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語產出模型評介

2015-12-17 03:09田紅燕
文教資料 2015年22期
關鍵詞:發展應用雙語

田紅燕

摘 ? ?要: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涉及許多相關因素。自該學科誕生以來,學者們從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不同領域,從橫斷面和縱深面對第二語言習得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多種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本文以Levelt母語產出模型為基礎,對De Bot和Kormos等人的雙語產出模型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對該理論的應用及發展做了闡述,最后指出了雙語產出模型的不足。

關鍵詞: 雙語 ? ?產出模型 ? ?發展應用

一、 引言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5年元月,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應用語言學第六屆年會期間,召開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會議,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作為一門新學科宣告誕生。該學科的跨學科特性與其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它是不斷更新動態發展的。20世紀70年代,人們通過對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和過渡語(inter-language)的研究,揭示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并對第二語言習得語言系統的本質作了一定的探索,旨在發現語言習得的發展階段。隨著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逐步深入,過渡語研究中增加了由個體、語用環境和交際任務等因素引起的過渡變量方面的內容。20世紀80年代,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重點轉移到以認知心理學和生成語言學為基礎對學習者所使用的語言進行分析(performance analysis),此后又轉向對學習者接受的輸入語(in put)進行話語分析。Levelt (1989)首次提出了母語的言語產出模型,之后(1999)對之前提出的母語產出模型做了修改。他認為語言產出是模塊的,即系統中某些加工成分的功能相對自足,它們有自己特定的輸入,并獨立于其他成分處理,該模型主要是詞匯驅動的模塊的語言產出過程模型,為我們研究二語產出奠定了心理語言學基礎。De Bot以Levelt的母語產出模型為基礎,提出了雙語語產出模型。筆者從雙語產出模型的起源、主要內容、雙語產出模型的應用及發展等方面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對其不足之處提出了看法。

二、雙語產出模型的簡介

(一)雙語產出模型的起源

De Bot以Levelt(1989)的母語言語產出模型為基礎,提出了雙語產出模型。Levelt認為,信息生成由概念啟動。在概念生成器(conceptualizer)中,發話者產生交際意圖,并對其進行宏計劃(macroplanning)和微計劃(mircroplanning)兩個階段的信息編碼加工,使其轉換為前言語信息。前言語信息在下一個處理單元構成器(formulator)中,經調用心理詞庫(mental lexicon)中適當的詞項,應用語法、語音規則生成內部言語計劃(語音計劃)。而對于心理詞庫,Levelt則將其分為詞匯語義信息和句法信息組成的詞注信息(lemma)及詞匯形態、語音信息構成的形式信息(form)兩部分。最后發音器(articulator)通過向神經肌肉系統發出指令,將言語計劃轉化為實際話語。該模型的一大特色在于它考慮到了一個與言語聽辨相關聯的言語理解系統的作用,該系統監察言語計劃和實際說出的話語,適時提供反饋。如此,言語產出和言語理解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有力地說明了言語的自我監察功能??偟膩碚f,Levelt(1989)模型是一個并行(parallel)、漸增(incremental)的模型,即言語產出過程中,言語處理的各層面并非先后依次進行,而是即便現階段的處理尚未完整,下一階段的處理已經開始。而且,低水平層次上語言處理的自動化程度要高于高水平層次上的處理。

(二)雙語產出模型的觀點及假定

De Bot繼承了Levelt的觀點,他認為雙語產出模型是一個默認系統,一個人使用該系統時總是只用其中一種語言,這樣,雙語產出模型與單語產出模型沒有本質的區別。De Bot假定一個共用的概念形成器,負責語言的選擇并形成用所選語言進行表達的信息,遵循雙語詞匯系統的理論假設,在雙語產出模型中采用詞庫的子系統假設。一個詞庫包含兩種語言專用的子詞庫,設定兩個話語形成器以容納兩個詞庫,每一個形成器都包含兩種語言專用的形態句法信息。他們還提出發音器的擴展系統,認為雙語者通常說第二語言時會有“外國口音”,因為兩種語言共用一個發音器。該模型與母語產出模型本質上是一致的。

雙語產出模型是在母語產出模型基礎上的改進,主要有三方面:首先,De Bot認為,對于雙語者而言,從交際意圖到前言語信息的轉化過程中,宏計劃是所有語言共享的,而微計劃則需按照不同語言的不同要求來具體設定。其次,De Bot贊同雙語存儲中的“子集假說”(the subset hypothesis),認為不同語言共享一個心理詞庫,成員間的聯系因反復共現而得以加強。這就意味著,同種語言中各詞項間的聯系要強于不同語言詞項間的聯系,因而同種語言的詞項構成一子集,各言可分別提取;但在一定條件下,不同語言成分間的聯系可達到同樣強度,從而實現不同語言間的隨意切換,于是,“一個詞注就可能同時與多個形式特征聯系起來”。再次,De Bot還引入了Green(1986)關于不同語言的三種激活度的觀點。Green(1986)認為雙語或多語者在語言使用時,某種語言不是完全打開或關閉的,而很有可能,在具體語境中,某一語言被選中(selected),而其他語言潛在激活(active)或休眠(dormant)。

(三)雙語產出模型的應用及其發展

雙語產出模型可以用來解釋雙語言者的語言產出情況。雙語言者在交際過程中,以宏計劃和微計劃規則為基礎,進行語言的篩選,被選中的那部分語言就是言者所產出的話語。該模型可以解釋語言使用中的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和跨語言影響(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s)現象,還可以用來解釋雙語產出過程中的言語控制現象。簡言之,雙語產出模型應用范圍廣泛。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并推動了雙語產出模型的發展。

Kormos(2006)認為雙語產出模型是模塊化的,它由分立的編碼模塊組成:概念形成器、話語形成器和發音器,它們各自處理特定的輸入。與母語產出相似,二語產出也可以增量的方式(incrementally)工作,即模塊的零碎輸入即可觸發該模塊的編碼程序。例如,一旦某個單詞的第一個音節被進行語音編碼,發音器便開始其發音,這意味著達到一定語言水平的學習者可進行并行加工。但是,只要某個編碼程序需要有意識的注意控制,其編碼就只能是串行的。然而,該雙語產出模型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串行模式,因為從詞匯到音位層允許激活的流瀑式擴散(cascading)。換句話說,被激活但未被選擇的詞節點可將激活繼續傳到底層的音位節點。另外,該模型不允許層級之間激活的后向流動,其監控是通過語言理解系統完成的。Kormos的雙語語產出模型還探討了雙語語產出過程所特有的問題:語言選擇、雙語詞庫、二語的句法編碼、音位編碼及監控問題等。他認為,除了增加產出規則的陳述性知識的新知識儲存和融入二語概念、詞目、詞位和語音規則外,雙語產出模型與單語模型并沒有顯著差異。雙語語產出的神經成像研究成果也支持母語和二語言語加工的基本相似性觀點。與前人的雙語語產出模型相比,Kormos的模型更精細,更有針對性,且突出了雙語語產出與母語的不同。

三、雙語產出模型的問題與不足

De Bot的雙語產出模型指出了雙語產出模型與母語產出模型的同質性,該模型雖然簡潔明了、形象生動,為雙語產出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與方法,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對二語與母語產出之間的差異性表述的不夠明確,因此,該模型仍然有待研究與改進。

Kormos的雙語產出模型比De Bot的雙語產出模型更加詳盡,不僅使雙語產出模型理論得到了發展,而且涉及了二語產出過程中所特有的問題:語言選擇、雙語詞庫、二語的句法編碼、音位編碼及監控問題等。雖然Kormos涉及了二語產出中所特有的問題,但他沒有提出詳盡而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因此,雙語模型理論依舊有待今后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更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

四、結語

本文以Levelt的母語產出模型理論為引子,對De Bot和Kormos的雙語產出模型做了概述,并對其研究的問題與不足之處表達了見解。由于雙語產出本身的復雜性和相關文獻的不足,對于雙語產出模型理論的研究任重而道遠,本研究表明,對雙語產出的研究使我們更加了解雙語的性質,從而更加重視語言與認知的關系,在交際過程中會視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語碼并更加自如地進行二者的轉換。簡言之,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我們了解二語的產出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戴運財.二語習得的心理學評介[J].當代外語研究,2012年1月,第1期.

[2]石林平.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若干問題[J].河西學院學報,2008年第24卷第6期.

[3]劉春燕.第二語言產出的心理語言學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年3月,第38卷,第2期.

[4]王璐璐,戴煒棟.二語習得研究方法綜述[J].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5 2014(General Serial No.164).

[5]魏蕾,楊紅.輸出假設的心理語言學原理及其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11月.

猜你喜歡
發展應用雙語
雙語讓人更聰明
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應用
淺議幼兒園體育游戲的發展應用現狀
智能家居發展應用及設計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雙語秀
雙語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