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的探究

2015-11-25 05:35王微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師范院校師范師范生

王微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

我國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的探究

王微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

師范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以深邃的大學文化和師范獨特的人文素養為底蘊,體現師范院校辦學特色和師范精神的群體文化。但目前我國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對我國各個層次的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作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分析其問題產生的原因,總結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的對策與措施,提出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模式。

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師范性

大學文化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和積累的優秀文化的縮影,是大學活的靈魂,更是大學與大學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①大學校園文化由在校教師、學生、學校管理人員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管理等生活實踐活動中相互碰撞、滲透融合而形成。作為“教師培養的搖籃”,師范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一、現階段我國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1、校內師范特色活動數量少,或者質量不高。

以講座為例。國家重點師范院校開展的講座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較多,而普通的師范院校相對少很多,而且質量不高,師范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另外,校友資源未充分利用。據調查與訪談,相關師范專業的成功校友比如在教育領域有建樹的學者、中小學校長、優秀教師等,幾乎只有在校慶等大型活動才出現,很少與在校的師范學生進行思想、職業價值觀方面的交流和探討。因此師范生缺乏優秀的榜樣的引領。

教師技能多數只能在課堂教學上進行訓練獲得提高。教育見習與實習的機會銳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師范生技能的提高。

2、新型校園媒體使用效果不佳,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工具的使用對師范生培養的助力功能。

新型的校園媒體是利用現代技術發展起來的媒體形式,例如:互聯網和校園文化燈箱。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是傳統課堂學習的補充和延伸。②調查顯示:72.5%的師范生在運用辦公軟件進行文檔、表格、課件的制作時總是“學到用時方恨少”。甚至產生了部分師范生在計算機課程筆試考高分,但上機實測卻“束手無策”的現象。

一些師范院校由于校園學習風氣不佳,學生的學習氛圍不濃厚,圖書館的書籍資源明顯“失勢”、電子閱覽室等現代信息化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甚至有些學生只為了應付專業課的作業論文才“主動”登門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登陸學術期刊網閱覽學術文章。

如今的校園論壇上充斥著各類培訓考試、娛樂等信息,關于專業上的學習的跟帖討論寥寥無幾。利用網絡上傳和共享有用的專業學習資料,如優秀教案、課件、教學視頻等,貼吧、BBS等校園論壇在線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沒有形成“大家一起學習和交流”的良好習慣和氛圍。

3、教師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指導和引領不夠

教師只在課堂上出現,一下課就不見蹤影。大班教學使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變得困難,學生只能從課堂上了解教師的思想和學術造詣,至多是在圖書館搜尋任課教師所出書籍和相關期刊雜志的學術文章。師生之間的交流不足,而且多為單向交流,缺少了“見賢思齊”的根源和動力。

而輔導員忙于學院各項事務和學生工作,因此對校園文化活動指導不夠,校園文化活動流于形式不可避免。同時,文化活動前期的宣傳力度不夠,活動后沒有輔導員或者領導老師給學生們提出針對性的分析和指導意見,導致了很多的師范生對校園文化活動“只關注,不參與”。

4、校園文化活動過于商業化。

在商業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商業化也遍及了校園文化。一般大型的文藝匯演、比賽等活動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學校無力承擔,依靠商業贊助無可厚非。但校園媒體上巨幅的商業廣告、舞臺上濃烈的商業氣息,加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教師的行為道德要求,必定使原本精彩的內容和節目效果大失顏色。

二、我國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和途徑

要解決上述問題,創辦有特色的師范校園文化,給師范院校增添活力和色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1、物質方面

拓展經費來源,特別是師范院校要加大對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財力、物力的投入,確保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堅持自身師范特色。

以建筑為主體的大學物質文化形態應該直觀、深刻地體現和傳達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獨特的教育理念。師范大學的主要建筑做不到環境與人文思想相融合,僅僅講求實用和功能的大學建筑無法折射出師范類大學的文化內涵。安徽師大的紀念性標志“陶行知雕像”、南京師大的“吳貽芳雕塑”讓身處校園的師范生感受教育名家的思想和信念的良好熏陶;徐州師范大學設“教育名言碑園”使全校師生從先知獲得前行的激勵與指導。

富含意蘊與啟迪的樓宇、道路名稱也是師范校園的特色展示點。師范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從細節入手,讓校園文化在無形中遍及校園的每一處,讓生活在校園中的學生無時無刻不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

根據專業發展需求解決科研設備問題。如教師技能訓練之一的微格教學訓練環節,借助一定的先進設備進行師范專業的技能訓練,做到物盡其用。

2、制度與管理方面

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和師范生、教師的特點,制定和完善在資源利用、教學、人事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走向合法有效的管理途徑。較完善的管理制度、規章作為師范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最終內化為師生員工的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習慣,創建“和”的校園制度文化系統。③

南開大學校內每棟樓門廳內都有一面大鏡子,上面刻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重正、肩重平、胸重寬、背重直。④24字箴言對學生的日常裝束和儀態作出具體規定,由內而外的規范化,制度文化力延伸為精神文化力,是踐行南開校訓、發揮博大的道德力量和永久的精神力量的重要保障。

3、活動方面

各類與師范專業相關的社團、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以及學術科技活動等廣泛開展,形成“活的文化”,激發師范生的能動性,揚長補短,培養更開闊的思維和一專多能的師范生個性和素質。將師德培養和建設看作校園“活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創設師范生從教品德和鍛煉從教技能的實踐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基本功,如三筆字比賽、講課大賽、專業知識競賽等等。賽前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指導,賽后注重反思和總結,從知識、技能、心理諸方面提升師范生的整體素質。

上海師范大學面向全校實施“充實教育”“文明修身”的活動,充實課余活動,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忙”起來,充分調動學生活動積極性,成才積極性,以活動帶動師范生“樂于為師、善于為師”。⑤

再如江西師大的“瑤湖之會”學術藝術匯展活躍了本校的學術文化氛圍,加強了師范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

4、課程方面

(1)課程設置上,加強專業課和教育學、心理學基礎課程。盡力打造精深的專業背景和靈活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促進師范生學有所成。

(2)課程內容相關多元化和現代化。根據社會發展對教育的發展需求,主動適應,大膽刪除過時的課程內容,增添能體現時代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師范生應變課改和教改的課程內容,做到“變化”與“進化”并重,甚至更重“進化”,如學科教學內容的交叉性問題及其解決。

(3)課程形式多樣化。根據師范專業自身的教育規律和校園內現有的資源設備,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課程。激發師范生學習積極性,傳授多種學習方法,提高其自身的學習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提供可能性,也為師范生的“學以致用”做好榜樣。

(4)注重隱性課程的潛移默化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隱性課程的滲透功能,如名人雕塑和各類文化活動,在校園內營造勤學、樂學、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

教師的學術熱情和學術誠信和同行互助是師范教育的題中之義,這有助于樹立師范生作為教育研究者的意識和教師同行的共同進步。

三、我國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的構建

針對上述提到的師范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和對策,參考中外學術界對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的研究成果,本課題研究者進行了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的探索。

如上圖所示,圍繞師范生、教師、管理人員進行師范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以物質文化建設為基礎,延伸到制度與管理,在通過顯性和隱性的課程文化建設,輔之以活動文化,同時達到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的適應和超越。物質文化、制度與管理文化、課程文化、活動文化、社會文化五個方面在校園文化系統中相輔相成,相互滲透。

此模式的運行要求如下:

1、“大學自治”。適當放權,讓教師、學生參與校園管理,依法依理辦學治校,“以人為本”打造“人法雙馨”的師范育人環境和學術共同體。⑥

2、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管理的靈活性,課程評價多元利于發揮師范生個性,培養多種才能的未來教師,也是強化師范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的條件之一。

3、教師、輔導員更大程度地參與指導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新型網絡媒體,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輿論環境。

4、師范大學生群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教職員工依靠學術科技活動,最終達到校園文化適應并“超越”社會文化。⑦

師范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員發揮合力,共同構建。

[1]韓延明,欒兆云.論大學文化的構建[J].北大教育評論,2010,(2).

[2]李衛東.校園媒體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為[J].中國高等教育,2010,(19).

[3]何祖健.從校園文化到文化校園[J].中國高教研究,2010,(4).

[4]何順進,劉國新.大學文化力審視與構建[J].高教教育研究,2010,(4).

[5]聞永江.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素質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6).

[6]高鳴,邢江飛.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及對策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13).

[7]關成華.北京大學校園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14.

G64

A

1008-7508(2015)03-0105-03

2014-09-04

王微(1989~),女,遼寧葫蘆島人,廣東科技學院教育學助教,學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和社會教育。

猜你喜歡
師范院校師范師范生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哈爾濱新區師范附屬小學校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作品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作品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略論師范生兒童文學核心素養
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對就業選取的影響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新課標背景下師范院校文學理論教學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