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書風”溯源

2015-12-03 13:25楊慶興
中州學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溯源書法

楊慶興

摘要:“中原書風”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書風,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原書家的智慧和幾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勞與付出?!爸性瓡L”的出現既是一種書法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一出現就帶有中原文化創新、包容、開放、厚重的氣質?!爸性瓡L”也是一種審美再現,它雄強、樸厚、博大、靈動?!爸性瓡L”更是對中原歷代書法經典的繼承與融通。從中原書法的文化屬性、審美屬性和外在形態來看,“中原書風”的源頭就是中原文化。

關鍵詞:中原書風;書法;溯源

中圖分類號:J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5)10-0163-04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原書風”以其鮮明的風格特征和強烈的視覺沖擊贏得人們高度關注,成為新時期以來最引人矚目的地域書風?!爸性瓡L”是中原書家在豐厚的中原文化的滋養下,對中原豐富的書法遺產進行解剖、融會、吸收、創變,并融入時代審美因素而形成的,是中原書家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結果。從整個書法史的視角看,這是一個脈絡清晰的發展過程。本文將從文化屬性、審美屬性和外在形態屬性三個方面來尋找“中原書風”的源頭。為了區別,我們姑且將“中原書風”概念提出之前中原地區的書法成就稱之為中原書法。

一、“中原書風”概念的提出

“中原書風”是理論界對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原地區(河南)書法現象的概括與總結。和歷史上其他地域書風、書派的出現類似,促成“中原書風”的因素有三:一是創作主體的集群化。當時的河南凝聚了一批在全國極具影響的代表性書法家,共同推動了中原書法的發展。二是風格取向的“異形同質”化。河南興起的書家群,在繼承中原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以產生在中原大地上樸厚雄強的篆、隸、楷、行、草諸體為取法對象,進行演繹和創變,形成寬博雄強、厚重樸茂的“異形同質”風格,正好暗合了當時展廳沖擊力效果的需求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三是推動手段的多樣化。中原書法大賽、墨海弄潮展、河南書法周、全國性書法展覽等,成為河南書家展示“新風”的舞臺。正是通過這樣的舞臺,人們認識和體會到了“中原書風”的存在,并進一步提出“中原書風”這一概念。

“中原書風”的出現既是一種書法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一出現就帶有中原文化氣質——創新、包容、開放、厚重?!爸性瓡L”也是一種審美再現,它雄強、樸厚、博大、靈動?!爸性瓡L”更是對中原歷代書法經典的繼承與融通。正如周俊杰先生所說:“書法藝術任何一種現象和思潮的出現,均是書法本體及其特定時代的影響下,經歷了若干年的準備,歷史地呈現出來的?!雹?/p>

二、“中原書風”的文化溯源

書法的文化基因來自于中原文化。書法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是不能憑空產生的,“中原書風”來自于中原文化。中原是華夏文明的誕生地,《易·系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笨梢哉f,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被譽為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這一論述得到錢穆先生和徐儀明先生的認同。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發生在黃河流域……所依憑的是黃河的各條支流……夏文化則發生在現在河南之西部,黃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椏杈地帶?!雹谛靸x明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史前存在三大文化區,即河洛文化區,位于黃河中下游,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陜西、河南龍山文化是其代表;海岱文化區,位于黃河中下游、黃淮之間的廣大地區;江漢文化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孕育了楚文化?!雹墼谶@三大文化區中,中原占據核心地位。書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物化,文化的基因一直在規范制約著書法藝術的歷史傳承。

書法的核心理念來自于中原文化。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原地區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如禮樂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學、理學等,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書法的靈魂寓所。書法藝術始終放射著中原文化的光芒,筆鋒墨韻中始終體現著傳統的文化要素,點畫結構間始終映射著源遠流長的哲學思辨。儒家文化倡導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正是中國書法始終追求與實踐的標準。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說和宇宙觀運用于書法,就是形式與內涵的辯證統一。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發展觀,“和而不同”的文化觀,“以和為貴”的社會觀,等等,“從社會倫理、審美心理到民族道統,構筑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④?!吧鐣l展的終極體現就是時代經典的文化積累,而一切文化都將會沉淀為‘人格,表述為‘國民性?!雹輹ㄕ且院喖s的形式濃縮和表現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反過來又反映歷史,創造文化。

書法的原創理論來自于中原文化。以中原文化為基礎,后世書家演繹了豐富的書法理論。東漢崔瑗是擅長草書和篆書的書家,他的《草書勢》是最早專門談論書法藝術的文章,在談到草書本身的藝術魅力時用“觀其法象,俯仰有儀”來形容,而“法象”一語出自《周易·系辭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睎|漢書法家、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蔡邕,留下了傳世書論名篇《篆勢》《筆賦》,假托其名者另有《筆論》《九勢》等?!蹲瓌荨酚锰斓厝f物的形象來排比形容篆書的體勢、用筆,在表達對篆書美的理解與贊賞的同時,也不忘宣傳其“教化功能的宏大美善”,這顯然是對儒家思想的尊崇?!豆P論》論及了書法應取法、表現大自然中各種生動、美好的物象,強調了書法藝術的意象美?!毒艅荨诽岢隽恕皶赜谧匀?,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的重要思想,是對道家文化的踐行。

中原書法的創造主體離不開中原文化的哺育。數千年民族文化積淀對民眾深層心理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中原哺育了中原書法的創造主體,形成十分鮮明的民族特性。諸如李斯、鍾繇、蔡邕、曹喜、劉得升、師宜官、韋誕、鄭道昭、顏真卿、蘇軾、王鐸等,他們以中原文化理念為根本支點,將心靈與人類原始精神相交融,將對宇宙生命與自我生命的雙重感悟內化為書法藝術創作的文化心理體驗,從技法體系和文化內涵方面引導創建了集體人格價值,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也哺育了一大批書論家,如許慎、成公綏、蔡邕、江式、庾肩吾、孫過庭、袁昂等。實踐與理論相互促進,使得中原書法蔚然成風,這樣的書風就是中原的一種文化風氣,是中原地區歷代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價值取向沉淀為文化因素,穩定、恒久地作用于書法,推動和引導書法發展的結果。

中原書法以中原為核心進行傳承和輻射。書法的早期發展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均是以中原為源頭來傳承的。明代書論家解縉為我們勾勒了一條書法傳承的線索:

書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為書家授受之祖。后傳崔瑗子玉,韋誕仲將,及其女琰文姬。姬傳鍾繇元常,魏相國。元常初與關枇杷學書抱犢山,師曹喜、劉得升,后得韋誕冢所藏書,遂過于師,無以為比。繇傳庚征西翼,衛夫人李氏,及其子會。衛夫人傳晉右軍王羲之逸少。逸少世有書學,先于其父枕中窺見秘奧,與征西相師友,晚入中州,師《新眾碑》,書兼崔、蔡,草并杜、張,真集韋、鍾,章齊皇、索,潤色古今,典午之興,登峰造極,書家之盛。⑥

這條書法早期傳承的線索,源頭在中原,其中的人物多為中原人士,可效法的書法典籍也在中原。王羲之被譽為中國“書圣”,“二王”書法是隋唐以后中國帖學的重要取法對象,而“二王”一系的源頭也離不開中原文化,正如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后》自言:

予少學衛夫人,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⑦

三、“中原書風”的審美溯源

“中原書風”的審美傾向主要表現為正大雄強、厚重蒼樸、開放兼容。

1.正大雄強

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研究,從夏朝到宋代,歷時三千多年,先后有兩百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中原,上演了一幕幕部族、諸侯、國家、政權的征戰與更迭。在“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的過程中,中原幾度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著名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就有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都安陽和商都鄭州。統治階級總是把自己的文化認同置于正統地位,并以一種強有力的方式進行推廣和傳播。在文化傳播“一元主導”的古代,帝王或統治階級無疑是文化傳播的核心?!靶鄱级ǘΦ?,勢據萬國尊”,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中原人民最先、最多、最徹底地感受帝都文化,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政治素質”之中,體現在藝術審美上就是“正大雄強”。

此外,帝都對中原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帝都匯集的文化精英可以不斷弘揚、傳承中原文化;另一方面,政治力量又為中原文化的創新求變注入持久動力。所以,帝都對書法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賦予書法的內涵也是深刻的,恢弘大氣和正宗道統的地位賦予“中原書風”正大雄強的審美傾向。

2.厚重蒼樸

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總離不開特定的地域,地域環境和文化積淀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磁力場”,生活在這個“場”里的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場力”作用,相同的文化根基,相似的文化審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域文化風格。古老的中原大地位于黃河中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勤勞樸實的中原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原文化,歷史沉淀下的民族性格賦予了中原書法厚重蒼樸的審美傾向。

完成于中原地區的殷周青銅器,多為記功銘德的“禮器”,厚重蒼樸的民族性格通過書法的體格與筆力得到完美展現。因此,三代金石銘書就是“中原書風”血脈延續的原點。魏晉之際,拓跋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粗獷豪放、凌厲角出的個性與中原地區智慧雋永、厚重淳樸的性格合流,內化到民族血液里,并逐漸被書法接納,再次強化了中原書法厚重蒼樸的審美品格。

3.開放兼容

“中原書風”雄強博大又不失靈動,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中原地處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中原文化一方面積極浸潤其他區域文化,另一方面又積極吸收其他地域文化的營養,形成包容大度的風格。首先,中原文化為中華文明之尊,它不斷輻射到其他區域,使其中原化,如嶺南文化、閩臺文化、客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原地區的河洛文化。其次,中原長期居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內容借助政治的力量推廣到社會各個方面,從而實現“萬里同風”的效果。最后,中原文化通過多種交流方式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就通過不同途徑向東、向西傳播,影響了朝鮮、日本和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扶桑等就是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記載。北宋時期,伴隨著航海能力的提升,中原文化又遠播南亞、非洲各國。中原文化在輻射、滲透、浸潤其他地域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通過多種途徑吸納周邊和異域的文化成果與文化營養,來熔鑄自己的文化。

就書法而言,中原地區除了傳承“碑派”的風格外,還融合吸收了諸如秦隸、楚簡、南帖的字理筆韻?!霸谀媳背瘯r期,一方面南朝楷書不斷影響北朝的書體,另一方面北朝的魏碑體在南朝也有一定的市場。例如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的爨寶子碑和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的爨龍顏碑,都是我國云南境內號稱‘南中大姓之一的爨氏家族的墓碑,書法基本上是魏碑”⑧,這充分說明“中原書風”對邊陲的影響和滲透。今天見到的中原書法往往是兼收并蓄的結果。寫行書,卻取諸北碑,上窺漢隸,巧妙糅合,恰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作楷書,卻是借助魏碑的體勢和唐楷的筆意來完成的,拙而不滯,開合有度;寫草書,取法黃庭堅、于右任,并徜徉于諸多碑志間,于傳統之外,別有天真爛漫之趣。中原書家往往能將甲骨的拙樸、金文的沉郁、魏碑的方嚴、旭素的狂放、顏徐的豐厚全部納入胸中,會通諸體,渾樸兼備,體現著開放包容的審美傾向。

四、“中原書風”外在形態溯源

書法的原創形態出現在中原文化區。文字的產生是古代文明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而書法不僅僅是漢字書寫的美化,更是古代文化的縮影。中原地區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也是中國書法的發祥地,庾肩吾在《書品》中說:“書名起于玄洛,字勢發于倉史?!雹犴椖略凇稌ㄑ叛浴分姓f:“河馬負圖,洛龜呈書,此天地開文字也?!雹狻凹坠俏氖侵袊钤绯上到y的文字,也是最早較為成熟的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書法。金文更是一種對時代文明的張揚,它不但反映出文字形式的進步,書法審美層次的提高,而且僅從其載體——青銅器,便可說明社會文明的巨大進步?!边@些足以說明書法出自中原人民的創造。

中原書法代相承繼。從賈湖刻符到殷墟甲骨文和商周彝器鼎文,從龍門造像石刻到出土碑版墓志,以及每一朝代傳承有序的名家名帖,構成了中原書法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真正的藝術創造必須以繼承傳統為基礎,不管藝術怎樣發展,其潛在的繼承性是任何人為因素不能割斷的。只有對中原大地、中原人民、中原文化始終保持血肉相連的感情,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普遍的歷史性格、深邃的思想性和較為豐富的內涵,中原書家深深懂得根植傳統的要義。所以,“三代”金石被中原書法頂禮膜拜,秦漢篆隸被中原書法尊崇,魏晉南北朝的“北碑南帖”被中原書法遵循,唐宋元明清的書法經典都被當作取法范本。另外,“中原書風”在形式上選擇“大”與“拙”,這是對道家“宇宙觀”的踐行。按照老子“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的思想來理解,中原書法之“大”,并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大”,而是一種眼界的“寬大”,思想與涵養的“博大”。

中原書法入古出新。甲骨文、金文、小篆、漢隸、魏碑、漲墨法與連綿草等,作為中原豐厚的書法傳統,已根植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但這并不影響中原書家對傳統的融合與對創新的追求。綜觀近30年能夠代表“中原書風”的作品,我們發現:甲骨文書法在取法殷墟出土甲骨的基礎上,往往參以“北碑”的遲澀和行草的靈動用筆,來賦予甲骨文字強烈的個性色彩和充實的生命感。篆書往往取法于秦漢璽印、“三代”金文、石鼓文、泰山石刻、秦漢碑額和清人的變化等,并根據自己的學養和見識,加以取舍和熔鑄,形成厚重、遲澀又不失靈巧的中原面目。隸書往往融秦隸、楚簡、漢碑、漢簡或者歷代隸書精品于一爐,融漢魏的樸茂雄健與清人的奇巧多變于一體,形成沉郁、蒼澀、靈動的中原風格。行草書要么以魏體行書為基礎,熔鑄多家,形成寬博堅毅的中原品格;要么直接取法王鐸,選擇性地融入多家之長,從氣勢上震撼中原;要么不拘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以我為用,形成陽剛、沖和的中原品味。

五、結語

“中原書風”熔鑄了中原地域的民族性格、歷史地理文化基因、地域文化習俗。中原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的中心地位,養育了中原書法文化。同時,中原書法也努力從自然和社會雙重意義上去表現歷史、反映歷史、塑造文化。當代“書壇掀起的‘中原書風實際上是中原傳統書法文化在新時期的宣泄”。

“中原書風”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書風,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原書家的智慧和幾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勞與付出,在書法的偉大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們無價的精神財富,是巨大的無形資產,繼承和發揚“中原書風”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注釋

①張嘯東:《周俊杰書學要義》,西泠印社,1999年,第36頁。②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2頁。③徐儀明:《中國文化論綱》,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1頁。④⑤言恭達:《當代書法文化的哲學思辨》,《藝術評論》2014年第6期。⑥⑩《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499、512頁。⑦⑨潘運告:《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第108、231頁。⑧轉引自劉根貨:《論中原文化生態環境中的中原書風》,《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劉根貨:《論中原文化生態環境中的中原書風》,《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責任編輯:一鳴

猜你喜歡
溯源書法
書法篇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類
毛澤東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確立
“簞瓢陋巷”典故研究
“時務文體”溯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