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述評

2016-02-17 17:43劉艷春
職教論壇 2016年13期
關鍵詞:發展過程經驗啟示民國時期

□李 峻 劉艷春

?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述評

□李峻劉艷春

摘要: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的起源,它堅持“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主張通過“工讀結合”的方式對平民進行“實科教育”。這一思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是農耕經濟的凋敝與社會貧困的加劇、“三民主義”思想不斷深化以及西方“實用主義”職業教育思想中國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為我國職業教育的近代化與中國化奠定了基礎;確定了我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基本模式;為教育與社會經濟的互動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

關鍵詞: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發展過程;經驗啟示

職業教育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是清末以來我國近代教育思潮繼承與發展的結果,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的起源,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進入近代化啟程的一個重要標志。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萌芽階段(1912—1937年)、成型階段(1937—1945年)和成熟階段(1945—1949年)。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成為改造傳統教育思想的一股新生力量,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示。

一、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的體系構成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體系是一個逐步發展的動態過程,其體系包含著紛繁復雜的內容,但其核心體系體現在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內容選擇和方法運用等三個方面。

(一)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

“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是當代教育的目標取向,也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體現。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平民生計教育”的思想正是以培養學生的生存與生活能力為旨歸的。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在發軔之時就定位于“平民教育”,主張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職業教育權利,使接受職業教育成為公民的一項普惠性權利,以此作為“民權”的一部分。在內憂外患的歷史條件下,民國的職業教育依然堅持“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始終堅持培養學生“生計技能”這一核心,提升自食其力的能力,從而實現“民生”改善的政治理想。如以晏陽初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家,在農村推行職業教育試點,旨在“訓練農民生計上的現代知識和技術,以增加其生產;創設農村合作經營組織,養成國民經濟意識,與控制經濟環境的能力?!盵1]通過提高農民的素質與技術水平來改善平民生活質量。在課程結構方面非常強調普通知識與職業技術的協調促進,“職業學校每周教學四十至四十八小時,以職業學科占百分之三十,普通學科占百分二十,實習占百分之五十為原則”;[2]注重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專業設置與專業課程選擇,提出“以教授農工商業必須之知識技能為目的”,[3]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性以及專業差異性,如國民政府的《修正職業學校規程》中按照不同專業對專業知識、普通知識以及見習實習的時間進行區分,制定了不同教學科目與課程的教學標準;對起點較低的學生專門制定了《職業補習教育辦法大綱》,加強了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補習。

盡管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深深地烙下了“實用主義”的職業取向,但并沒有放棄對技術工人健全人格的培養。如蔡元培任教育部長時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在大多數職業學校中得到了落實;很多學校還專門開設了美術、音樂、外國語等課程,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1935年教育部頒發的《修正職業學校規程》中就明確提出職業學校要實施6個方面的教育,即“鍛煉強健體格、陶融公民道德、養成勞動習慣、充實職業知能、增進職業道德、啟發創業精神”。[4]

(二)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對象與內容的選擇

在歐美民主思想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影響下,面對國家苦難和民族危機,蔡元培、蔣夢麟、陶行知、晏陽初等人倡導將職業教育定位于“平民教育”,他們認為要想改變當時中國落后愚昧、貧困不堪的困境,首先要從改變人開始,人是國家復興的關鍵,而農民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晏陽初指出“中國大部分的文盲,不在都市而在農村,中國是以農立國,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是農民,農村是中國85%以上人民的著落地,要想普及中國平民教育,應當到農村去?!盵5]梁漱溟的“鄒平鄉農學?!?、陶行知的“曉莊學?!币约瓣剃柍醯摹岸h教育實驗”等,都是平民主義指導思想的實踐。職業教育“平民教育”的定位是“民生”主張在教育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各界尤其是商業界、教育界的有識之士進行社會經濟變革的結果。

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實業家、政治家矢志于救亡圖存,提出“實業救國”的思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富裕,大批有遠見、有膽識的實業家,如蔡元培、穆藕初、黃興、張謇和范旭東等大力提倡發展實業。國民政府重視并采納他們的建議,以孫中山“民生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農、工、商等實科教育。如民國初年除繼承清末實業教育的農業、工業、商業、商船四類專門學校以外,增設醫科、教育、法科等更加實用的專門學校:如1931—1936年,全國醫科專業畢業生人數由58人增加到129人,教育專業畢業生由23人擴大到106人,法科1931年有182人,1934年增加到283人。[6]1935年頒布《修正職業學校規程》后,全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1930年職業學校畢業生7756人,1936年增長到10294人,增長率接近50%。[7]

此外,職業教育除了課程門類種類的增加,還更加注重不同教育階段課程的銜接,強化課程的地方性,從而更好地為地方發展服務。例如,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在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在小學增置職業準備學科;初中在施行普通教育的同時兼設各種職業科;高中施行普通、農、工、商、師范、家事等科;為健全職業教育,在相當學校內酌設職業教員養成科”。[8]

(三)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的方法體系

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主共和,發展實業一直是中國近代有識之士的奮斗目標。在“西學”的影響下,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與實業家主張“中體西用”,打破傳統的“重學輕術”,實現“工讀結合”,將西方的思想技術應用于社會生產實踐。

盡管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規模很小,但是大學畢業生也出現結構性過剩的局面。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無法就業而不得不重新參與社會職業培訓;另一方面,具有專業職能的職業學校畢業生卻輾轉難求。如“1930年中華職業教育社上海職業指導所共有2878人委托介紹職業,其中國內大學畢業生已達到730人,國外大學畢業生133人?!盵9]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書本上空話太多,實際上做事做人的訓練太少,所以學生到社會上,多不能適應環境?!盵10]因此,為解決國內學校培養的學生與職業界需求難以銜接的瓶頸,教育界有識之士在受赴法勤工儉學的影響下提出了“工讀結合”的教育思想。這種教育思想強調讀書與勞動相結合,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階層相結合。因此,蔡元培與黃炎培等人主張職業教育應是面向大部分貧困子弟的平民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應以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為導向,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不斷增強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他們認為:“農業學校學生,當知農業為平民的而非貴族的,實踐的而非理論的,進化的而非保守的。故學生在校時,當注重實習,留意普通農人之習慣,庶畢業后得實地施行,而不致以農商部或各省實業廳為歸宿?!盵11]同時,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

二、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發展的動力源泉

思想是時代的精華,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是在社會經濟變革、政治環境、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萌芽、生成與發展的。

(一)工業化生產的沖擊:農耕經濟的凋敝與社會貧困的加劇

民國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清末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外國的侵略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巨大的變革,使中國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清末民初,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開始在我國迅速鋪開,“1913年中國僅有698家工廠,創辦資本3.3億元,工人27萬名。1920年中國有工廠1759家,創辦資本5億元,工人55萬名。七年間工廠數、工人數均增加1倍以上?!盵12]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我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開始萎縮,農村社會的貧困程度不斷加劇,“近年來農村經濟,整個破產了,自耕農為半自耕農,半自耕農淪為佃農、雇農,以致十村九困,十家九空……在今日經濟侵略下之農村,無田之耕農,歉歲所分之糧少,不足以供食用,半年所分之糧食,不足以易所需”;[13]另一方面,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產業工人出現較大缺口。因此,以“生計需要”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思想開始萌芽;蔡元培等民初教育改革家鮮明地提出:職業教育必須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應從受教育者本體著想”,這種帶有民主性質的職業教育思想,為整個民國時期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啟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民族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華東地區淪陷后,國民政府的經濟重心由華東地區轉向中西部。工業基礎的薄弱與技術人才的匱乏使中西部地區難以滿足抗戰的物資生產,因此,發展職業教育,為抗戰培養技術性人才成為救國救民的重要出路。教育部長陳立夫提出“使地盡其力、物盡其用、必須人盡其才。如何人盡其才,是教育上的問題,所以今后的教育方針,應于最短的時間內,大量培養工農業人才,以應改進生產事業的急需?!盵14]后來,陳立夫把它濃縮為“發達經濟,增進武力”。[15]對各種技術人才大量而迫切的需求,促使職業教育發展傾向于技術生產,以滿足抗戰需要和民生生存。

抗日戰爭以后,為了盡快恢復國內經濟秩序,拯救受阻的實業發展,國民政府制定了戰后經濟恢復政策,鼓勵職業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中關于教育文化政策的專條制定了戰后教育的基本原則,“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盵16]為貫徹落實教育方針,教育部門結合戰后實況,一方面恢復職業教育發展,成立青年復學就業輔導委員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上海職業指導所等;另一方面改進和擴充職業教育。

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撞擊而引起的中國近代社會變遷,使中國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過渡為職業教育思想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具有技術的職業人才成為社會經濟變革的支柱。

(二)“三民主義”思想不斷深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為中國帶來了民主。政體的更新使教育思想也隨之改變。中華民國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執政方針,力求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最大限度的“民生”、“民權”、“民族”?!懊裆敝荚诮鉀Q人民的生存問題、生活問題,根本途徑是發展生計教育、職業教育;“民族”則是追求民族獨立,趕走外國資本家發展民族經濟;“民權”強調人人享有民主政治權利,包括受教育的權力。1911年孫中山在廣東女子師范第二校的演說中強調“凡為中華民國之人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權。今民國既已完成,國民希望之大,然最要者為人格。我國人民受專職者已數千年,近260余年,又受異族專制,喪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復其人格,第一件須從教育開始。中國人數四萬萬人,此四萬萬人皆自學成才受教育?!盵17]孫中山先生不僅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為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使之成為主導社會變遷的主流思潮,在教育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

民國初期軍閥混亂,為快速瓦解各地盤踞的軍閥統治,順利實現北伐戰爭,解救國內處于水深火熱的人民,國民政府大力支持發展職業教育、生計教育以解決“民生”問題。例如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后,1929年公布的教育宗旨即“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人民生計,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盵18]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國范圍內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使當時國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生存狀況得到好轉?,F代化工業生產逐步擴大,據統計“1920年現代工業生產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37%,1933年增長到10.33%,1936年為13.37%”[19]。這種良好的發展趨勢終止于日本的法西斯侵略,中日戰爭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最繁榮的華東地區淪陷。為了實現“民族”和“民權”,對抗日本的入侵,國家發展職業教育,培育職業人才,成為社會各界尤其是工商業界迫在眉睫的訴求。國民政府采取了知識分子“實業救國”的意見,鼓勵發展實業、工商業,為抗日戰爭提供戰時物資。民國后期的內戰拉鋸時期,國民政府試圖維護搖搖欲墜的政權,提倡發展職業教育,為政治穩定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推動職業教育的恢復與發展,教育部制定《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計劃》,“對戰后職業教育從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與要求,同時規定各職業學??梢虻刂埔俗们樵黾訉I和課程?!盵20]可見,國民政府始終將發展實業作為實現所謂“國富民強”的重要途徑,實則是為維護自己的政治統治地位,雖然聲稱“遵守三民主義教育”,但這并不是人類普世價值的教育方針政策和前衛的教育理念。

(三)中外文化互動:西方“實用主義”職業教育思想的中國化

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中國的傳統思想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思想的沖擊,使之處于內憂外患的艱難困境?!皫熞拈L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等思想在中國延伸,而發展最快的就是職業教育思想。洋務學堂即是實踐代表,當時的有識之士均支持興辦學堂,創辦實業。盛宣懷曾說過,“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盵21]他親身實踐,創辦南洋公學,發展實業教育,洋務學堂的開辦為洋務實業提供了專業技術人才。此外,隨著來華傳教士的增多,“西學”逐步被國人接受,蔡元培、陶行知、蔣夢麟、郭秉文和胡適等進步人士在庚子賠款獎學金的支持下出國學習西方教育思想,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后社會的巨大變化留學日本,學成之后,將國外學習經驗結合中國的實情投入實踐,不斷進行理論的探索。他們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教育更加注重生計,更加貼近生活,力求學校將知識與職業相結合,反對學非所用。黃炎培、晏陽初、陶行知等創辦的鄉村教育實驗都是對“實用主義”職業教育思想的實踐。為了更好地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職業教育思想,陶行知還邀請自己在哥倫比亞的老師杜威來華講學。杜威在中國的巡回演講,將職業教育思想傳播到不同省份,擴大了職業教育的影響力。此外,另一位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在中國進行教育交流與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對中國職業教育的學制改革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外國職業教育思想的傳入與中國本土職業教育思想的文化互動,即“實用主義”職業教育思想中國化的過程。

社會經濟變革是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發展的直接動因,民國政府政治環境為職業教育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外國職業教育思想的傳入與傳播為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三、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體系的評價和影響

思想是時代精神的結晶,教育思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政治經濟的反映。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不但是職業教育社會化的產物,同時也給當代職業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一)為我國職業教育的近代化與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重心從“道德教育”向“生計教育”轉型的重要標志,而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是“西學東漸”的結果,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實際就是西方教育思想對我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的過程,也是西方教育思想逐漸“中國化”的過程。

從民國初期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受西方工業文化的影響,知識分子異?;钴S,他們結合地方官紳形成民間教育團體,從不同視角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教育資源,成為推動職業教育思想發展的中堅力量,從而形成了近代職業教育思想的萌芽。黃炎培、蔡元培、胡適、蔣夢麟、陶行知等知識分子和教育家是民初職業教育思潮的主力,直接影響到1922年的學制改革,舒新城對此評價道:“中國近代各種教育思想在實際上之影響,無有出乎職業教育思想之者”。[22]抗日戰爭爆發后的國內形勢為職業教育思想從理念到政策提供了契機。在“攘外”與“安內”的雙重壓力下,國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令法規為戰時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保障。如頒布《各省市編制該年度教育行政計劃及教育文化概算原則》與《教育部協助職業學校生產資金暫行辦法》保障抗戰時期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修正獎勵職業學??平虇T進修暫時辦法》與《教育部津貼職業學校??平虇T及導工薪給暫行辦法》避免了戰時師資的流失,促成職業教育發展的第二次高潮。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致力于職業教育的恢復與擴充,成立青年復學就業輔導委員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上海職業指導所等,使職業教育思想完成了從理念到政策再到組織的滲透過程。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成熟的不同階段。整個民國時期是職業教育思想豐富發展的時期,開啟了職業教育的近代化。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是“中國現代資產階級教育,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民國時期,就教育思想理論而言,也是一個取得豐碩成果的時期。中國的教育整體上從簡單模仿進入自我創造、初步民族化的階段。教育理論的探索涉及教育的所有領域,為中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思想財富?!盵23]因此可以說,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為我國職業教育近代化以及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思想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確定了我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基本模式

20世紀初葉,由于職業教育脫離生產實際與現實生活而導致人才供求矛盾。陶行知、蔡元培等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主張職業教育要為生產與生活服務,提出“舍采用實用主義,尚有何通哉”,中華職教社的成立就是職業教育溝通生產生活實踐的重要標志。陶行知、黃炎培、晏陽初等在杜威的影響下提出職業教育平民化的思想,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人人可以將職業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產生實利,解決生計問題;同時,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家強調,課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不僅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如蔡元培提出學習歐洲中等農業實習學?!鞍肴章犝n,半日作工”的經驗,增加學生實習時間以增強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優勢。

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秉承了杜威的“實用主義”理念,推動了當時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我國當代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了道路,也為中國近代的實業教育向現代職業教育的轉型提供了支撐。

(三)為教育與社會經濟的互動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

我國傳統的教育都是以“四書五經”為內容的儒家傳統文化教育,這種教育內容通過科舉考試制度而不斷得到確認與強化,使教育成為政治的忠實“奴仆”。而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首次從理論上突破了“仕途教育”的傳統慣習,將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于“生計教育”,并將其作為“富國強民”、“民族復興”的重要途徑而得到重視,客觀上推動了教育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從而相互融合。

從歷時性上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思想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而得到豐富與發展。民國初期,面對西方列強的掠奪、國內軍閥的混戰、封建帝制的復辟以及民族經濟的凋敝,“改善民生”成為民國職業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在抗戰時期,“富國強兵”的“民族主義”思想成為當時職業教育思想的主流;抗戰勝利之后,很多教育家提出要將“生計教育”與“民族復興”結合起來,并強調職業教育應成為一項國民權利。從空間來看,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經歷了從城市到農村、從重視工商業到重視農業、從貴族教育到平民教育、從“學非所用”到“學有所用”的發展過程。顯然,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思想的發展總是與政治、經濟與文化保持緊密聯系。這也為我國當代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互動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

當然,由于民國時期戰亂不斷與西方文化的侵蝕,加上國民政府的腐敗,因此,民國的職業教育思想中還仍留下很多西方文化的印跡,并且有很多教育思想得不到落實,甚至在實施的過程中被政府所異化,我們應當從中取其精華而吸,去其糟粕而從。

參考文獻:

[1]宋恩榮.晏陽初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8.

[2][4][6][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教育(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465,459,351-354,531.

[3][8]蘭自珍,楊佩霞.民國時期職業教育體系的演變及特點[J].職業教育研究,2007(11):179,179-180.

[5]晏陽初.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工作大概[C]//夏金星,彭干梓.中國職業教育思想史·民國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72.

[9]夏金星,彭干梓.中國職業教育思想史·民國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42.

[10][1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7:482,32.

[12]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M].鄭州:鄭州大學出社,1957:55-56.

[13]姜慶湘.中國戰時經濟教程[M].北京:科學書店,1943:43.

[14][1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革命文獻·第58輯[M].臺北:黨史會出版社,1972:14,2.

[16][20]我國教育政策之歷史發展[J].近代中國,1984 (4):168,168.

[17]中國社科院近代史:孫中山全集·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82:2.

[18]張曉冬,吳文華.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19.

[19]朱漢國,龔書鐸.中國社會通史·民國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686.

[21]朱有獻.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490.

[22]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514-612.

[23]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80.

責任編輯宋慶梅

作者簡介:李峻(1976-)男,,湖南新寧人,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基本理論與政策;劉艷春(1992-),女,山東高密人,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與政策。

基金項目:2014年江蘇省青藍工程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計劃(編號:QL01714003),主持人:李峻;2014年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編號:RLD201406),主持人:李峻。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3-0092-05

猜你喜歡
發展過程經驗啟示民國時期
簡析越南高等教育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啟示
稅務代理制度的美日經驗
民國時期新蔡的圩寨
淺談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及對策
淺談現代包裝設計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民國兒童圖書館的發展及其當代啟示
蘭州市成功治理大氣污染經驗研究
淺談我國鍛造液壓機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
民國時期媒體問題應急管理的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