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設問

2016-01-31 23:16張穎
學周刊·下旬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提問策略

張穎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提問已成為教師體現主體教育、實現學生探究式學習的一種普遍形式。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也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有效的設問可以拓寬學生思維、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寬度,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 課堂提問 ? 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81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也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有效的設問可以拓寬學生思維、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寬度,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平時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多多采用問題教學法,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因素,激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自我培養問題意識,提高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精心設計,緊扣教學目的

設計課堂提問必須要有明確目的,它是有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提問必須緊扣教學的中心內容提問的內容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每一節課都有其中心內容,這些中心內容,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概念和結論等,就是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如《洋務運動》一節,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和對洋務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就要圍繞這些問題精心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其次,提問必須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充分發揮提問對知識的檢查、鞏固、總結、提示等作用,讓提問真正成為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手段,而不是成為刻意追求課堂氣氛熱烈的花拳繡腿。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的提問,并時刻牢記提問的目的是什么,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二、給學生營造“問”的氛圍,創造提問的情景

在課堂上,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一個敢答和想問的寬松環境。在課堂上,讓學生知道講錯,沒有關系,教師會引導你;不完整允許補充,允許插嘴,允許“異想天開”;提出問題,有人關注。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問答興趣。如:上《干旱的寶地----絲路明珠》這節課時,課前展示了新疆的地域風景圖片,并配上新疆的民族音樂,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然后提問“同學們,剛才我們看了視頻,你們認為反映的是我國的哪個地區的風貌?”“從中你們感覺新疆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從師生的問答互動中導入了課題。這節課提問導入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教師創設情境,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

三、選準時機,問在教學當問時

時機,對于課堂提問很重要,時機選得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則影響效果。從教學的進程來說,在上課剛開始,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產生問題并及時發問,通過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在課堂進行當中,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產生偏差后,受到思維定勢干擾時,教師也應積極引導學生及時發問,以便及時排除故障,使課堂教學按計劃順利進行;在課程接近尾聲,學生學習時間較長,產生疲倦心理時,教師也應及時促使學生發問,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積極投入學習。

四、所提問題要有開放性

《歷史與社會》新課程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與個人生活,使知識不再局限于教科書。評價方式從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結論轉變為注重個性化的思維過程,從單純的紙筆測試轉變為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教學環境也從課堂的狹窄范圍擴展到社會的廣闊空間。因此,《歷史與社會》是開放性的課程,課堂提問自然也是開放性的。

所謂開放性是指問題沒有固定的唯一答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相對于封閉性問題而言的。課堂提問設計的開放性,是影響學生思考與表達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中考復習階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孔子的思想在新世紀的今天有何現實意義?同學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把孔子思想放在 21 世紀和全球背景之下,得出發揚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全球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恐怖主義等。又如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臺灣問題、西部大開發、“三農”問題等做專題復習時,我設計了“談談你的認識”之類的開放性題型,課堂答問的效果都是不錯的。

提高社會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位社會教師必須關注和重視的問題。社會課堂的精彩不是教師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激活學生思維內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效的提問,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精彩的課堂。

五、考慮個體差異,難易有梯度

設計的問題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個性特點、知識基礎、能力水平等。還要考慮對于不同學生必須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有事可做。課堂提問中,雖然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數學生,但必須照顧每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思考,并做好應答的準備。一般情況先提問中等生,同時提醒全班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注意傾聽,待中等生答得差不多時,請優等生補充。一堂課下來要專門針對學困生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一展身手,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切忌先點人后提問,更不要先問優等生,忽略中等生,冷落學困生。最后一點是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這對于那些“學困生”來說尤其重要。

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還必須做到問題難易必須有梯度,設計階梯式的問題。如教八年級上冊“秦朝”一課時,可設計五個階梯式問題: (1)滅六國,統一中國的王朝是什么? (2)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3)如何評價這些措施?(4)轟轟烈烈的秦王朝僅僅過了15年就很快滅亡了,這是什么原因?(5)如何評價秦始皇?這樣設計問題,可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六、及時評價原則

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從理解問題、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準備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鐘的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在留出恰當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當然,等待時間要視問題類型和學生反應而定,教師要恰當地把握等待的時間。一般地講,如果在復習課上,目標是讓學生從記憶中檢索有關的信息,所設計的問題都是有關知識記憶的問題,等待時間可較短些;如果提問的目的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并創造性地回答問題,等待的時間就應稍長一些。當然對不同的學生的等待時間也要不同。

對學生的回答和反應,教師要及時妥善的處理,這是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提高教師提問技巧,促進課堂提問師生交互影響,保證提問有效性的關鍵。教師對學生正確的反應和滿意的回答要給以語言或非語言的積極的評價,以鼓勵學生進一步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回答的內容,對學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態度也要作評價。

總之,綜合以上所述的體會,我認為設問要從學生的知識背景、思想現狀和思維特點出發,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優化教學問題設計。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有效學習中達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編 ? 張景賢)

猜你喜歡
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提問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初中歷史探究式學習的教學途徑
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技巧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研究策略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誘,實施生本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