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謠言對青年信仰建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2015-12-10 22:49唐亭婷
教育教學論壇 2015年33期
關鍵詞:網絡謠言

唐亭婷

摘要: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網絡謠言對青年信仰的影響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青年是祖國和民族走向復興最為關鍵的力量集群。本文研究網絡謠言對信仰建立影響的基礎上,根據青年人格特征,突出以人為本、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當代青年如何抵制網絡謠言的影響和建立崇高人生信仰的方法。

關鍵詞:網絡謠言;青年信仰;理性價值判斷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204-02

今天,網絡環境日益成為平行于現實世界中的第二環境。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我國2014年全年新增網民共計3117萬人,截至12月底,網民規模已擴大至6.49億,互聯網普及率已提升至47.9%。網名的年齡結構分布中,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合計達到78.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1.5%??梢娗嗄耆后w是運用網絡完成信息獲取、交流、網絡娛樂等主要功能最主要和充分的群體。我們在網絡中獲益的同時,也應關注日益凸顯的隱憂——青年群體中網絡謠言的傳播作用及他們自身受到的影響。

一、網絡謠言的概念

謠言定義為暫時缺乏事實根據,卻在一定人群中傳播蔓延著的信息。而網絡謠言與傳統謠言的根本不同在于傳播渠道的不同,是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在各種網絡媒體新媒體的互動交流平臺上進行發布轉載傳播的謠言形式。

網絡謠言成因有著社會信息公開透明度不高、公眾心理易受鼓動等諸多社會因素。網絡發展速度,監管體制較其卻相對滯后,使得其本身具有虛擬性、共享性、開放性特點的網絡謠言加劇了其危害的程度,互動性更強、空間更廣大、傳播更迅速。

二、網絡謠言對青年信仰的沖擊

網絡作為一種虛擬產物,它并不是真實存在于現實當中,然而卻能將大量不同地域不同類別的無法在信息失真的假想中找到真相的思想、文化、意識信息在現實中傳播,這就給網絡時代的青年思想行為意識、政治觀念、人生觀、價值觀等帶來巨大而又深刻的沖擊和改變。

青年作為接受新知識極快的群體,網絡輿論表達意愿強烈、積極性較高,網絡空間恰好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但他們缺乏核心的、科學的價值觀,對事物沒有能夠正確的認識與判別能力,網絡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參與上自由隨性,缺乏規范和約束,傳播主題多元、途徑豐富,導致他們對網絡信息獲取、認知、傳播和分享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容易被網上不良分子所利用,主要表現為價值觀混亂、團隊意識淡漠、個人主義嚴重、人生理想淡化、人生信仰缺失、民族精神退化甚至迷失,甚至還有部分青年質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擔憂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前途,對馬克思主義等主流信仰出現了迷失、不堅定。網絡謠言的傳播發展對當代青年信仰的建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復旦大學團委副書記劉岱松在談到網絡謠言對青少年的危害時講到:“謠言消解了我們的五個自信:制度,道路,理論,文化,民族。謠言煽動仇恨,消解政府公信力,消解國家民族自信,使我們的青年人喪失文化自信,顛覆歷史讓青年人迷失信仰,從而最終迷失在社會中,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目的、人生的價值?!本W絡謠言的毒害使這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危險,使部分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模糊、道德觀念偏激、影響了自身的判斷,身心受損、出現信任危機、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下降,造成了對社會認知的不完全,影響了對國家、社會的客觀認識,造成思想和行為的偏差。

三、青年信仰建立的有效途徑

(一)發揮信仰建立主動性,塑造信仰行為意識

哲學家薩特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睆娬{了信仰的永恒性和不可或缺性,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沒有信仰,那么他的人生也就并不完整。

信仰應包含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文化信仰、精神信仰等多元化的追求和理想,對于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信仰建立是人的意識形態形成的過程和目標,歸根結底是將“以人為本”運用到信仰建立上來。培養過程中要突出青年在信仰建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信仰在青年良好的人格行為建立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充分發揮青年的主動性,信仰的建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健全的人格動機和飽滿的人格動力會逐步促進青年形成對崇高道德的追求、對奮斗人生的崇尚、對科學無畏的探索、對共產主義的堅定、對偉大民族復興的奉獻精神。

(二)強化法律責任學習,遏制網絡謠言產生

網絡快速和高效的傳播方式和手段,使得謠言與網絡的結合形成了難以控制的對象。微博、論壇、貼吧、QQ、微信等交際軟件由于具有實時發布、轉發、互動的功能,在青年中大受歡迎,這也使得信息洪流中裹挾的“謠言”的傳播形態、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巨大。

作為使用人,青年在瀏覽及發布公眾信息的時候擔負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雖然在生活中不能離開這些接受信息的軟件和網站,但不代表著網絡這一謠言的源頭是不可控的。謠言止于智者,但在法治社會,更應止于法律。加強法律責任教育是約束青年捏造、杜撰謠言,培養青年思想信仰中的重中之重。依托學校、團校、社區、家庭、社會等載體,組織學習、宣傳國家《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法律中明確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民事甚至是刑事責任,如有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等情節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如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法律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等等。通過法律的教育和學習形成法制的觀念,加強個人法制意識和責任,養成自覺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法制素質,形成對法律、法制、法治的信仰。

(三)提高分析甄別能力,拒絕網絡謠言傳播

處于思想意識形成期的青年從眾心理強烈,易輕信網絡謠言,成為信謠者的角色。信謠者時常也擔當著傳謠者的角色,他們既是謠言傳播過程的參與者,也是負面影響的受害者。這一行為使謠言得到迅速擴散,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更加惡劣的作用。

面對難辨真假、吸引人眼球的網絡信息,青年應當提高分析甄別能力,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不能僅僅以個人價值觀、事物認知能力、知識掌握程度等內部力量的為主要導向,要從世界政治的變遷、我國政治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等多個理性角度來對待網絡產生的各種信息,自覺辨識,分清是非,自覺維護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更貼切地說,應秉持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學習和掌握先進性強、全面性高、多樣性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對謠言的“抵抗力”,持正直心、求證真偽,不盲目轉發、評論,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營造清新、健康、積極向上的互聯網共有家園。每個青年網民都應通過更多的社會實踐,觀察社會、體驗生活,練就自覺抵制謠言的本領,樹立時代使命感、社會責任感、道德正義感,形成明辨善惡、是非分明,主動反對偽科學、反對迷信的科學信仰。

(四)利用豐富網絡資源,培養良好行為傾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與統一原理指出,事物具有兩面性,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于矛盾運動造成的。在探討網絡給輿論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的優勢,開發信仰教育資源,開辟信仰建立新空間。

青年作為社會發展中的中流砥柱,自身能體會到科學的理想信念教育對于人生的重要性,但在網絡媒體中難以找到進行自我學習和提升的方向,造成了上網只是一味地購物、論壇灌水、刷微博轉微博體現存在感等不良習慣。實際上,能充分發揮宣傳優勢、富有網絡特色的網絡媒體非常豐富,如政府及教育部門、各大報紙的網絡平臺和APP客戶端專門開設創建一些關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信仰教育的網絡版塊,通過更加貼近青年人格特征和生活實際的形式進行信仰教育,將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狀、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祖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的信仰行為規范化教育作為信仰教育的重要內容,青年可以在網絡中更多地去獲取正面、積極的信息和能量,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地感受、認識、提升、堅定社會主義的信仰,從而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青年作為加快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實現的后繼者和主力軍,必須更好地從自身提高理性價值判斷力,阻止網絡謠言惡性影響的蔓延,同時將高層次的人格需要和社會責任感作為個人內化需要,擴大先進文化的受眾面,增強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堅定道德、精神、文化、政治信仰,最終形成堅定不移的信仰!

參考文獻:

[1]鄭曉燕.網絡謠言的負效應與社會正能量應對[J].江西社會科學,2013,(10).

[2]丁小文.談誘導性網絡謠言對青年價值觀的誤導及應對策略[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6).

[3]謝梅,管安桂.信仰教育: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

[4]孟鴻,何燕芝.受眾心理分析視角的網絡謠言治理[J].重慶社會科學,2012,(10).

[5]孟臥杰.防范與治理網絡謠言的對策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1).

[6]陳相雨.社會結構緊張視閾下網絡謠言的生成機理及應對理路[J].新疆社會科學,2013,(06).

[7]王菲.微觀權力視角下網絡謠言的主體性成因及政府應對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

猜你喜歡
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傳播現象探析
微信公眾平臺傳謠的民事侵權責任探析
危機事件中網絡謠言的理性追責問題
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界定與產生的概述
網絡謠言的產生、傳播與對策
網絡謠言治理亟需“四位一體”新路徑
論思政課對大學校園網絡謠言的防范及治理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