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巖畫考察

2015-12-07 17:07張嘉馨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5年9期
關鍵詞:游牧民族風格特征

張嘉馨

【摘要】曼德拉山位于內蒙古阿拉善戈壁深處阿拉善右旗孟根蘇木(鄉)境內,據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曼德拉山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蒙古、鮮卑、匈奴、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先后在這里居住和游牧。目前,在曼德拉山共發現了4254幅巖畫,以動物為主,并包含大型的獰獵、生活場景,是歷史時期巖畫藝術的代表作。

【關鍵詞】巴丹吉林沙漠 曼德拉山巖畫 游牧民族 風格特征

阿拉善盟是內蒙古自治區所轄盟,境內地廣人稀、氣候干燥,分布著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阿拉善盟地區的巖畫以巖刻類巖畫為主,并有少量的彩繪手印巖畫分布于阿拉善右旗境內雅布賴山的額勒森呼特勒地區。明代《永泰城銘》稱這一帶:“廣袤千八百里,東佚蘆靖,西夸莊涼,北界沙漠,南濱臨鞏。其間崇崗隱天,森林蔽目,華實之毛。衣食自出,林麓之饒。何物不有?!笨梢姶颂幃敃r的生態環境適宜人們的生活,這也為這片土地上曾經的繁華和豐富的巖畫遺存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追本溯源,這里從舊石器時代就留下人類活動的足跡,“最早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帶從事獵牧生活的是原始氏族部落,春秋時期為北狄的牧地,戰國至秦為月氏居地,西漢時期為匈奴右賢王牧地,東漢至三國時期是羌、烏桓、鮮卑、匈奴等族逐牧之地。西晉時,禿發、鮮卑游牧于阿拉善西北部,北朝之后,柔然、突厥、吐蕃、回紇、黨項等游牧民族接踵而來,而后又一個一個離去,自元代起,開始為蒙古族游牧之地。明代蒙古部亦卜刺因、火篩、月氏、著力兔、楂漢胡墩先后占有此地。至清代,蒙古厄魯特和碩特部居此地。曼德拉山一帶,從古至今,一直是各游牧民族交替出現的地方”。

曼德拉山巖畫地處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東側邊緣地帶,是巴丹吉林沙漠最密集的巖畫區之一。曼德拉山與阿拉善盟市中心的直線距離為205公里,地理坐標為:N39°54.0632',E103°46.6387',海拔1736米。在曼德拉山“巖畫分布在東西長3千米、南北長6千米的黑色玄武巖巖脈上,共發現巖畫4234幅”。從阿拉善盟左旗市中心驅車5個小時,穿越沙漠,來到期待已久的曼德拉山,由于曼德拉山在地質構造上屬阿拉善地塊,地貌形態緩和,主要為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凹地相間組成,第四紀沉積物普遍覆蓋于地表,形成戈壁和沙漠景觀。然而,“這一帶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水草比較豐美”,并非如今這般不適宜人類生存。

就在曼德拉山嚴酷的環境之中,有著數以千計的巖畫展現著這里曾經的信仰和社會生活。與陰山、賀蘭山不同,曼德拉山的巖畫并非刻在高高的崖壁上供人們膜拜,而是刻在山間散落的比較光潔的黑色石頭表面上(平面、立面均有),畫面多位于山脈的南面或西面,曼德拉山巖畫的制作方法以敲砸、垂直鑿刻為主,鑿刻的點有時也會落在畫面之外,畫面生動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曼德拉山巖畫主要表現了游牧民族的射獵生活,畫面以各種動物、射獵為主;此外,也有表現社會生活的場景和各種塔、帳篷等建筑。人物常常與具體的場景結合,單體的人物較少;而在北方草原巖畫中極其常見的人面像,在曼德拉山幾乎很難發現。本文基于筆者對曼德拉山巖畫的實地考察,對其中的駱駝、羊、人形、騎射、場景這幾種常見的主題進行了整理和分析(見圖1~圖6)。

中國北方的養駝業,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佗、驢、騾、駃騠、騊駼騨奚?!逼渲虚屹⒓粗格橊?。巴丹吉林沙漠位于絲綢之路的北端,在這片漠漠黃沙中,駱駝在日常生活和交通、商業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曼德拉山巖畫中駱駝是常見的主題之一,且以雙峰駝為主。根據巖面上的刻痕,駱駝敲鑿而成,靜態、動態皆有,其表現形式有剪影式、線條式和兩者結合式三種。

“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羊是內蒙地區最常見的動物巖畫之一。在烏審旗大溝灣的“河套人”遺址中曾出土了羊的骨骼化石,這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內蒙古就有野羊的存在?!把蛟诎偷ぜ殖霈F的時代,大體與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羊的出現年代相當,即大體相當于紅山文化時期?!迸c駱駝相似,曼德拉山巖畫中對于羊的刻畫也是敲鑿而成,靜態、動態皆有,其表現形式有剪影式、線條式和兩者結合式三種。與駱駝的表現方法不同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駱駝有3/4側面的透視角度;而羊的刻畫基本都是全側面。在對羊的刻畫上,羊角、羊尾的變化比較多。

與賀蘭山巖畫、陰山巖畫相比而言,曼德拉山巖畫中并沒有豐富多樣的人面像,而是各種造型高度提煉概括的人形。這種人形常在具體的場景之中與弓箭或動物組合成騎射、狩獵的場景,與建筑組合成社會生活的場景。具體到人形的動作,有蹲踞式、交媾圖、盤坐式、持箭射獵式。其中蹲踞式、持箭射獵式常常在場景中出現,盤坐式常位于塔或帳舍之中。

騎射是曼德拉山巖畫中常見的主要題材之一,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無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痹诼吕降膸r畫中馬與羊不同,羊常以單體的形式獨自出現,刻畫于某一巖面之上;而馬常常在場景中或和人組合以騎、或騎射的形式出現。獵人騎馬射獸、拔弓待發的歷史畫面生動地重現眼前。

曼德拉山巖畫最具特色的就是大型場景,有狩獵、圍獵、也有社會生活或宗教生活場景。圖5是狩獵場景,畫面中有人物、動物、騎射等符號。其中動物(馬)圖形周圍分布著圓點,這與西歐早期的動物巖畫形式十分形似。圖6整個巖石上的畫面中共有18頂帳篷,帳篷中間刻畫有雙手合十于胸前的人形。帳篷外也有并排站立并帶有裝飾性服飾的人形。此外,在巖石的立面刻有騎射、動物圖形,中騎射圖形中的馬身體上的交叉線中鑿刻有圓點,帶有烈的裝飾性。

根據蓋山林的推斷:“曼德拉山最早鑿刻巖畫的代,大約可以推至青銅時代,而作畫的鼎盛期約在漢之世。而到西夏、元明清之世仍在繼續,綿延四千年久,可謂源遠流長。作畫的主要民族是吐蕃、黨項和蒙族?!睆牡乩砦恢枚?,相比青藏、新疆地區,曼德拉距離賀蘭山、陰山更近。但在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的關性上,巴丹吉林地區與藏青、新疆的關系更多,這也表在其巖畫的主題和風格之上。曼德拉山巖畫中少見人像,多大型的涉獵、生活場景;而賀蘭山、陰山地區的畫主題多人面、單體圖形、少大型場景性巖畫。在造型格上,曼德拉山的動物圖形動態感較強,其中牦牛、駱的造型與甘青地區在風格上更為接近。相比賀蘭山、陰巖畫給人的神圣性和儀式感,曼德拉山巖畫更像是作畫族真實的生活寫照和記錄,具有更為強烈的社會生活息。

猜你喜歡
游牧民族風格特征
新疆農耕與游牧民族的飲食禮儀探析
游牧民族之特性對當代革命軍人血性膽魄的啟發
淺析甘肅清水縣軒轅鼓舞的風格特征
北海與上海兩地水彩畫比較研究
淺析蒙古族民間舞蹈中“繞肩”的審美規范
肖邦《降b小調夜曲》(OP.9NO.1)的演奏特點與風格特征
元代經濟倫理思想的實學轉向
品味元雜劇《竇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風格特征
自我的游牧民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