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農耕與游牧民族的飲食禮儀探析

2017-08-22 02:56張蒙蒙
現代交際 2017年16期
關鍵詞:游牧民族

張蒙蒙

摘要:飲食文化包含很多內容,本文主要淺析飲食禮儀這一方面。新疆有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環境,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飲食禮儀,本文以游牧的哈薩克族和農耕定居的維吾爾族為例,淺析農耕與游牧民族的飲食禮儀,概括其社會功能,以期人們更全面地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

關鍵詞:農耕民族 游牧民族 飲食禮儀

中圖分類號:H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6-0087-01

飲食禮儀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象征,主要體現在飲食方面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人與人的關系也從其中完全體現出來。不同的生態環境形成不同的經濟文化類型,自然也會有不同的飲食禮儀。因此,本文以新疆的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的飲食禮儀為例,分別從其代表食物“馕”和“羊”來分析飲食禮儀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

一、兩種生態環境下的飲食禮儀

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貌在空間結構上表現為明顯的地域性。因此在時間的積淀中,不同生態環境下各民族的飲食禮儀也表現出明顯的地方特色。

(一)以維吾爾族為代表的綠洲農耕生態的飲食禮儀——“食馕”

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維吾爾族從事綠洲農耕,孕育了本民族的飲食禮儀。作為農耕民族的維吾爾族以面食為主,所以馕自然成為人生禮儀中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孩的滿月禮中,給不滿七歲的小朋友吃蘸滿果醬或蜂蜜的“托喀西馕”(小茶碗大小的油馕),象征著小孩健康平安。在婚禮中,阿訇讓新婚夫婦各吃一口占了鹽水的小馕,以表示從此結為夫妻,白頭偕老。以及之后的搶馕儀式,都體現了馕對維吾爾族的意義。食馕的文化已經貫穿到維吾爾族的人生禮儀的各個階段,它不但在其飲食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豐富了維吾爾族的精神領域,指引著人們的行為規范。

(二)以哈薩克族為代表的游牧生態的飲食禮儀——“食羊”

哈薩克族諺語中有:“牲畜是孩子, 草原是母親”,反映出畜牧及草場在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羊是哈薩克族牧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牲畜之一。透過哈薩克族的“食羊”文化, 我們了解到游牧民對于羊這一食物的深厚感情和復雜的象征體系,同時將哈薩克族的飲食禮儀體現得淋漓盡致。宰羊、分割肉體都極為講究,不同的部位代表尊卑、長幼,在飲食禮儀中羊的食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羊肉的食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禮儀規范,如羊頭要給坐在上位的男性長者先食用,羊的前腿骨不能給未婚女子吃,如果吃了,女子會晚婚或是嫁不出去,而未婚男子則不能吃羊的肋骨上的前胸尖處,如果吃了,認為會有馬失前蹄的危險。按其飲食禮俗,主人把盛有羊頭、盆骨肉、肋條肉的大盤子放在客人面前,這時客人應先割下一塊羊腮幫肉,獻給在座的長者,割下羊的左耳給宴席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再割一片給自己,然后把羊頭歸還給主人,之后,由主人或其他家人持刀將大塊連骨肉剔成小塊,大家開始吃肉。吃肉時,切忌在盤中亂翻或挑肥揀瘦,不能用手指擦摸食物,不準亂丟食物。這些禮儀規范已經深刻地烙印在哈薩克族的飲食文化中,向世人展示著本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飲食禮儀下反映的社會功能

的確,不同文化區的民族會產生不同的飲食文化下的飲食禮儀。根據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所說:“文化根本是一種‘手段的現實,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卻遠勝于一切對于環境的直接適應?!雹僖虼?,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游牧民族的飲食禮儀,都具有滿足本民族需要的社會功能。

首先飲食禮儀代表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具有整合的功能。具有相同飲食行為的人,在交往互動過程中,有較高的飲食禮儀認同,會使其更有歸屬感,拉近民族內部成員的心理距離,同時有增強民族內部的凝聚力的功能。

其次飲食文化具有教育的功能。日常生活的禮儀規定和節慶、待客時人們被連續不斷的灌輸行為規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體現了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教育功能。

最后飲食禮儀具有民族身份象征的功能。一個民族的飲食禮儀是這個民族身份的象征符號之一 ,農耕民族的飲食禮儀有別于游牧民族,這往往成為兩個民族相互識別的符號,成為雙方彼此認同的象征標志。如果說作為以面食為主“食馕”的禮儀,我們可以聯想到維吾爾族,那么以肉食為主的“食羊”的禮儀,則會讓我們想到哈薩克族。這就是飲食禮儀帶來的民族身份的象征。

三、結語

可以看出,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各民族文化許多深層次的東西,也部分地在其飲食行為和規范中顯現出來。在飲食中,我們不僅能觀察到人們吃的表象,更能深刻感受到這些食物被賦予的深層象征含義。吃什么、怎么吃、誰能吃、誰不能吃,都有特定的規范和秩序,反映出一個家庭或群體的社會秩序、性別分工以及權力關系。了解民族的飲食禮儀及其所蘊含的象征意義, 對于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 維護民族間的穩定與團結, 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1]曹紅.維吾爾族生活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2]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3]趙光榮.飲食文化概論[M]. 北京:北京輕工出版社,2006.

[4]賈合甫·米爾扎汗.哈薩克族文化大觀[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5]聶愛文.食物信仰及游牧知識體系——新疆哈薩克族餐桌上的羊[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1(6).責任編輯:于 蕾

猜你喜歡
游牧民族
淺談對古代長城經濟意義的認識
蒙古族那達慕的體育文化價值研究
中國最后的漁獵部落
論古代社會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對抗災荒的不同方式
淺談李娟散文的藝術追求
內蒙古草原利用與維護的兼容:游牧民族土地資源利用的生態經驗與啟示
游牧民族之特性對當代革命軍人血性膽魄的啟發
元代經濟倫理思想的實學轉向
中國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巖畫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