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務文體”溯源

2016-08-23 08:36崔蕾
新聞世界 2016年7期
關鍵詞:溯源

崔蕾

[摘要]時務文體自中國新聞業誕生之初就已成為新聞寫作文體中較為獨特的標志和典型風格,而對于早期的新聞記者來說之所以能輕而易舉的駕馭這種報章新文體,追根溯源或許應該從中國傳統策試文化中尋找原因。時務文體不同于桐城派古文,它半文半白的風格以及對當時國情的批判和建議,是繼承了策試對學子安邦治國能力的考察,也突破了八股文風的思想束縛,成為新聞文體中的一股清流。

[關鍵詞]策試;時務文體;溯源

一、“策”及其重要性

(一)“策”的由來

制策取士其實在漢代已經出現,但“策學”一詞的正式出現則是在隋朝。公元581-600年間,隋文帝以分科舉人的方式取代了九品中正,但是到隋煬帝時期才正式“置明經、進士科”,并以“試策”取士,這是科舉文化制度正式確定的象征,同樣也是“策”第一次出現在科舉文化中。唐朝在延續隋的取士制度的同時,也正是將考試科目分為??坪椭瓶?,作為??浦械墓潭椖?,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很高。明經、進士兩科在唐高宗后期才成為??频闹匾颇?,力工具。這一時期,國人的辦報活動擴大了報紙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促進了報紙業務的改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黨的新聞事業隨之誕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事業重視報刊的輿論宣傳作用,黨報理論在黨的辦報實踐中逐漸成熟起來。

我國近代報紙從無到有,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這一百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在這種激蕩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報紙被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而最初的試策內容則只是簡單的經義、時務。相比唐朝的文武兼備,宋朝重文輕武漸成為基本國策,直到1089年北宋才正式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并且考試一共分為四場。其中不難看出北宋年間對于學子們在時政方面的看法仍然很關注,116l(紹興三十一年)宋朝科舉制度以詩賦、經義兩科一直延下去。

(二)策試在科舉中的重要性

其實無論是唐的科舉雛形還是從宋開始的科舉發展,“策試”一直是科舉考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婆e試場中的試策起初分為時務策、方略策和經史策三類。不過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發展,策學中的政務和策略兩部分逐漸趨向合流,到后期策試的分類則是經、史和時務策了。經史兩大類的問題自然取自傳承已久的儒家經典,而時務策則是學子需要對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與現代新聞寫作中根據現有的新聞事件或者社會重點關注話題來進行政論和時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策試、時務策在明清兩代得到了高度的關注,殿試中策問則成了唯一的考試方式,雖然寫作手法上策試沒有八股的復雜,但策文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見解和文理取勝,由此可見對策文需要令上位者信服,論點、論據不可少之外兩者之間也需要緊密聯系。

策學在清朝達到了頂峰,當然作為科舉文化最后發展和盛行的朝代,清朝在策學方面的研究也不容忽視,大到全國的策試著作,小到地方上的策學文本,其繁盛場景是唐宋難以比擬的。時務策作為策試中較為關鍵部分,在戊戌變法推行新政之后發展愈加強烈,不僅有國人出版的《時務策對》,西方出版的《中西時務策學大全》也豐富了策學在業內的研究成果。盡管因為科舉制度的消亡以及后來八股文帶來的腐朽和封建的思想束縛策學也成為科舉文化中被詬病的一部分,但從僅剩的策學文獻來看,當時存在于科舉文化中的策學題目和對策內容卻并非全部不可取。就算在封建統治岌岌可危之際它也并非完全脫離現實社會,而學子們在學習之乎者也的同時,時刻關注著社會現實環境與國家政治命運,而這種關注現實體察國情的文體風格,似乎又與后來出現的時務文體有著某種內在聯系。

二、時務文體的誕生及代表

(一)時務文體的開端

如果要追溯時務文體的開端,不得不提到近代史中令人欽佩的大家梁啟超先生。作為文人辦報的典型人物之一,他不僅提出了新聞的“耳目喉舌”論,還為中國新聞史開創了全新的報章新文體。時務文體是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種創新性報章文體,通過半文半白的語言描述以及平易暢達的情感表述來談論時務。在中國新聞史上第一次辦報高潮之前,報紙、新聞就已經通過西洋傳教士慢慢滲透在這片土地上,當時的洋人辦報盡管在表面上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但其深層意義上是希望報紙來潛移默化宣揚資本主義思想。梁啟超先生盡管是封建統治即將消亡時代的文人,但也因為生存于新舊交替的環境下,對于洋人辦報的行為有著更為敏銳的嗅覺,并借此獲得宣揚新政的啟發。作為傳統儒學教育下的學子,梁啟超自然在求學時會以通過科舉取士做為其求學生涯的目標,然而“清議時存,等于鄉校。見聞日辟,可通時務”這樣的觀點或許并不僅僅為了能夠在取士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成績而已,對于有著遠大抱負的舉子們來說,人人都有針砭時弊的期望,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因此在內憂外患的國情下,為使更多國民了解當時的國情,半文半白的時務文體在新聞紙上脫穎而出,并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二)時務文體最初代表作

時務文體源于黃遵憲操辦,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其中創刊號中梁啟超的《論報館有益于國事》是中國新聞“時務文體”的第一份,同樣開創了“時務文體”在報刊中的地位??梢哉f這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史中政論文體誕生的源頭之作,甚至可以稱為現代新聞時務文體的鼻祖。

盡管梁啟超開創了報章新文體,但文章內容仍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古典風格,這是新舊思潮沖擊下的典型特征,同樣留有千年來策試教育影響下的深刻烙印。

三、時務文體與策試

正如上文所言,科場試策作為科舉文化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逐漸成為傳統中國考察學子知識水平和安邦治國能力的一個重要考核標準。其中,時務策和方略策更要求應試者回答政務或策略方面的問題。時務策以考察舉子對現實問題的見解和看法,對策更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內容和道理比寫文技巧更重要。從現存豐厚的“策學”文獻來看,策問題目和對策內容往往可以看出當時社會關注的焦點、政治動向以及文風的變遷。

(一)時務文體與策試的相同之處

時務文體出現于清末民初,因為新思潮的沖擊以及內憂外患的國情,激發了當時文人對于一抒胸懷和想要通過手中筆來喚醒沉睡民族的愛國之情。在科舉制度呈現出消亡之勢的當時,那些文人或者可以說從啟蒙時期就以科舉考試為目標而培養的“舉子”們,并沒有忘記本身他們有“通經史、識時務、展經濟”的責任,那么如果不通過傳統的對策或策試來履行這個任務,在新聞紙上發表見解或許是一種更好的渠道。

不論是清末民初開始出現的時務文體還是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策學”文化,在某些方面其實有著相同之處:文章的寫作者都是文人,并都是經過傳統科舉文化培養的“舉子”;時務文體和策試的文章最終都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焦點、社會狀態以及文風的變遷。

(二)時務文體與策試的不同之處

對比早先的策試,時務文體的產生有著其歷史背景,在封建制度走向消亡時,有著明顯封建烙印的科舉制度也逐漸呈現出它的弊端;同時,內憂外患的國情和經過傳教士和諸多渠道傳進的西方思潮與傳統的儒家思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對當時的學子和文人造成了明顯的思想沖擊。時務文體與策試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時務文體呈現半文半白的寫作風格,與策試的傳統古文寫作有明顯區別;文章的寫作純粹以討論國情為主,并不作為考試的一部分;寫作者不再是單純的“舉子”;文章讀者不再是封建統治者,而是普通國民。

(三)時務文體與現代新聞

時務文體在傳承了策試的精華的同時,也因為歷史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的特點;然而對于現代新聞尤其是以政論內容為主的新聞來說,時務文體已是歷史長河中一個特有新聞文體形式。隨著新聞學和歷史進程的發展,如今的記者已然不會再糾結什么內容可以稱作“時務文體”,也不再會用這個舊稱謂來固定自己所寫的新聞內容。諸多新科技的融入,給記者們針砭時弊時帶來了更多全新的新聞寫作體驗,在針對社會焦點等方面的評論性內容更不會拘泥于某一種文體形式,只要一篇新聞,尤其是評論性新聞能夠吸引受眾、傳遞核心價值、引起讀者反思就可以稱為是好新聞了。

猜你喜歡
溯源
《曹劌論戰》中的幾個字詞
敦煌藏醫文獻中的“達爾甘”病溯源
毛澤東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確立
有機RFID標簽在農產品食品溯源中的應用
“簞瓢陋巷”典故研究
NBA品牌管理智慧溯源
“中原書風”溯源
基于RFID技術的酒類溯源防偽系統研究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