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特征與研究現狀

2016-02-17 17:49張偉波
中國醫藥導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家庭治療檢出率情緒

刻 洋  張偉波  蔡 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00030

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特征與研究現狀

刻洋張偉波蔡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200030

近年來,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問題愈加突出。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影響因素涉及家庭、社會以及個人各個方面,其中性別差異、家庭結構、父母文化水平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仍有爭議。目前,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與生活方式關系進行研究成為新趨勢。此外,針對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進行的心理干預技術,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國內外研究已經證明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以及人際關系心理治療等心理干預技術具有較好的效果。

青少年學生;焦慮情緒;抑郁情緒;研究現狀

[Abstract]Recent1y,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teenagers has become a more prominent prob1em.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fami1y,society and individua1 contributing to this situation,among which whether gender differences,fami1y structure and parents'educationa1 1eve1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s on this situation is sti11 controversia1. At present,re1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teenagers and 1ifesty1e has become a new study trend. Besides,psycho1ogica1 interventions aimed to this issue present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It has been proved in foreign studies that cognitive-behaviora1 therapy,fami1y therapy and interpersona1 psychotherapy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is issue.

[Key words]Teenagers;Anxiety;Depression;Research status

青少年是個體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心理發展過程中被稱作“心理斷乳期”,對這一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十分必要。近年來,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研究指出5.8%~30%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隨年齡增長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呈下降趨勢。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常會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主要表現為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影響了青少年的生理、社會交往以及學業成就等各個方面的健康發展。本文就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流行病學研究現狀、主要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以及心理干預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1 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流行病學研究現狀

1.1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檢出率

由于研究工具以及研究對象的不同,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檢出率存在不一致的現象,而且近幾年研究發現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檢出率有上升趨勢。陳翔春等[1]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The screen for chi1d anxiety re1ated emotiona1 disorders,SCARED)對上海市嘉定區初中生焦慮狀況進行調查,顯示初中生焦慮情緒檢出率為38.5%。金霞芳等[2]采用抑郁量表(CES-D)對上海市松江區初中生進行調查,顯示該地區初中生抑郁情緒檢出率為38.3%。

國外研究顯示,青少年焦慮情緒的發生率為10%~20%,抑郁情緒檢出率在20%左右,而且近年來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檢出率差異很大,為4%~30%。有研究使用貝克抑郁量表(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出青少年抑郁情緒檢出率為30%[3],而使用相同的工具其他研究結果為42.9%[4]。此外,Ferro等[3]采用青少年自評量表(youth se1f report,YSR)進行研究,顯示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檢出率分別為30.7% 和22%。

1.2性別特征

對于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性別差異,目前的研究結果仍有爭議。徐伏蓮等[4]研究發現,青少年女生的焦慮情緒評分要高于男性,同時女生焦慮情緒的檢出率要高于男生。這可能是女生生理基礎和社會角色等因素的原因,青春期的女性情感更敏感、細膩,容易被一些事情所困擾產生情緒問題。但來源等[5]研究發現,男生容易產生抑郁情緒,這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男生自我意識提高,但由于社會角色等原因不善表達、發泄情感,較女生而言得到的支持與關愛較少,容易產生情緒問題。而萬愛蘭等[6]卻指出男生、女生的焦慮情緒并沒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所用量表和地區差異造成的。

2 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因素研究現狀

2.1家庭因素

許多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關系與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均存在顯著相關。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父母的拒絕、懲罰粗暴的消極教養方式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Be1hadj等[7]通過薈萃分析發現,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是焦慮抑郁情緒的高危因素。此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與青少年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存在顯著相關,但仍有一些研究結果有爭議。張莉等[8]研究發現,父母文化程度高是中學生焦慮情緒的重要保護因素。但有研究發現,父母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學生中,其焦慮情緒檢出率較高[6]。目前,家庭結構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沒有統一的結論,有研究發現單親或者寄養家庭是抑郁情緒的危險因素之一[3],而Van Oort等[9]認為家庭結構與焦慮情緒無顯著相關。Pikó等[10]的研究表明,家庭經濟不好的青少年更加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此外,Dumont等[11]研究發現,父母與子女有良好的溝通、父母經常聽取子女意見能降低青少年焦慮情緒產生的風險。

2.2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以及支持的利用度。一般認為,社會支持對初中生的心理適應與行為適應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效果。張佳妮[12]研究發現,初中生社交焦慮和社會支持具有顯著負相關。此外,有研究進一步發現,社會支持對受欺負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具有顯著的同時性主效應與調節效應,其中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應主要針對受欺負男生這一群體[11]。國外學者Tanigawa等[13]研究發現,父母與好友的支持能夠緩解受欺負男生的抑郁情緒,而一項研究表明,父母支持的調節效應主要針對受欺負的初中女生群體。

2.3人格

國內外研究發現,焦慮和個體的人格呈顯著相關即性格愈穩定外向,其焦慮水平愈低。徐明津等[14]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宜人性高、謹慎性高、外傾性高是焦慮抑郁情緒的保護因子,而情緒不穩定的個體較為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狀態,這一發現與國內更早的一些相關研究報道比較一致。此外,曹佳等[15]研究結果表明,人格中的精神質與神經質兩大因子和焦慮情緒有顯著正相關。

2.4認知方面

研究表明,認知因素中的自我評價、自我意識以及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等都與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相關。李玉霞[16]的研究發現,認知情緒調節中的積極重評是預測焦慮情緒的重要因子之一,災難化則是預測抑郁情緒的重要因子,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類似[13]。國內學者李榮風[17]的一項研究發現,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抑郁情緒、特質焦慮呈顯著負相關。張佳妮[12]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慮的有效預測因子之一,二者之間呈負相關。此外,Ha11er等[18]的研究表明,高社交焦慮水平的青少年學生在解釋與歸因方式上存在認知偏差。

2.5生活方式

2.5.1飲食與睡眠 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可能是導致青少年抑郁、焦慮情緒產生的重要危險因素。Weng等[19]研究指出,零食型飲食模式和紅色肉類飲食模式是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產生的高危因素,而傳統型飲食模式則是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保護因素。此外,White等[20]研究發現,對于男生來說,家庭進餐頻率高、家庭進餐氛圍好、進餐時間合理、飲食結構高水平是抑郁情緒的保護因素,而且提高家庭進餐頻率、改善進餐氛圍能夠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預防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

睡眠質量、睡眠模式等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有較大的影響。Potvin等[21]研究表明,白天嗜睡、睡眠紊亂與焦慮情緒存在顯著相關。此外,Simor等[22]的研究發現,下午、夜晚工作而白天思睡的睡眠模式是預測個體產生高焦慮抑郁情緒的風險因子,此外,研究發現上床時間延遲會使中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變得更糟。

2.5.2參與活動與體育鍛煉多參加活動以及進行體育鍛煉可預防以及改善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國外研究發現,多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有利于降低抑郁情緒產生的風險,如縫紉、修補或修理東西、做飯、唱歌或演奏樂器、繪畫或者涂畫,該研究指出這可能是由于高頻率的參加創造性活動能夠激發青少年的積極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競爭意識、維持幸福感,而且可以緩解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23]。此外,一些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有較大影響,如Dziubek等[24]的研究發現,加強體育鍛煉有利于降低抑郁水平。

3 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干預研究現狀

對于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紤]到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很多研究者提倡以心理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目前根據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心理治療主要含有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以及人際關系心理治療等。

3.1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已被很多研究證實。如國內一項隨機對照實驗,使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技術有效地降低了青少年學生的焦慮癥狀[25]。此外,國外學者對患有抑郁情緒青少年進行的一項縱向隨機對照試驗表明,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基于正念療法的睡眠干預實驗組,治療結束后其抑郁水平顯著低于控制組[21]。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目前更多的研究使用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如Stasiak等[26]采用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認知行為治療技術,有效改善了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

3.2家庭治療

家庭人員之間的關系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治療的目的是改善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模式與行為互動模式,使家庭能夠解決問題,緩解個人癥狀,采用家庭治療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國內的一項隨機對照實驗,采用家庭治療技術有效治療了青少年的焦慮情緒,而且遠期效果較為明顯[5]。同時,Betancourt等[27]的研究表明,使用家庭治療技術,包括改善家庭關系、好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支持,能夠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此外,Shpige1等[28]指出,基于依戀理論的家庭治療是家庭治療的新趨勢,并且該技術治療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效果較好。

3.3人際關系心理治療

不良的人際關系會給青少年帶來焦慮抑郁情緒問題,尤其是來自家庭和朋友間不良的關系。目前呈現出基于網絡的人際關系心理治療趨勢,Donker等[29]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表明,基于網絡的人際關系心理治療可能是治療青少年抑郁情緒的首選治療方法。此外,O'Shea等[30]采用個體以及團體人際關系治療技術對患有抑郁情緒的青少年進行隨機對照試驗,顯示二者對青少年抑郁情緒的改善均有長期效果。Rahioui等[31]的臨床試驗表明,人際關系心理治療技術治療各種人群的重度抑郁癥是有效的。此外,研究表明音樂治療、基于校園的干預項目、藝術治療、森田治療、生活方式的干預項目(如加強體育鍛煉與改善睡眠質量)等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改善均有效。

4 總結與展望

縱觀國內外研究,青少年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問題現狀不容樂觀。但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調查工具有多種,且各研究同時使用,焦慮抑郁情緒評判標準不統一。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個人因素三大方面,包括父母教養方式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結構與家庭經濟狀況、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個體的人格、認知、生活方式等。其中,對于性別差異、家庭結構以及父母文化水平對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目前仍有爭議。此外,生活方式這一因素成為國外以及中國臺灣學者研究的熱點,而中國大陸學者對此進行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研究中涉及的因子以及綜合考慮生活方式外的其他因素較少。提示以后可以對其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為解決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問題提供更多豐富的依據。

對于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干預,國內外已證明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人際關系心理治療等心理干預技術的有效性。但這些干預研究的缺陷在于研究樣本量較少、進行療效長期追蹤的研究較少、國內采用的干預技術較為單一。

由此,我國青少年心理衛生研究可加強以下方面:統一標準研究工具、鼓勵大樣本與縱向研究、增加研究的相關因素、采用多種心理干預技術進行研究。此外,要大力宣傳青少年心理健康衛生知識,使家長、學校能夠早識別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最終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促進青少年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1]陳翔春,吳彥,班春霞,等.上海市嘉定區初中學生焦慮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4):442-445.

[2]金霞芳,常向東,馬丹英.初中生抑郁現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87-589.

[3]Ferro MA,Van Lieshout R,Scott JG,et a1.Condition-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ado1escents and young adu1ts with asthma and food a11ergy[J].J Asthma,2016,21:1-7.

[4]徐伏蓮,陳海泉,許律琴,等.江門市中學生抑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1):77-79,83.

[5]來源,張巧玲,劉曙光,等.北京農村地區2060例中學生焦慮、抑郁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204-1207.

[6]萬愛蘭,盧和麗,郭明,等.南昌市初中生焦慮情緒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3):415-417.

[7]Be1hadj Kouider E,Petermann F.Common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atics in chi1dhood and ado1escence: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transdiagnostic perspectives[J].Fortschr Neuro1 Psychiatr,2015,83(6):321-333.

[8]張莉,李飛,孟軟何,等.父母受教育程度對中學生焦慮情緒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8):1176-1178.

[9]Van Oort FV,Greaves-Lord K,Orme1 J,et a1.Risk indicators of anxiety throughout ado1escence:the TRAILS study[J].Depress Anxiety,2011,28(6):485-494.

[10]Pikó B,Luszczynska A.Socia1 inequa1ities in ado1escent depres-sion:socia1 support and optimism as mediators[J]. Psychiatr Hung,2010,25(3):233-242.

[11]Dumont IP,O1son AL.Primary care,depression,and anxiety:exp1oring somatic and emotiona1 predictors of menta1 hea1th status in ado1escents[J].J Am Board Fam Med,2012,25(3):291-299.

[12]張佳妮.初中生社交焦慮及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13]Tanigawa DA,Fur1ong MJ,Fe1ix ED,et a1.The protective ro1e of perceived socia1 support against the manifesta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peer victims[J].Journa1 of Schoo1 Vio1ence,2011,10(4):602-614.

[14]徐明津,馮志遠,黃霞妮,等.中學生人格、心理韌性與焦慮的關系研究[J].廣西教育,2015(27):104-105.

[15]曹佳,崔金玉,王憶軍,等.不同性別中學生焦慮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11):1315-1316.

[16]李玉霞.青少年抑郁、焦慮情緒與其相關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3):415-417.

[17]李榮風.自我概念、母親抑郁與青少年焦慮/抑郁之間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18]Ha11er SP,Raeder SM,Scerif G,et a1.Measuring on1ine interpretations and attributions of socia1 situations:Links with ado1escent socia1 anxiety[J].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2015,15(50):250-256.

[19]Weng TT,Hao JH,Qian QW,et a1.Is there any re1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nese ado1escents?[J].Pub1ic Hea1th Nutr,2012,15 (4):673-682.

[20]White HJ,Haycraft E,Meyer C.Fami1y mea1times and eating psychopatho1ogy:the ro1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ado1escent gir1s and boys[J].Appetite,2014,75(2):173-179.

[21]Potvin O,Lorrain D,Be11evi11e G,et a1.Subjective s1eep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o1der adu1ts:a popu1ation-based study[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4,29(12):1262-1270.

[22]Simor P,Zavecz Z,Pá1osi V,et a1.The inf1uence of s1eep comp1aint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otype and negative emotiona1ity in young adu1ts[J].Chronobio1 Int,2015,32(1):1-10.

[23]Parisi JM,Xia J,Spira AP,et a1.The association between 1ifesty1e activities and 1ate-1ife depressive symptoms[J]. Act Adapt Aging,2014,38(1):1-10.

[24]Dziubek W,Kowa1ska J,Kuszta1 M,et a1.The 1eve1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dia1ysis patients undertaking regu1ar physica1 exercise training-a pre1iminary study[J]. Kidney B1ood Press Res,2016,41(1):86-98.

[25]閆煜蕾,王珊珊,唐淼,等.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青少年焦慮癥狀的干預效果初探[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1):10-15.

[26]Stasiak K,F1eming T,Lucassen MF,et a1.Computerbased and on1in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1dren and ado1escents.[J].Sage Pub1ications,2015,11 (12):440.

[27]Betancourt TS,Ng LC,Kirk CM,et a1.Fami1y-based prevention of menta1 hea1th prob1ems in chi1dren affected by HIV and AIDS:an open tria1[J].AIDS,2014,28(3):359-368.

[28]Shpige1 MS,Diamond GM,Diamond GS.Changes in parentingbehaviors,attachment,depressivesymptoms,and suicida1 ideation in attachment-based fami1y therapy for depressive and suicida1 ado1escents[J].J Marita1 Fam Ther,2012,38(1):271-283.

[29]Donker T,Batterham PJ,Warmerdam L,et a1.Predictors and moderators of response to interne-de1ivered interpersona1 psycho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13,151(1):343-351.

[30]O'Shea G,Spence SH,Donovan CL.Group versus individua1 interpersona1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1escents[J].Behav Cogn Psychother,2015,43(1):1-19.

[31]Rahioui H,B1echa L,Bottai T,et a1.Interpersona1 psychotherapy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Encepha1e,2015,41(2):184-189.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eenag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LIU YangZHANG WeiboCAI Jun▲
Shanghai Menta1 Hea1th Center,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1 of Medicine,Shanghai200030,China

R749

A

1673-7210(2016)04(c)-0053-04

劉洋(1991-),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區精神衛生康復方面的研究。

2016-01-24本文編輯:程 銘)

猜你喜歡
家庭治療檢出率情緒
QCT與DXA對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檢出率的對比
安寧市老年人高血壓檢出率及其影響因素
長程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的檢出率分析
家庭治療對軀體化障礙臨床效果的干預研究
國內外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研究回顧與反思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家庭治療在社區戒毒中應用的理論探討
山東產品抽查:文胸嬰幼兒服裝不合格率居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