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巴仁扎拉格鈾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

2016-02-05 01:39潘紅松張凱趙寶光
地球 2016年12期
關鍵詞:巖脈拉格鈾礦

■潘紅松張凱趙寶光

(1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610059;2 核工業二八〇 研究所 四川 廣漢618300)

內蒙古巴仁扎拉格鈾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

■潘紅松1,2張凱2趙寶光2

(1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610059;2 核工業二八〇 研究所 四川 廣漢618300)

巴仁扎拉格鈾礦賦礦巖體為巴仁扎拉格堿性花崗巖,巖體普遍礦化,巖體即是礦體,礦石品位富,稀有稀土元素種類多。本文以巴仁扎拉格鈾礦地質資料成果為依據,論述了巴仁扎拉格堿性花崗巖成礦地質特征,并對礦床成因進行了初步探討。

堿性花崗巖巖漿晚期分異交代巴仁扎拉格內蒙古

1 區域地質背景

1.1 地理位置

巴仁扎拉格礦區行政區劃隸屬于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蘇木所管轄。地理坐標:東經120°25′00″~120°29′30″,北緯45°25′30″~45°27′30″。面積約8.43km2。

1.2 區域地質概況

巴仁扎拉格礦區地處大興安嶺山系南段東部,區域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北地臺北緣,蒙古弧形構造東翼與大興安嶺北北東向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大興安嶺北北東向構造體系與東西向構造體系相互作用,產生構造疊加和復合現象,形成了北北東向、東西向的褶皺和斷裂構造。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有:下二疊統變質安山巖組(P1)、大石寨組(P1ds),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瑪尼吐組(J3mn)、白音高老組(J3b)、下白堊統梅勒圖組(K1ml)和第四系(Q4ql+pl)。

區內巖漿活動比較強烈,但侵入巖出露面積很小,均呈小巖株狀、巖枝狀零星分布。形成時代多集中于侏羅世中晚期,其巖石演化生成順序為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花崗巖、堿性花崗巖-鉀長花崗斑巖。在大興安嶺構造巖漿帶內,同旋回火山噴溢與巖漿侵入相伴出現,其物質成分相近,具有同源巖漿演化關系,在時間上兩者緊密相隨,在空間上密切相伴,可以說是同源巖漿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

2 礦床地質特征

2.1 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簡單,主要為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J3b)和第四系(Q4)(圖1)。

圖1 巴仁扎拉格礦區地形地質圖

1—第四系沖積層;2—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流紋質巖屑晶屑凝灰巖;3—偉晶巖;4—蝕變鈉閃石花崗巖;5—花崗斑巖;6—花崗細晶巖;7—二長斑巖;8—安山玢巖;9—閃長玢巖;10—鈉長石化;11—硅化;12—角巖化;13—露采區范圍;14—實(推)測斷層;15—地質產狀;16—流面產狀。

2.1.1 上侏羅系統白音高老組(J3b)

由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巖及酸性熔巖組成,構成寶爾錦短軸背斜的褶皺形態,主要巖性為灰黑色巖屑晶屑凝灰巖夾薄層流紋巖,組成背斜核部。背斜兩翼由該組地層的上部層位組成。

2.1.2 第四系(Q)

第四系主要為砂碎石、亞砂土、亞粘土。殘破積物主要分布在花崗巖和火山巖分布區內,砂礫石層主要分布在溝谷中。厚度0~30m不等。

2.2 構造

區內褶皺和斷裂構造較發育,特別是東西向和北北東向斷裂構造與成礦關系密切,控制著含礦巖體及一些巖脈的分布。

2.3 巖漿巖與蝕變特征

礦區巖漿巖較發育,多成群成帶出現,但出露面積小,呈小巖株及巖脈產出。主要為分布在背斜軸部的含礦鈉長石化鈉閃石花崗巖體及背斜兩翼的巖脈,呈北北東向展布,個別呈北西向,脈長30~50m,寬3~5m不等,巖脈主要有花崗斑巖脈、花崗細晶巖脈、閃長玢巖脈、二長斑巖脈、安山玢巖脈及石英斑巖脈等。其分布明顯受北北東向構造體系控制。

3 礦化巖體特征

巴仁扎拉格堿性花崗巖是礦區的主要含礦巖體,呈小巖株狀侵入于侏羅系形成的短軸背斜軸部。出露面積0.35km2,由出露不連續的東、西兩個巖體構成,東巖體為0.24km2,西巖體為0.11km2。巖性以鈉閃石花崗巖為主。

圖2 巴仁扎拉格礦區巖體剖面圖

1—第四系殘坡積物;2—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流紋質巖屑晶屑凝灰巖;3—偉晶巖;4—燕山期鈉閃石花崗巖;5—實(推)測地質界線;6—鈉閃石花崗巖強-中-弱蝕變分帶;7—鈾礦化體;8—已施工鉆孔及編號。

巖體總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與圍巖呈侵入接觸,沿接觸面向外傾伏,呈穹窿狀向深部膨大,巖體南東側傾向南東,傾角約30°~50°以上;北西側傾向北西,傾角約30°~40°。鉆探控制深度436m,未揭穿巖體,可見到不連續的硅化帶及角巖化帶。巖體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帶明顯,巖體邊緣為數米厚的偉晶巖帶(圖2)。巖體的圍巖為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J3b)的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巖及酸性熔巖組成。

鈾礦化體地質特征

礦體分布于自地表向深部150m~180m范圍內,礦體走向控制延長1000m,傾向控制寬200m~600m,礦體產狀與東巖體產狀一致,向四周傾伏,傾角35°~60°,礦體形態完整,沒有分枝復合及巖脈穿插現象,構造影響小,礦體呈簡單的似層狀體,平面上成穹隆狀向四周傾伏,礦體南東側陡,北西側緩,礦體厚度較穩定,并有南東側厚,北西側薄,向北西側礦體分叉的特點。從巖心編錄資料、各項分析數據來看,鈾(釷)礦化都位于鈉閃石花崗巖頂部的強蝕變和強風化帶。礦化在水平和垂向上都較均勻,礦化較連續,各孔中基本有一個主礦層和數個次礦層,主礦層幾十米至106.9m,次礦層一般十米左右且距主礦層不遠。鈾礦化與其它成礦元素含量變化呈正相關關系(圖3)。

P618[文獻碼]A

1000-405X(2016)-12-41-1

潘紅松(1991~),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礦床學與區域成礦學。

猜你喜歡
巖脈拉格鈾礦
CSAMT法在柴北緣砂巖型鈾礦勘查砂體探測中的應用
鈾礦地質勘探設施治理分析
卡爾·拉格斐:落幕的時尚教父
卡爾·拉格斐:落幕的時尚教父
卡爾·拉格斐并沒有標志性設計——但他創造了一類新的設計師
關于鈾礦地質退役設施的長期監護
UExplore_SAR軟件在鈾礦地質勘查中的應用
夢中的額吉
印尼南蘇拉威西省桑加盧比銅多金屬礦地質成礦條件分析
北京八達嶺斑狀花崗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