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抗戰敘述和家國情懷

2015-11-05 09:52湯哲聲
社會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

湯哲聲

摘要:與新文學相比,現代通俗文學有著更為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生關懷,并形成了自我的話語系統,這與現代通俗文學作家所秉持的傳統文化觀念、新聞思維以及文學寫作傳統密切相關。對這些作品的形成進行文化、職業和文學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現代通俗文學作品中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生關懷。

關鍵詞:通俗文學;抗戰敘述;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12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5833(2015)04-167-07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一方面受到日本的侵略,一方面快速進入了現代社會。日本的侵略所激發的屈辱情感和愛國情緒,社會的轉型所帶來的民生問題和道德失落自然就成為了作家們所關注的社會情緒和社會事件。與新文學作家相比,現代通俗文學的作家對這些社會情緒和社會事件有著更多的關注,也創作出更多的作品。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現代通俗文學作家作品長期以來沒有受到重視,他們的有關作品至今還散見在各類報刊之中,實在令人痛心。對這些文學作品擇其要者進行分析,并從中發掘作家們的文化觀念和展現文學表達的特色,是本文所追求的目標。

1895年甲午戰爭后,日本就成了侵略中國的主要列強之一。以侵略事件發生時間排列,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戰爭、1904年-1905年日俄為爭奪東北亞控制權,日軍在旅順進行了大屠殺、1914年日德為爭奪青島以及周邊地區控制權發生的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日本的侵略日益深入,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在這樣的境況下,抗戰文學自然成為了現代中國民族戰爭文學的主要內容。直接或間接描寫甲午戰爭的小說,據日本學者樽本照雄在《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中統計大約有近20部?,F在看到中國學者收集甲午戰爭最早的文集應該是阿英先生于1948年初版、1958年再版的《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這部文學集除了收錄5部小說外,還收集了大量有關甲午戰爭的詩詞、戰爭紀實和散文,收集作品的事件主要是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到1904-1905年的日軍旅順大屠殺。記敘1914年后日本侵華的行徑,中國文學同樣有很多的作品,其中新文學作家創作于1938、1939年的作品有阿垅的報告文學體長篇小說《南京血祭》以及《在雨中走著》等短篇小說、黃谷柳的紀實短篇小說《干媽》等?,F代通俗文學作家有著更多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是現代中國抗戰文學的創作主體。

1914年8月,日德在中國青島開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國難當頭,群情激憤。在這一年的《禮拜六》第46期上,劍俠發表紀實小說《弱國余生記》,對兩個強盜在中國土地上打架表示憤慨?!抖Y拜六》主編王鈍根為這篇小說專門加按語說:“嗟我同胞,不起自衛,行且盡為亡國奴?!辈⑿紝⒌?1期的《禮拜六》定名為“國恥辱”專號。從第51期的《禮拜六》開始,王鈍根連載他根據報刊材料撰述的《國恥錄》。他在“序言”中說:中國對日交涉失敗,人民憤痛,莫可言明。軍人學子,甚至自盡。嗚呼哀哉!敦謂中國人民甘心為亡國奴耶?然而,痛者自痛,嬉者自嬉。彼冥頑無恥之官吏,吾不屑論。亦有僻處鄉隅,目不見報紙,耳不聞國危,燕雀處堂,苦于無覺。茍有人焉,詔以世界之大勢,中日之地位,安知其不能奮然興起乎!……鈍根不揣,就平日報紙所見,刪其模糊影響之談,節其觸目驚心之事,略加編次。不務文章,惟求熱心大夫,廣為傳播,使村農野老,婦人孺子,咸知東亞和平之真相,而亟謀所以自取。

《國恥錄》共刊8期,以大量實例揭示了日本軍隊對巾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語言悲憤而懇切,作者要喚醒那些“無覺”的中國人,中國快要亡國了。

“亡國奴”這個刺眼的詞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斷出現在現代通俗文學作家的作品中。1920年代以后,一批“亡國奴小說”出現了。貢少芹的小說《亡國奴自豪語》寫一個中國青年罵印度巡捕為亡國奴,印度巡捕卻向這位中國青年說:“我是亡國奴,誠然不錯,你的國未亡我也知道,但就目前而論,我這亡國的人,還能管束你這未亡的人,你這未亡國的人競沒有權力奈何我亡國的人,怎么樣?即此一端,我和你比較也足以自豪的了……?!弊髡咴谛≌f結尾說,他寫這篇小說時“一副急淚輒冷冷下”,是“實欲使我國人聞此事有所覺悟也”。此時正在主編《半月》的周瘦鵑寫了《亡國奴日記》、《亡國奴家的燕子》等小說,寫“幾個矮外國人”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

與“亡國奴”小說相輔相成的是大量出現的“國難小說”,其中尤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一.二八事變之后最為盛行。什么是“困難小說”?1932年《珊瑚》第11號上發表施厚冰的《愛國小說的借鏡》一文,作了如下解釋:“足以激勵愛國之小說,其藝術有正反二面?;驅懲鰢鷳K痛,讀之觸目驚心,令人憤慨,或寫愛國事跡,可以感奮?!薄袄щy小說”就是寫“亡國慘痛”的愛國小說。此時“國難小說”主要作品有含涼生的《國難中的蘇州》、玉峰客的《國難之昆山》、葉慎之的《困難之太倉》以及鄭逸梅的《滬變寫真》。這些作品均以紀實的筆法寫了上海一.二八事變中上海、蘇州、昆山、太倉的社會狀況。關于上海一·二八事變所引起的難民潮,茅盾的《林家鋪子》曾有間接地描述,通俗文學作家則有著直接的描繪,王天恨的《失落》寫一·二八深夜上海外白渡橋人擠人、擠死人的慘狀,許廛父的《流離》寫難民艱難的生活狀態、徐卓呆的《食指短》寫難民戰后回到江灣時看到的各種凄慘情形。作家們描述的亡國之痛,觸目驚心,令人凄然。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有“小張恨水”之稱的天津作家劉云若在《一四七畫報》上連載小說《粉墨箏琶》描述日軍在中國強征慰安婦:“久不還鄉,自然需要肉體上的安慰,于是無論住在哪里,就要就地解決。中國的婦女,許多受了蹂躪。不過日子一久,鄉村婦女聞風而逃,有的一聞日本軍隊將來,便逃避山野之間,因饑寒致死的很多。由此人們更痛恨日本,紛紛投入抗日軍中。八路勢力的增大,也多由這種原因造成。日本軍官很引為殷憂,就改計向都市征發妓女和各種賣淫婦人,分遣到各地慰勞軍隊。天津是繁華區域,征發的數目最多,一時鶯燕紛飛,慘不可言……不過這事原取的是輪班制,一批送去,經過若干日期,便送回來,再換一批送去。無奈頭幾班在途中死走逃亡,所余不及半數,到地方又過著酷毒的生活,簡直沒幾個能夠回來?!边@大概是中國小說最早寫到日軍在中國強征慰安婦的文字。

阿英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屬于“國難文學”大系,所收作品的發表時間到清末民初,,以上所述作家作品基本上是國難文學,可以看作為《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之續。值得提出的足,1931年后,中國抗戰文學的風格發生了變化,從一片哀鳴的“國難文學”中走向了高喊殺敵的“抗戰文學”。

一·二八事變中第十九路軍在上海奮起抗戰,中國軍隊在對日戰爭中開始了正面抵抗。與形勢的變化相匹配,寫抵抗事跡的“抗戰小說”出現了。其中代表作品有鄧啟炘的《抵抗日記》。小說用日記形式寫十九路軍在上海的抗敵過程,鄧啟炘是當時十九路軍的一個連長,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紀實性。程瞻廬的《不可思議》,寫一個刻章世家的子弟如何放下刻刀拿起戰刀參加義勇軍的故事。顧明道發表長篇小說《國難家仇》,以九一八事變為背景,寫東北人民如何建立了義勇軍奮起抗敵,小說開頭就說:“我想日軍在很短的時期內,幾乎把我土地廣大的東三省完全占領了去,這樣看來,誰說中國不會亡呢?政府始終不抵抗,平日勇于內戰的總司令和軍長們也沒有決心與日軍拼上一下。全國軍民雖然激昂,可是只有空言而不能實行,這樣遷延下去,東三省非我所有了。我輩生此亂世,自感悵觸,倘然庸庸碌碌,老死牖下一無所見,徒然辜負了七尺身軀,不但如此,恐怕國家將亡,大家要做亡國奴,受人家奴使,不容你老死牖下呢,為今之計,我輩茍有愛國之心的,只有挺身而起,和惡魔奮斗,殺開一條血路,所謂坐而待亡,不如趕快自救?!边@一段話見解不凡。日軍侵占上海后,顧明道寫小說《血雨瓊葩》,在《申報》副刊《春秋》上連載,因多隱語,被日本人勒令停載。

對“抗戰文學”貢獻最大的當屬張恨水。張恨水的小說創作大致上可分為兩個時期,以1931年創作的《太平花》為界,前面基本上是以言情為徑、社會為緯的社會言情小說,后面基本上是以抗戰為徑,社會為緯的抗戰小說。張恨水說日本人侵我是要奴役我輩:“一旦明槍執刃者奪門而來,視眈眈而欲逐之,方將奴隸犬馬我兄我弟,雖焚吾廬,流吾血,傾吾家焉,吾亦死而后已,犬馬奴隸,所不能也?!弊鳛槲娜?,不能拿槍抗敵,但可以提筆激勵。據學界統計,張恨水的創作大約2800萬言,其中有關抗戰的文字就有800萬言。他是現代中國創作抗戰作品最為豐碩的作家。他的抗戰作品代表作有:《東北四連長》、《角鼓聲聲》、《熱血之花》、《天明寨》、《彎弓集》、《大江東去》、《虎賁萬歲》等。其中《大江東去》寫了南京保衛戰和日軍的南京大屠殺?!痘①S萬歲》寫了抗戰后期著名的“常德之戰”,這部作品是在戰役之后一個月根據實績材料寫成,作者說:“一師人守城,戰得只剩下八十三人,這是中日戰史上難找的一件事,我愿意這書借著五十七師烈士的英靈,流傳下去?!?/p>

阿英在1958年版的《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的《例言》中說:“中國近代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文學作品,大都散見于當時報紙書刊以及各家專集,甚至僅有傳抄本,搜集不易。編者訪求多年,略有所得,選編在冊,蓋在使國人撫此往跡,知今日幸福得來不易,并以見吾先民之愛國精神?!卑⒂⒌倪@段話,同樣可以視作為以上文字的價值和意義。

現代通俗文學作家的另一個角色是市民代言人?,F代市民是隨著中國現代都市發展而形成的社會階層。在現代中國,市民數量比不上農民,但他們生活在城市,從事于現代工業和手工業,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擁有現代媒體和發言的陣地。因此,市民是現代中國的民意階層。

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大多是“南社”成員,在政治上,他們支持共和政體。1915年,當袁世凱恢復帝制的時候,他們群起而反對之,成為了當時反袁的文化主體。1915年12月,袁世凱剛剛稱帝,葉小風就在《小說大觀》上發表《如此京華》,用“演義體”諷刺袁世凱的皇帝夢。袁世凱的皇帝夢破滅不久,貢少芹發表《洪憲宮闈秘史》,寫袁世凱稱帝到破滅的始終,指出袁世凱皇帝夢的破滅在于有違社會發展進程。對于軍閥統治,通俗文學作家同樣是嬉笑怒罵。1922年,貢少芹發表小說《塵海燃犀錄》,寫當時北洋軍閥的勾心斗角和生活腐敗。小說告訴人們:中國人就在這些人的統治之下,豈不令人膽寒。1924年,徐卓呆在《小說世界》上發表了長篇諷刺小說《萬能術》,小說寫中國在軍閥的統治下,走向了毀滅。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署名“噱”的作者發表《山東土地自嘆》、貢少芹發表《時事五更調》、《學潮曲》。在《學潮曲》中,貢少芹對“五四運動”有這樣的記載:嘆學生遭魔劫,提此事聲先明,都只為愛國熱忱同心請愿團結結,一唱百和,早聲嘶力竭,誓拼死忘生爭交涉,不提防,勢洶洶共毆槍擊,慘凄凄之肢慘骨折,恨.悠悠,聽男啼女泣。

敬告同胞諸豪杰,強權究難講,公理滅,惟愿能萬眾一心早圖自立。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對日承認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周瘦鵑在極為憤慨中起了個筆名“五幾生”?!拔逅摹边\動時期的周瘦鵑已是《申報·自由談》主筆,從6月4日到6月28日,他以“五九生”之名發表十多篇對“五四”運動以及后來罷工罷市的評論,支持學生和市民的愛國舉動。特別是1919年6月4日,北洋政府抓捕一千多名學生。6月11日,周瘦鵑發表小說《晨鐘——為北京幽囚之學子作》,他稱這些學生為中國的“晨鐘”,并署名“七年前之上海民立中學學生周國賢敬識”,以示自己與學生們同一陣線。新文學作家正面描述“五四”運動的作品并不多,而通俗文學作家卻有這些作品,應視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珍貴材料。

站在市民的角度捕捉熱點,思考問題,針砭是非,是現代通俗文學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基本思路。1920年代開始,上海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資本的原始積累和金融業的快速膨脹,使得上海逐漸成為了遠東的金融中心。然而與此同時,小市民們卻成為了被愚弄者和受害者。站在市民的立場,通俗文學作家一方面抨擊那些大亨們中飽私囊的卑鄙行徑,一方面揭露黑幕,警示市民們不要上當。1921年上海出現“信交風潮”,大量小市民的錢財被席卷一空,上海灘一片哀鳴。通俗文學作家以此為題材寫了一批“信交小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周瘦鵑的《舊約》、《最后一個銅元》和江紅蕉的《交易所現形記》。江紅蕉的這部小說寫了交易所和信托公司成立和運作的黑幕,告誡市民們卷入這些騙局之中只會傾家蕩產。1945年以后,抗戰勝利的喜悅很快過去,創傷還未撫平,國內戰爭再次爆發,小市民的生活再一次陷入困境,捐稅、物價飛漲和戰爭是直接威脅市民生活的三大禍首。此時通俗文學有關社會時政的文學作品再一次地掀起了創作熱潮。平襟亞的《孔夫子的苦悶》寫從不談利的孔夫子在物價上漲的市況下終于坐不住了,巧立名目向七十二徒增收各種費用。徐大風的《萬稅國游記》借《鏡花緣》主人公唐敖、多九公、林之洋之口說出了“民國萬稅、天下太貧”的現實。在這個萬稅國中,不僅稅多如牛毛,鈔票也被貶得如便紙,一副大餅油條就要300萬元,“雖然他們三人不是萬稅國人民,但要路過其地,也感覺著大大的伸手要錢的威脅”。沈關生的《福二伯》通過兩個老人的對話寫出戰爭給老百姓和普通士兵帶來的痛苦。這些士兵一旦駐扎在某地,某地必遭禍害,殺人、搶劫是常有的事。在此時的社會時政小說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張恨水的《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等小說。1946年新民報社出版的《八十一夢》,之所以取其名,按照張恨水的話說:“本來在中國社會上,老早就把八十一這個數目,當了一個不能再擴充結果的形容詞。所以有這么一句話‘九九八十一,窮人沒飯吃,人生大事,莫過于吃飯,更莫過于窮人吃飯?!币环矫媸歉F人沒飯吃,一方面是官吏們發接受財。小說中給那些無恥的官吏都起了個綽號:勢利鬼、有隙必鉆、混世蟲、害群馬、錢維重等。由于表現的是廣大民意,這些小說當然大受歡迎。

除了社會時政之外,現代通俗文學作家最喜歡的是寫兩種人:一是娼妓,一是瀆書人,分別形成了兩種小說類型:娼門小說和文人小說。對娼妓,現代通俗文學作家有一個態度的轉變。清末時他們將妓女看作為城市風流的一個部分,例如《海上花列傳》,這類小說也就被稱作為“冶游小說”;到民國初年,他們將妓女看作為城市的一個惡現象,例如《九尾龜》,這類小說被稱為“狹邪小說”;到了20年代之后,他們對娼妓的看法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認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1922年1月5日,《申報》副刊《自由談》開始連載畢倚虹的《人間地獄》。小說開頭就說:“在下發一個愿心,將這些人間地獄中牛鬼蛇神、癡男怨女、猙獰狡猾的情形,憔悴悲哀的狀態,一一的寫他出來,做一幅實地寫真?!毙≌f用寫真的筆法寫上海妓院的生活,“悟來紙醉金迷地,正是煙花地獄場”,作者對妓女充滿深深地同情。在畢倚虹的另一部小說《北里嬰兒》中寫一個妓女生了孩子,卻不能認子,只能稱為“阿弟”,因為在妓院中所有的孩子都只能歸老鴇所有。作者說:“那事實也算得是殘酷極點?!?938年,周天籟在上?!稏|方日報》上連載小說《亭子間嫂嫂》。小說寫暗娼顧秀珍悲慘的一生。小說中作者反復問:“一個妓女的一生是這樣的下場么?這是誰害了她呢?我要問一問這到底是誰害了她呢?”并反復提示瀆者:“她的生命完全害在這只萬惡的社會手的,這樣一個如花似玉的美人,誰又料到這樣的結果,而又死得這么慘?!迸缘纳鐣匚患捌淙松\,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話題,通俗文學作家以其特有的視角關注特別的人群,并從中顯示出特有的價值。

與對娼妓同情并對社會的黑暗表示出批判的態度不一樣,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對文人表現出的是一種嘲諷。民國初年,中國的教育制度正處于新舊轉換之中,程瞻廬在《小說月報》上發表《茶寮小史》對那些混跡于教育界的文人極盡嘲諷,那些遺老遺少,裝扮新潮,都是些善變的“蝙蝠派”,那些所謂的新人物,跟著外國走,是只會學舌的“鸚鵡派”。民國初年,國家需要啟蒙,民眾需要學習,教育界卻是這些人把持,作者的焦慮之情溢于言表:“講什么愛國愛群,刻什么詩稿文稿,談什么瑣碎考據,做什么人倫師表。眼睜睜把國民引入歧途,好端端把青年攙進鬼廟?!爆F代通俗文學作家特別鄙視文人的丑惡行徑,其中最為厭惡的一是酸腐,一是作假。嘲諷酸腐,揭穿假象也就成為了這些文人小說的兩大主題。1920年代,程瞻廬寫了兩部小說,一部是《酸》,專門描繪文人酸態;一部是《葫蘆》,專門寫文人的作假。兩部小說均指向了一個問題:文人的品性出了問題,成了這個時代的負面形象。在現代文人小說創作中,另一個著名作家是徐卓呆。他的嘲諷和批判集中在文人的抄襲行徑上?,F代中國是小說時代,寫小說不僅可以賺錢,也可以成名,于是一些文人突然都成為了小說家。這些既無才華也無生活體驗的文人一夜成名,只有一個手法,那就是抄襲。徐卓呆寫了《洋裝的抄襲家》《告發抄襲》《小說材料批發所》等小說,將這些所謂的小說家如何將外國小說轉抄成中國小說署名發表,怎樣將中外小說情節偷梁換柱等伎倆披露出來。言肥行鄙,魯迅在他的《肥皂》《高老夫子》等小說中對那些假道學家的虛假行為有著深刻的批判,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們有著同樣的思路。

與新文學比較起來,現代通俗文學作家的國家意識、民生意識有自己的一套話語,它們沒有那么深刻的理論思考,卻有更多的感性溫度;它們沒有引領社會導向的激情,卻是生活中平民的感受;它們沒有更多文化底蘊的人物刻畫和形象塑造,卻有著更多的真實性和生活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代通俗文學秉持的文化傳統、職業行為以及文學傳統與新文學的路徑不盡相同。

與新文學作家的新文化意識不同,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堅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這些作家大多數是在科場上摔打過的傳統文人。又由于他們生活在一個大變革時期,他們成為了共和國的擁護者和維護者(雖然有很多反滿的民族意識在其中)。用包天笑的話來說:“大約我所持的宗旨,是提倡新政制,保守舊道德,老實說,在那個時代,也不許我不作此思想?!碧岢抡剖撬麄兊恼卧瓌t,保守舊道德是他們的文化原則,這兩者融合在一起就是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正因如此,當涉及到國家和民族危機時,他們幾乎是本能地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并為此發聲。大敵當前,有些作家甚至要投筆從戎,例如張恨水。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尊嚴教育、恥感教育。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通俗文學作家有著一種品德尊嚴和道德尊嚴。上升到國家和民族的問題上,他們對“亡國奴”特別敏感,可說是刻骨痛心。因為這個詞除了屈辱的含義外,還有羞辱的意思。在文學創作中,他們常常將當時處于亡國時期的印度與中國的實際狀況進行對比,讓趾高氣揚的印度阿三罵中國人是亡國奴,刺激的就是中國人的羞恥感?!巴鰢笔莻€什么樣的形象呢?就如狗一樣。1922年5月出版的《星期》第10期,包天笑發表小說《滄州道上》,用對比的手法寫外國人和中國人的兩個世界。為避車,火車??吭跍嬷菡?。車內是洋太太、洋大人們憑窗瀏覽風景,車外是“衣衫襤褸白發飄蕭的老婦人和赤腳蓬頭垢面的小兒”;車內香氣撲鼻、四處飄散,車外“饞涎只在舌尖上似春泉泊泊而流”;車內不時地扔出“吃剩的肉骨和面包上的皮”,車外是一條黃狗、一條白狗和一個無腿的殘疾人在蹦跳爭食,“三色種狗互相爭奪,互相瓜分”。完全是白描手法,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沖擊。沒有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國人就如狗一樣在外國人面前爭食,那是一種巨大的羞恥。如果說,國家和民族意識是做人的大節,品格和操守就是做人的底線。他們之所以對文人們惡劣品性那么關注,除了他們自己對文人比較了解之外,還有一個擔心就是在物質生活發生變化的現代中國,商品潮流對中國傳統文人的道德沖擊?!岸际姓?,文明之淵而罪惡之藪也”。當一切都圍繞著錢的時候,個人的道德感沒有了,羞恥感也沒有了,包括那些讀了那么多圣賢書的文人們。問題是物質大潮作為社會進步重要的組成部分,勢不可擋。如何在物質大潮和品性道德之間取得融合呢?現代通俗文學作家沒有這樣的水平和眼光,他們只能是焦慮地寫些黑幕小說。

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在時代際會中成為了中國第一代新聞人。徐枕亞、包天笑、周瘦鵑、貢少芹、張恨水等人是現代通俗文學的主要作家,也是很多雜志、報刊的主編或主筆。20世紀上半葉,文壇上有“一鵑一鶴”的稱謂。所謂“一鵑”是指周瘦鵑,所謂“一鶴”是指嚴獨鶴。將他們兩人并排稱呼是因為他們分別執掌著三大副刊,而且時間很長。周瘦鵑先后執掌著《申報》兩大副刊《自由談》和《春秋》近二十年,嚴獨鶴執掌著《新聞報》副刊《快活林》(后改名《新園林》)時間更長,陸續達三十多年。這三個副刊成為了當時通俗文學作家的三塊陣地,周瘦鵑和嚴獨鶴自然也就成為了這三塊陣地上的旗手。從他們的生平就可以看出,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實際上都是一些報人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自然具有很強的報刊性。中國報刊自晚清之后,風格一變,從注重商業信息轉向民生、言論和批評。按梁啟超的話說:“上循不非大夫之義,下附庶人市諫之條;私懷救火弗趨之愚,迫為大聲疾呼之舉;見知見罪,悉憑當途?!眻罂瘜⒆约憾ㄎ粸槊褚獯?,上條當局,見知見罪,悉憑當途。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們就可以理解現代通俗文學作家為什么那么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因為那是影響中國人民生的重大事件;為什么對袁世凱復辟帝制那么反感,因為那是有違民意的逆行之舉;為什么對軍閥統治不滿,因為他們的治理使得老百姓窮困潦倒;為什么對一些政治經濟上事件的黑幕那么感興趣,就是要告訴老百姓注意上當;為什么對娼妓等問題那么關心,就是認為這是影響社會健康的毒瘤……站在民意代表的角度上,這些問題不關心豈不是失職?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大多出生在傳統的耕讀之家,生長于現代中國不斷擴展的城市之中,他們是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市民的生活他們感同身受,十分熟悉,因此他們的民生話題可能沒有政治家那些看得深遠,沒有思想家看得深厚,但是很有生活性和針對性。報人的身份也影響了他們作品的寫作方式。新聞有所謂的“5W+1H”的基本要素( what、who、where、when、why、how)?,F代通俗文學的作品可以運用這些基本要素加以分解。從文學的角度上說,有其優勢:社會性強、時效性強,并能夠獲得大量的讀者,因為這些都是市民們眼下最關心的事情或者人物。同時也形成了寫作特點:文學創作滲雜著新聞寫作的思維,不追求理論的深刻性,而追求事件的寫實性;情節構思的轉合與采訪紀實畫面剪接并舉,不追求故事的內涵和文字的彈性,而追求形象的組合和文字的白描。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學在新時期的繼續,經由晚清文學發展而來。晚清文學的創作作風對現代通俗文學的創作影響極大。晚清文學創作中的一大特點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學在歷史事件中描述英雄之性和個人生活中表現男女之情轉型為在現實社會中表現日常生活和揭示社會問題。這就是文學寫作“今生活”。寫當今社會之事,泄當今社會之憤,發當今社會之議,是晚清文學之主流,按照嚴復、夏曾佑《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和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的要求,文學創作被視為社會啟蒙一個手段?,F代通俗文學延續著這個傳統,關心時政、緊跟熱點,臧否是非、直抒胸臆,在現代中國,他們一直秉持著晚清以來的文學啟蒙的傳統,并結合社會發展的生活現實發揚光大。在現代中國還有什么比困難、抗戰、民生、民風更大的社會時政和熱點呢?現代通俗文學將這些納入創作題材中勢所當然。對于晚清文學的美學風格,魯迅曾經說過:“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于時政,嚴加糾彈,或更補充,并及風俗。雖命意在于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魯迅所論晚清文學的風格特點在現代通俗文學作品中同樣存在。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
傳統根基·家國情懷:一所澳門學校的文化堅守
淺析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思想,因“家國情懷”而健康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論穆旦詩歌的家國情懷
王文杰的家國正劇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