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呂氏鄉約》對儒家禮教的推進

2016-02-02 01:13孫玉茜
陜西古代文獻研究 2016年0期
關鍵詞:呂氏鄉約禮教

孫玉茜

試論《呂氏鄉約》對儒家禮教的推進

孫玉茜

《呂氏鄉約》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陜西藍田呂大鈞兄弟訂立的、有書記載的最早的鄉規民約?!端问贰に囄闹尽吩唬骸啊秴问相l約儀》一卷,呂大鈞撰?!眳未筲x兄弟曾師從張載,篤信關中禮學,并以關學為其思想核心?!秴问相l約》一書反映出宋代理學思想下,儒家倫理道德教化由政府行為向民間基層組織滲透。

一、從先秦儒家到宋代理學

道德倫理教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不同歷史時期,儒家的教化方式也不盡相同。張親霞把儒家教化的發展歷程從先秦至兩宋以降梳理為三個層面:心性化儒家、制度化儒家和世俗化儒家。她認為“心性化儒學強調個體心性修養,制度化的儒家把儒家的理念通過政治法律制度固定下來,世俗化的儒家則要把儒家的理念和百姓日用密切結合起來,滲透到百姓日用中去”①張親霞:《關學的歷史地位與作用》,《長安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儒家創始人孔子是周禮的熱烈擁護者與追隨者。他對“禮”的推崇就是通過“教化”來實現的??鬃釉唬骸靶韵嘟?,習相遠也?!薄傲暋敝傅木褪呛筇斓牧暼九c學習,這句話充分道明了教化的作用。孟子與荀子雖對于孔子所提出的“性”的本質有“善”、“惡”的不同認識,但是他們同樣重視教化的作用。孟子指出通過教化“人皆可以為堯舜”,而荀子則認為人的貴賤、愚智、貧富都在于后天的教育,《荀子·儒效》曰“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在這段歷史時期,教化的主要方式:一是通過道德的自修,如孔子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克己復禮為仁”等皆可為證。二是諸子講學以教化民眾?!墩撜Z·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芬嘣弧翱鬃右栽?、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師從孟子者亦眾,《漢書·儒林傳·序》也提到“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先秦儒家重禮重德,其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①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頁。。

漢代以降,儒家越來越緊密地和封建政權結合在一起,日益官學化?!稘h書·董仲舒傳》載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武帝于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專門設立儒學五經博士,并以經學作為學術考核的唯一標準?!翱鬃印畬W而優則仕’的主張,自此以后便作為正式的文官制度確立起來?!雹隈T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頁。儒家的教化因學與仕的結合具有了官方性、制度化的特點,其社會影響力也日益提高。

及至宋代,儒學思想表現出了“躬行禮教”的篤實性,儒家教化漸益與百姓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呈現出世俗化的特點。其代表人物就是呂大鈞兄弟的師從對象、關中理學的創始人—張載。張載的思想帶有濃厚的經世致用的“禮學”特色?!秱骷壹肪?3載司馬光在論及張載時曰:“竊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復三代之禮者也,漢魏以下蓋不足法?!薄抖踢z書》卷2上也記載與張載同時期的二程曾說:“子厚以禮教學者,最善,使學者先有所據守?!迸c前人不同的是,張載對于“禮”的推崇是以“躬行”、“務實”、“致用”為宗旨的?!靶薅Y”不僅是張載完善自身道德品質的方法,在《張子全書》卷14中也表現為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德實踐。他不僅在理論上提倡儒學禮教,在日常生活中也身體力行,把“知禮”、“學禮”、“持禮”、“守禮”、“行禮”作為一套完整的工夫體系,《禮記說》中認為“惟禮乃實事”。呂大臨在《橫渠先生行狀》中記載了張載在日常社會活動中實踐其禮學思想的實際情況:“其在云巖,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為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于縣庭,親為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睂τ诋敃r“祭先之禮,一用流俗節序,燕褻不嚴”的現狀,張載也堅持獨守古禮,“始治喪服,輕重如禮,家祭始行四時之薦,曲盡誠潔”。同時代之人“聞者始或疑笑,終乃信而從之,一變從古者甚眾”③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見《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張載對“躬行禮教”提倡與實踐,形成了關中理學的實學傳統,同時對于儒家教化的民間化、世俗化起到了引領作用?!秴问相l約》的制定與推行就是對“明禮教、敦風俗”的關學禮學思想的具體實踐,因而在《宋元學案》卷31中,張載贊之曰:“秦俗之化,和叔與有力焉?!?/p>

二、《呂氏鄉約》述要

《呂氏鄉約》分為“鄉約”、“鄉儀”兩部分內容?!班l約”的約文分為四章,即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約文的第一章,開篇明義,從“德”與“業”兩個方面概括了為人處事的各項道德原則,反映了儒家修身治國的道德理想和“事上睦親”的倫理綱常。約文指出“德謂見善必行,問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業謂居家則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則事長上、接朋友、教后生、御仆童”?!暗隆迸c“業”在內容上的重疊凸顯了鄉約對儒家道德價值核心意義的秉持。

約文的第二章過失相規,則是基于對德業相勸的反向警示。所謂的過失包括三個方面:犯義之過、犯約之過、不修之過,每項過失之下又細列諸多條目,大到為非害人的斗毆、誣告、凌弱之惡,小到待人接物、衣著裝扮皆概而論之?!多l約》對于違反日常道德規范、違反約文條款以及行為不檢者提出“每犯皆書于籍,三犯則行罰”的警示。

約文的第三章是禮俗相交,內容涉及婚姻、喪葬、祭祀之禮。這一部分對于何人可參加慶吊以及用于慶吊之事的物品價值都有具體的規定?!八?,所遺之物”采取量力而行的原則。而這一部分實施的依據則以禮經為本,“禮經具載,亦當講求”。

約文的最后一章患難相恤則體現出鄉約這一民間基層組織互助互利的特性。鄉約中共列舉了七類患難之事,即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要求同約者甚至非同約但有所聞者,對于遭遇這七類患難之事的鄰里鄉親施以救助,“財物、器用、車馬、人仆皆有無相假”。

除上述內容之外,還有罰式、聚會、主事三項制度性的條款。罰式是對有所過失者的懲罰條例;聚會是為了商議、完善約中條款以及實行賞罰之事;主事是為鄉約這一基層組織確定責任人、責任范圍及其任職期限:“約正一人或二人”,“直月一人,同約中不以高下,依長少輪次為之。一月一更,主約中雜事?!?/p>

鄉儀分為賓儀、吉儀、嘉儀、兇儀四個部分,可視為對《鄉約》“禮俗相交”章節的補充和細化。賓儀主要介紹了社會交往中的種種禮數,包括“相見之節、長少之名、往還之數”等十五項內容。吉儀闡述了對祭祀及祈禱水旱的禮的規定,如“旬日具修,三日齋戒,務在躬親誠潔而已”,“士大夫止當祭五祀耳”等。嘉儀和兇儀則指出近俗之流弊,并列舉了婚冠喪葬應遵循的禮節細數,如吊哭時,“與死者、生者皆相識,則既吊且哭。識死者不識生者,則哭而不吊?!蛔R死者,則吊而不哭”。

《鄉約》用通俗的語言將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及其禮治精神落實為日常治家、交友、婚喪等活動中的具體行為規范,為鄉民的社會生活樹立了共同的道德標準。

三、《呂氏鄉約》對儒家禮教的推進

《呂氏鄉約》撰寫的目的是在鄉村中建立一套符合儒家禮教精神、規范村民日常行為、維持鄰里關系的基本準則?!八菂问闲值軐ο惹厝寮摇瑞B后教’主張的踐履,也是他們對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理想的嘗試”①董建輝:《明清鄉約:理論演進與實踐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頁。,更是他們對張載以禮治政精神的傳承與推進。楊開道在《中國鄉約制度》中也曾指出《呂氏鄉約》的制度推行“使個人行為有所遵守,不致溢出標準范圍之外。這種步驟在禮學里面,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②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山東省鄉村服務人員訓練處1937年版。。

第一,《呂氏鄉約》在對村民日常生活內容的道德規范中彰顯著對儒家倫理道德及宗法制度的維護。一方面,《鄉約》積極倡導儒家的“修德、為仁”的觀念,提出了一系列為人處世的道德原則。約文中還特別指出“凡有一善為眾所推者,皆書于籍,以為善行”,以此來廣示鄉里,導人為善?!多l約》中還規定了鄉民們有互相救助的義務,在遭遇水火、盜賊等七項天災人禍時,鄰里鄉親應量己之力,施以援救。這可以說是對《禮記》中“講信修睦”以及“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思想的具體實施。另一方面,《鄉約》極重視尊老敬老,其目的是維護儒家的宗法倫理制度。如“德業相勸”中對“德”與“業”的界定都把“事父兄”、“事長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列出;《鄉儀》中的眾多條目也都表現出了對長幼秩序的重視及對尊長者的敬重。如“賓儀”的“往還之數”中指出“少者于長者,歲首、冬至辭見、謝賀皆行”;“道途相遇”有言曰“若長者徒行,雖已回避,遠見之,則先下馬前揖,既過,乃上馬”;“請召”亦云:“請召長者飲食,必親往面致其意……既赴召,明日親往拜辱。若專召他客者,不可兼召長者?!薄多l約》中的尊老觀念是儒家宗法制度在日常社會活動中的體現,也是關中理學所注重和強調的內容。張載《西銘》中就曾說道“尊年高,所以長其長”。

第二,《呂氏鄉約》對鄉村社會秩序的維護方式是以禮代法,禮大于罰。梁漱溟論及禮俗與法律時指出“禮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之而自勉,以企及于那樣;法律示人以事實確實那樣,國家從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法律不責人以道德;以道德責人,乃屬法律以外之事,然禮俗卻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禮俗”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頁。?!多l約》的制定便寄予著宋代鄉紳以禮治鄉的道德理想。為了使《鄉約》更具有約束力,約中也列有罰的內容,如“罰式”曰:“犯義之過,其罰五百,輕者或損至四百、三百。不修之過及犯約之過,其罰一百,重者或增至二百、三百?!钡恰多l約》中的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罰的對象僅是那些規之不聽者,而“規之而聽及能自舉者,止書于籍,皆免罰”。因此可以說,鄉約維護鄉村秩序、改善鄉村鄙陋民風的方式首先是以禮喻之,以禮化之,其次是勸而改之,以上皆不可行,才輔之以“罰”。

第三,《呂氏鄉約》的出現豐富了儒家禮教的傳播途徑,其民間自發性的特點大大增強了儒家禮教的世俗影響力。鄉約是鄉紳士大夫組織發起的非政府性的民間基層組織,組織成員的吸納采取自愿原則,“其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鄉約組織的主事者是以眾人推舉的形式確立的,“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決賞罰當否”。主事者既是公選而產生的,他的民眾影響力無疑會使其在約民中獲得較高的心理認同,從而對約民具有一定的道德震懾力。從內容來看,鄉約基于鄉民的現實生活,關乎民眾的道德品行,并與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鄉約的制定及其修改、完善也是通過鄉民共議的形式來進行的,符合鄉間大眾的接受心理。正如呂大鈞《鄉約》中所言“人之所賴于鄰里鄉黨者,猶身有手足、家有兄弟,善惡利害皆與之同,不可一日而無之”。利害與共,正是鄉約較之政府行為優越性的體現。鄉約將儒家的倫理教化以一種世俗化、日常性的方式滲入到民間村落中,使之在更為廣闊的社會層面得以傳播和實踐,對于由家而鄉、由鄉而國的儒家禮教的層級構建形成做出了具體的貢獻。

綜上所述,《呂氏鄉約》是以儒家的道德教化作為其行為綱領,并融以關中理學“經世致用”的禮學特點,在結合鄉村民眾的生活實踐中為儒家禮教開辟了一條更加親民的推廣之路?!端卧獙W案·呂范諸儒學案》書中贊曰:“橫渠之教,以禮為先,先生條為鄉約,關中風俗為之一變?!雹邳S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67頁?!秴问相l約》的出現,對后世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朱熹曾對《呂氏鄉約》加以增損修訂。及至明代,鄉約的形式被國家加以利用,明成祖曾“取藍田《呂氏鄉約》列于性理成書,頒降天下,使誦行焉”③王樵:《金壇縣保甲鄉約記》,見《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交誼典》卷28。,推動了鄉約的進一步發展與興盛。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猜你喜歡
呂氏鄉約禮教
明清易代之際的批判理學:再論呂留良理學思想的基本定位*
“吃了嗎”原來是鄉約
鄉約“吃了嗎”
“吃了嗎”原來是鄉約
鄉約:給湖北興山縣練瑜伽的姑娘說媒
鄉約:給“彭祖故里”的音樂達人說媒
中國現代文學中“墻”的意象
中小學生識“禮”教育淺談
《浮生六記》中陳蕓的現實處境
古希臘私法何以未壯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