子,院子向北面,即古城堡的方向開口;這一建筑作為一個元素參與城鎮邊緣秩序的重組;建筑群前端的部分為公共區,面向城市,把內部的院落與城市肌理聯系起來。

當然“協調”不僅僅只是與原有風格一致,與城市面貌統一,貝聿銘的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圖1)是協調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好例子∶把菩提樹下大街上最古老的、建于1695年的巴洛克風格的普魯士王國軍械局的建筑作為擬建的博物館,這座建筑物面積與其功能不夠,周圍的建筑物密布,且是文物保護建筑。僅剩下軍械局后院倉庫樓下的一小塊地就是建筑師施展才能的全部空間。新老建筑之間,雖用地狹小,貝聿銘卻適當拓寬了距離,在兩座建筑之間,尊重東面的柏林大教堂;在面對軍械局老建筑的一面,則建了一面弧形的玻璃外墻,使軍械局背街一面的巴羅克風格的外墻突顯起來;向上進入展覽廳一層和二層設有入口處的一道螺旋樓梯指引人流,螺旋樓梯間通體以玻璃作為外墻,從外觀看好似蠟燭形的玻璃塔,里面人物的活動一覽無余。雖然它不是面臨主道,但是只要一走過軍械局大樓——歷史博物館主樓,準會從側街的街口一眼望見這個透明、與周圍建筑形成強烈對比的玻璃螺旋塔,吸引行人。正如評論所說∶這個建筑“把輕盈與博大、石質的外表和運動性的空間、自然與表現”獨一無二地融為一體,新建筑很好的與周圍環境融合起來了。

圖1 

(2)以人為本,改變建筑功能模式,從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靈活性等方面出發,來考慮建筑設計的手法。

建筑空間為人的事件而存在并由它而產生,因此設計和發展起因于空間和行為之間的交流和反饋的永不休止的鏈式關系;設計的側重點已經不僅僅只是純藝術形式的了,建筑的功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比如人的活動功能,良好的通風、遮陽,降低室內溫度等舒適性。

以伊東豐雄的仙臺媒體中心(圖2)為例∶該建筑主要作為藝術展館和視聽材料館,舉辦多種活動。建筑處于仙臺市的一個開放廣場,各層的功能是不固定的,伊東豐雄在設計時有意削弱了空間的層次性,創造出最大開放性的場所來滿足人們功能和精神上的需要。在設計當中,重視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改變了常規的創作模式,將固定的空間形式打破,賦予建筑使用的靈活性,受到市民的好評;在空間上,通過垂直管井半徑的變化反映了空間的靈活多變,同時滿足了隨時間的變化,對建筑空間也提出相應改變的要求。

圖2 

而日本建筑師妹島和式的GIFU KITA GATA apartment building則更是從人的生活習慣入手,關注生活行為的不斷變化,調整常規住宅設計模式,充分考慮了現代人生活的需求,在公寓的中加入了一些公共的交往活動平臺,打破常規的公寓設計的手法。

(3)建筑創作觀念引入新的變化,建筑技術發展成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段,是建筑造型創意的源泉和建筑師情感抒發的媒介。

如今,不論建筑創作外在表象的價值取向如何,也不論是從屬于哪一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技術表現的手段,來表達信息社會的審美意象,使用新材料新技術去體現時代感。在建筑創作中,技術多傾向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入,許多建筑創作都在以各種方法嘗試將“綠色”技術運用到作品之中∶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陽構件及各種新的控制陽光和熱量進入外墻的隔熱做法,這增添了建筑外觀的魅力,給人強烈的“科技感”。而這種技術表現并不應只是簡單地通過新設備技術和新型材料的運用來建造“綠色建筑”,而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通過技術思維來改變傳統的設計觀念。

例如;赫爾佐格的2000年世博展會26號展覽館(圖3)利用了新的生態原理,很好的解決了大的展覽館通風,采光的問題,利用新的設計手法產生了獨特的建筑造型。

在德國,90年代利用高新技術設計建造了一座“旋轉式太陽能房屋”(圖4)也是新的技術在建筑設計上的體現。建筑師待多·特霍把建筑模擬向日葵生態特性,通過一個太陽能電動機裝置帶動基座,建筑具有轉動功能,能夠隨時間跟蹤陽光,屋頂太陽能電池所獲得的太陽能量相當于一般不能轉動的2倍。這是歐洲第一座由計算機控制的劃時代的太陽追蹤住宅。

圖3 

圖4 

而楊經文的生態氣候感應理論是針對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現代化建筑而提出的,提倡設計師善用自然中的能量,通過非機械式低耗能的措施,使建筑環境呈現出類似于自然環境條件的狀態,能夠通過建筑原生態而非依靠人工及設備的調節來適應氣候的各種變化;創造一種內部的使用者與戶外環境有機聯動的關系,從而創造出更舒適、更尊重生態系統的建成環境。

當然,由于新材料的使用使得建筑獨具一格的西班牙的畢爾巴鄂的古根漢姆美術館,以它奇美的造型、被稱為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它的設計者蓋里,是一個對形式、風格和材料有著執著追求的建筑藝術家,他利用了鈦金屬,使得建筑表面產生豐富的變化。

無論從那一方面出發來考慮設計的手法,我們必須肯定一點∶現代建筑創作應該多元化的,不同的設計手法總是穿插,綜合地應用在建筑設計中的,它們不是孤立的,隔斷的,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針對不同環境,不同要求,靈活的將它們運用在設計中才能有新的發現,新的創作。而這一點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1]任允平.貝聿銘和他的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筑,2003(8).

[2]滕軍紅,陳劍.集合體——楨文彥的城市設計觀.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2(2).

[3]張鏑鳴.楊經文的生態氣候感應理論及其新作.新建筑,2000(6).

[4]日華.赫爾佐格的生態建筑.世界建筑,1999(2).

[5]王東生.新技術新材料與建筑形式的轉化.建筑技術,2000(6).

[6]李華東.伊東豐雄∶仙臺媒體中心.ID+C,2001(6).

TU201

A

1673-0038(2015)11-0014-02

∶2015-2-16

猜你喜歡
建筑創作手法建筑設計
層遞手法
緩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綠色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思考
設計手稿在建筑設計創作中的運用探討
淺析阿里巴巴總部辦公樓建筑設計中的形式美法則應用
建筑設計的困惑
廢舊材料在建筑創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建筑設計中節能建筑設計的分析
牽引配合手法治療頸性眩暈9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