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崎病患兒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變化及其與冠狀動脈擴張程度的關系

2016-01-12 03:52張麗蓉,丘文戈,潘雪峰
山東醫藥 2015年43期
關鍵詞:川崎病冠狀動脈血紅蛋白

川崎病患兒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變化及其與冠狀動脈擴張程度的關系

張麗蓉,丘文戈,潘雪峰,劉日陽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廣東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探討川崎病(KD)患兒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變化及其與冠狀動脈擴張程度的關系。方法根據心臟彩超檢查結果將48例KD患兒(KD組)分為冠狀動脈病變組(CAL組)18例和無冠狀動脈病變組(NCAL組)30例,分別于入院時(急性期)和治療后第5天(恢復期)檢測患兒的血清抵抗素和血紅蛋白、測量患兒冠狀動脈血管內徑;30例健康兒童(對照組)作對照。結果急性期,CAL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狀動脈擴張程度明顯高于NCAL組和對照組(P均<0.05),血紅蛋白明顯低于NCAL組和對照組(P均<0.05),NCAL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狀動脈擴張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NCAL組的血紅蛋白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恢復期,CAL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狀動脈擴張程度明顯高于NCAL組(P均<0.05),血紅蛋白明顯低于NCAL組(P<0.05);恢復期與急性期相比,CAL組的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和冠狀動脈擴張程度無明顯差異(P均>0.05),NCAL組的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和冠狀動脈擴張程度變化明顯(P均<0.05)。KD組患兒急性期的血清抵抗素水平與冠狀動脈內徑呈顯著正相關(r=0.713,P<0.05),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內徑呈顯著負相關(r=-0.671,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與血紅蛋白水平呈顯著負相關(r=-0.687,P<0.05)。結論 KD患兒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擴張程度有顯著相關性,可以作為KD發展過程和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對預測KD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川崎??;抵抗素;血紅蛋白;冠狀動脈

基金項目:廣東省惠州市科技計劃項目(0034481150322030)。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3.035

中圖分類號:R725.4文獻標志碼:B

收稿日期:(2015-08-04)

川崎病(KD)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兒童較常見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屬于免疫損傷性血管炎,同時具有免疫系統的高度活化性等特點,主要侵犯全身大中動脈,嚴重者累及冠狀動脈,可出現冠狀動脈擴張、動脈瘤等,最終可造成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死甚至猝死,KD也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2]。血清抵抗素是一種脂肪細胞因子,由單核細胞及脂肪細胞分泌,對胰島素有著較高的拮抗作用,又具有十分顯著的血管活性特點,其在胰島素抵抗或者肥胖等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且與心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3]。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不敏感KD患兒冠狀動脈擴張的發生率更高,而貧血是IVIG治療不敏感的重要因素,血紅蛋白又是衡量是否貧血的直接指標?;谝陨显?,我們對48例KD患兒的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進行了測定,觀察其在KD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變化以及與患兒冠狀動脈擴張程度的關聯性?,F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2年5月~2014年6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確診的KD患兒48例(KD組),納入標準如下:①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員會制定的KD診斷標準(1984)[4];②初次發??;③治療前無阿司匹林等治療史;④近1個月內無急性淋巴結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炎性病變。KD組患兒中男32例、女16例,年齡5個月~8歲。根據心臟彩超檢查結果將KD組分為冠狀動脈病變組(CAL組)18例和無冠狀動脈病變組(NCAL組)30例。所有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大劑量IVIG[2 g/(kg·d),1次/d]靜滴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療。另選體檢健康兒童30例作對照(對照組),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齡2~4歲。KD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CAL組和NCAL組年齡、性別以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血清抵抗素和血紅蛋白檢測 對照組于體檢時采集靜脈血3 mL,KD組于入院時(急性期)和治療后第5天(恢復期)各采集靜脈血3 mL。1 mL血液標本注入干凈試管,4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70 ℃保存(避免反復融凍),按照1∶20的比例稀釋血清標本,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 法測定血清抵抗素。另外2 mL血液標本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

1.2.2冠狀動脈內徑檢測對照組體檢時、KD組于入院時(急性期)和治療后第5天(恢復期)接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測量受檢者心內結構、血流情況,重點檢查左右冠狀動脈,并測量其血管內徑,觀察冠狀動脈壁厚度及有無擴張、狹窄、血栓或動脈瘤形成。

2結果

2.1KD組中的CAL組和NCAL組與對照組血清抵抗素水平、血紅蛋白水平、冠狀動脈內徑比較各組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及冠狀動脈內徑比較見表1。

表1  KD組中的CAL組和NCAL組血清抵抗素水平、

注:與NCAL組急性期、對照組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同組急性期相比,#P<0.05;與NCAL組恢復期相比,▲P<0.05。

2.2KD組患兒的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和冠狀動脈內徑的相關性KD組患兒急性期的血清抵抗素水平與冠狀動脈內徑呈正相關(r=0.713,P<0.05),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內徑呈負相關(r=-0.671,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與血紅蛋白水平呈負相關(r=-0.687,P<0.05)。

3討論

KD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癥,多發生于嬰幼兒或兒童早期,臨床主要表現為唇紅、眼球結膜有充血、皮疹、淋巴結腫大等,常累及冠狀動脈,造成冠狀動脈損傷,嚴重者可導致患兒死亡。目前關于KD的發病機制仍未十分明確,較為認可的觀點是各種致病因子通過呼吸道作用于易感染患兒,導致患兒體內免疫活化細胞被激活,機體免疫失衡,釋放大量的炎性介質,從而引發患兒出現全身性的血管炎性反應,尤其是冠狀動脈最為顯著。另外,文獻[5,6]報道,免疫調節紊亂以及感染導致的急性炎癥是KD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關鍵因素,但具體調控因素和機制還不清楚。

血清抵抗素是2001年被發現的一種分泌性蛋白,富含大量的半胱氨酸,是抵抗素樣分子家族成員之一,多存在于外周血單核細胞,同時在單核細胞轉化為巨噬細胞時會有表達增加的情況。在相關研究中[7,8]已經提示,血清抵抗素與單核和巨噬細胞的功能有一定關系,且發現其已經參與到了血管炎癥中,表現出細胞性急性時相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期CAL組和NCAL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恢復期NCAL組患兒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顯低于急性期,這都說明血清抵抗素可能參與KD患兒血管內炎性反應。另外在付淑芳等[9]的研究中也對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給出了解釋,血清抵抗素能夠促使參與炎癥過程中的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的LFA-1/Mac-1大量增加,破壞血管內皮功能的穩定性,導致免疫系統失衡,另外,LFA-1/Mac-1的大量增加又能夠導致大量單核細胞黏附于血管內皮細胞表面,在其分化為巨噬細胞的過程中又會大量釋放抵抗素,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患者患者抵抗素水平顯著增加,這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急性期CAL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顯高于NCAL組,KD患兒的血清抵抗素水平與冠狀動脈擴張程度呈正相關性,這說明冠狀動脈病變加重了KD患兒血管炎性癥狀反應,導致血清抵抗素的分泌大量增加。因此,血清抵抗素水平可以作為急性期KD患兒有無冠狀動脈病變以及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輔助判斷指標。另外,恢復期,CAL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顯高于NCAL組,且與急性期比較無明顯變化,這可能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影響到KD患兒的預后,導致其血清抵抗素水平難以發生快速變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期CAL組和NCAL組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但是目前對于KD患兒急性期血紅蛋白出現下降的原因,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KD患兒骨髓功能受到抑制有關?;謴推贜CAL組的血紅蛋白水平迅速提高至接近正常水平,這也進一步說明血紅蛋白的水平變化與KD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相關研究[10,11]發現,血紅蛋白的降低,導致組織氧氣功能不足,引發交感神經興奮,過度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破壞冠狀動脈血管壁,促進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與發展。因此,血紅蛋白水平能夠作為冠狀動脈病變的預測因子,血紅蛋白小于100 g/L時,幾乎可以確診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同時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急性期CAL組患兒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擴張程度呈明顯負相關性,這都說明血紅蛋白水平可以作為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輔助診斷指標。另外,恢復期,CAL組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低于NCAL組,且與急性期比較無明顯變化,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病變患兒的康復進程較慢,血紅蛋白水平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12]。

總之,KD患兒血清抵抗素、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擴張程度有顯著相關性,可以作為KD發展過程和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對預測KD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有一定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紅梅,朱立春,金偉川,等.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3):210-211.

[2] 羅澤民,樊映紅,劉德松.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傷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6):1385-1387.

[3] 楊學惠,趙力欣,路艷紅.冠心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分析[J].河北醫學,2015,21(2):320-322.

[4]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98-705.

[5] 王曉巖,黃友敏,張偉麗.川崎病患兒內脂素和抵抗素的含量變化[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1,5(3):866-867.

[6] 曾嶸,石明芳,張罡.川崎病患兒血清血管生長因子及內皮抑素的變化及與冠狀動脈擴張的關系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23):1966-1968.

[7] 胡景偉,楊凌,鄭承寧,等.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特點[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0,12(3):228-230.

[8] 張鴻浩,杜玉君.抵抗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3):560-562.

[9] 付淑芳,俞大亮,呂典一.川崎病患兒治療前后血清抵抗素和內脂素的變化[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4,16(01):44-47.

[10] 邢文華,房國強,董暉.低血紅蛋白血癥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J].河北醫藥,2013,35(18):2745-2747.

[11] 劉玲,舒迎春,李暉.川崎病患兒血紅蛋白及血鉀變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6,24(10):830-831.

[12] 潘杭麗.川崎病患兒鐵調素與血紅蛋白檢測相關分析[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2):163-165.

猜你喜歡
川崎病冠狀動脈血紅蛋白
基于血紅蛋白—納米磷酸鈥復合材料的過氧化氫生物傳感器
低劑量低對比劑冠狀動脈CTA個性化掃描方案的研究
調血方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23例
冠脈分叉病變分支球囊保護技術與分支導絲技術的對照研究
嬰幼兒血紅蛋白與微量元素鐵的相關性調查
川崎病診治及護理
非典型川崎病臨床護理分析
超聲心動圖對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應用價值
超聲心動圖在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發熱與血紅蛋白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