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變的歷史文化的漫延
——評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

2016-02-05 10:39王躍潼
北方音樂 2016年23期
關鍵詞:音樂學琵琶樂器

王躍潼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漸變的歷史文化的漫延
——評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

王躍潼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本文詳細解讀了趙維平在2003年發表在中國音樂學上的論文《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同時,對文章進行了客觀的分析與思考,試圖參透文章的行文思路,為今后的論文寫作,提供理性的邏輯和思維。

絲綢之路;琵琶;歷史;分析

一、文章的結構與思路

從引言﹑主部再到結語,全文的中心始終是琵琶的起源問題,將這一目的放置于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后,作者以阮咸﹑四弦曲項琵琶﹑五弦直項琵琶作為文章的三大部分,依次進行了詳實的闡述。

文章起始,便指出琵琶歷史中混亂不清的認識現象,最主要的兩個是:起源問題;模糊了四弦琵琶與五弦琵琶的分類界限,而此類錯誤竟在最具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的琵琶條目中得以體現,同樣的錯誤論點,還延續到了一本關于琵琶樂器史的專著──《中國琵琶史稿》。至此,琵琶的發展之所以還在延續﹑展開,不僅僅是將其放置于歷史的維度,還在于作者看待琵琶發展的視角;如果把終點不看作是終點,而看作是新的起點,那么,任何事物的發展就仍在延續。了然,這也正是作者對琵琶得以深入探索的緣由。

在四弦琵琶上,文章首先給予的是時間的概念,論證的依據從《通典》﹑《釋名》﹑《宋書》﹑《琵琶賦》的內容與時間入手,旨在說明中國歷史上的四弦曲項琵琶,是漢代前后傳入中原的西域樂器。既然起源的時間和方向得以確定,那么,何不一一探究竟?“單憑文獻去闡釋音樂的歷史必然會產生許多問題和謬誤。而與之相比音樂考古資料具有直觀﹑客觀﹑具體的優越性,可以糾正文獻的不足和錯誤?!盵1]往往實物史料比文字史料更具說服力。于是,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便成了新的聚焦點。文章從西域地區的文化(畫像﹑浮雕﹑壁畫等藝術)來證明四弦琵琶曾出現在天山南道的于闐,隨即立刻切換視角,將目光投向絲綢之路的路線最前端,目的在于闡釋犍陀羅的梨型琉特與于闐曲項四弦有明顯的傳承關系,進一步推斷出從波斯薩桑朝的曲項琵琶與中國琵琶不僅有直接的關聯,而且出現至少在公元前,最終,回到問題的最初,四弦曲項琵琶的前身四線梨形琵琶約在公元前漢代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同時也符合《通典》的論述。

與四弦琵琶相同,五弦琵琶并非源于我國。此時,作者意圖明確,更多的說明了龜茲琵琶﹑胡琵琶與五弦琵琶之間的關系,首先通過歷史文獻得到論證的便是:龜茲琵琶就是胡琵琶。為了查明印度的五弦琵琶是如何傳入中原的,作者沿著絲綢之路的北道足跡,根據佛教傳入中原的時間,對沿路的洞窟藝術進行考察,意在說明五弦琵琶從印度傳入我國,是以佛教的文化形式。雖然五弦琵琶并非源于中原,但是否真正出現在印度我們不得而知,為了驗證五弦琵琶是否在印度出現過,文章再一次將視角投向了文化,而印度歷史中的雕像則有利的證實了這一觀點的屬實性,最終,整理出印度琵琶與傳入我國的五弦琵琶是一脈相承的結論。

又名秦琵琶﹑秦漢子的阮咸,其出身在《通典》中的記載可以得到明確判斷。作為我國自身的樂器,文章不僅對阮咸的性質﹑名稱來歷等做了考證,又根據考古資料和歷史遺跡,追尋其出現在中國的時間,歸納出弦鼗吸收四弦琵琶后向秦琵琶發展的重要階段。

二、在歷史的斷層中,尋找文化的聯接點

文章并沒有一味的運用單線的邏輯思維,而是試圖從多種角度進行考察論證。不難察覺有兩條清晰的思路,分別是歷史的脈絡(占據大量的文獻及考古史料來考察琵琶的發展史)與文化發展的脈絡(琵琶由西域至中國再東漸日本的發展),論據的不斷更新,必然有新知識的出現。不論是西域文化,還是對絲綢路線的把握,也都有獨到的見解。如果說從宏觀的角度將琵琶的發展放置于歷時中,才能展現琵琶發展的全貌,那便需要“文化”的嵌入。一面填補對文獻史料論據的不足之處,一面從中追尋蛛絲馬跡,進而在流動的歷時階段中,以“文化”作為節點,把不同場域﹑不同時期的歷史進行整合,兩條線索的交相呼應,才足以讓我們看清琵琶發展的來龍去脈。雖然,作者極力呈現琵琶在絲綢之路上的發展脈絡,但含金量僅僅不在于此,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一門樂器史,還是琵琶在絲綢之路上漸變的流動史。琵琶的發展正向外漫延,如今它仍在繼續。

三、從歷史性到實證性

思考與研究并行的顯現,是文章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形式。逆向探討的同時,也恰如其分的把握了文章的節奏。一方面,理清了琵琶在絲綢之路上的發展,另一方面,對琵琶在印度及西亞流動的形態等做了客觀分析。與此同時,文章的性質也漸漸地從歷史性向實證性轉變,通過逆向認識琵琶在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將琵琶的研究擴展到另一社會文化或群體,不再孤立的把它看作是音樂的一種形態,而把它視為歷史流動的產物,既運用著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又達到了歷史音樂學的目標,兩門學科相互滲透的手法,為文章抹上了濃重的一筆。

縱觀全文,無疑于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琵琶這件在絲綢之路上孕育的樂器,并不能以點概面,同時,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任何一件樂器的源流探究,都應該放置于它所在的環境,只有將分散在各處的點相連,才會呈現出清晰的脈絡。

[1]俞人豪.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王躍潼(1993—),女,漢族,山西省永濟市人,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研究生,專業:音樂與舞蹈學。

猜你喜歡
音樂學琵琶樂器
學樂器
音樂學人
琵琶老店琵琶聲
第三屆音樂學學術前沿中青年學者論壇
標注及口述史視角下的《音樂學人馮文慈訪談錄》
論中國音樂學百年來之三大階段
樂器
一兩江湖之 琵琶誤[連載七]
我的“反彈琵琶”
奇妙樂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