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銅溝銅(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探討

2016-02-22 12:34黃瑋仲佳鑫
科技視界 2016年4期

黃瑋 仲佳鑫

【摘 要】大銅溝金礦區劃屬北祁連成礦帶之寧夏香山—衛寧北山—固原銅、金、鐵、鉛鋅多金屬成礦帶,銅、金多金屬成礦作用顯著。研究認為:大銅溝(銅)金礦應屬于中低溫熱液—表生改造型金礦床,其形成受地層、巖性、構造控制,主要發生了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硅化,后期經歷了較強烈了的表生氧化林濾作用,對該礦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銅溝;銅鋅礦床;找礦條件

1 成礦地質背景

大銅溝銅(金)礦位于中衛市鎮羅鎮北27km的衛寧北山地區,距離照壁山鐵礦西約2km(圖1)。其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走廊弧后盆地東端的衛寧盆地的北側。東西向構造是區內的主體構造,控制了古生代地層及山體分布。在寧南弧形構造區處于牛首山—大羅山推覆體北西端。

2 礦區地質

2.1 礦區地層

區內僅出露古生界及新生界部分地層,其中古生界地層有,泥盆系上統老君山組,石炭系下統前黑山組,臭牛溝組和石炭系中統土坡組,新生界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

泥盆系上統老君山組:主要分布于礦區西段,呈東西向展布,位于單梁山復式背斜的北段—大銅溝傾伏背斜開闊部位的北翼。與上覆石炭系下統前黑山組下段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自下而上僅出露第三段—第六段四個巖性段:

(1)第三巖性段:位于礦區西南部,下石炭統前黑山組超覆其上,呈不整合接觸。該段巖性特征上主要由砂、粉砂—泥鈣質碎屑物組成。碎屑物分選性較好,砂粒磨圓度多為次圓狀,巖層構造局部見有波痕及沙紋,單向傾斜的交錯層理,顯示了湖泊三角洲相的沉積特征。

(2)第四巖性段:巖性主要為紫灰、暗紫紅色—中薄層鈣質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夾較多的灰白、灰黃色中層粗—細粒石英砂巖,及少量灰綠色薄層粉砂巖。與下伏第三段為連續沉積,與下石炭統前黑山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3)第五巖性段:巖性為紫灰色薄層鈣質粉砂巖與淺紫色、灰白色厚—中層粗—細粒石英砂巖夾紫紅色薄層粉砂巖及灰綠色厚—中層泥灰巖;底部為紫灰色厚層狀含礫粗粒石英砂巖。

(4)第六巖性段:巖性為淺紫灰色、淺紫紅色中—薄層狀泥質粉砂巖、細砂巖、粉砂巖夾灰、灰白色中薄層狀灰巖(或透鏡體),灰綠色厚—中層泥灰巖及粉砂質泥巖,與下伏第五段連續沉積。

石炭系:區內石炭系主要發育早石炭世前黑山組,臭牛溝組和晚石炭世土坡組第一段—第三段。

(1)下石炭統前黑山組:該組共分上、下兩段:第一段屬瀉湖相沉積,底部以碳酸鹽巖沉積為主,巖性為淺黃色角礫狀灰巖。淺棕灰、灰色厚—中層狀白云質灰巖、白云質粉晶灰巖;上部灰色、淺紫灰、淺黃色砂質灰巖、結晶灰巖、微晶灰巖夾淺紅色、褐灰色厚—中層狀鈣質泥巖、粉砂巖、細粒石英砂巖、砂礫巖、砂質灰巖透鏡體。與下伏老君山組第六段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第二段屬氧化條件下的潮坪沉積環境。下部巖性為淺棕、紫灰色厚—中薄層細粒石英砂巖,鈣質泥巖夾褐灰色石英砂巖;上部為灰色、淺紫紅、淺灰黃色頁巖、泥巖、泥質粉砂巖、鈣質粉砂巖,深灰色厚—中層狀粉晶灰巖、泥晶灰巖及砂質灰巖。與下伏第一段呈整合接觸。該段碎屑物主要為泥鈣質和粉砂組成,屬低能環境下的沉積物。

(2)下石炭統臭牛溝組:該組主要以泥質、粉砂質中細粒砂巖為主,從巖性及碎屑物特征看,繼承了前黑山組的沉積環境,屬潮坪沉積。

(3)上石炭統土坡組:該組在礦區僅出露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布于單梁山復式背斜北段—大銅溝傾伏背斜的南北兩翼及轉折端部位。含礦巖性主要為石英巖狀砂巖,泥質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該段巖層發育交錯層理,板狀和槽狀交錯層理,小型斜層理,依據化石,主要為植物及海生動物化石,屬淺?!0冻练e。經后期熱液作用,圍巖發生不同程度蝕變,按巖性組合及蝕變程度。

(4)第四系全新統:主要為雜色礫石,細砂等沖積物,位于礦區東北、東南,沿溝谷零星分布。

2.2 構造

大銅溝銅(金)礦區內構造簡單,主要由華力西早期的軸向近東西向的褶皺(單梁子復式背斜北段—大銅溝傾伏背斜)為骨架,并伴有NW-SE、NE-SW和近南北及東西向斷裂。

2.3 脈巖

礦區內巖漿活動微弱,僅見有石英閃長玢巖,脈巖呈東西向展布。其他與熱液有關的石英脈、方解石脈、菱鐵礦脈與成礦關系密切。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體規模、形態及產狀

大銅溝銅(金)礦分布于大銅溝傾伏背斜轉折端及南北兩翼(圖1),礦體主要以層狀、似層狀產出,受層間斷層破碎帶控制。礦體均賦存于中石炭統土坡組下段第一巖性層,含礦巖石主要為灰白色石英巖狀砂巖及灰綠、灰色粉砂質頁巖(或粉砂質泥巖,局部為粉砂質板巖)。共有Ⅰ、Ⅱ、Ⅲ3個礦體,Ⅲ號礦體分為2個塊段,即Ⅲ-1、Ⅲ-2塊段。

Ⅰ號銅(金)礦體:位于大銅溝傾伏背斜南翼,總體走向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呈似層狀產出。長320.00m,真厚度1.27m,產狀:傾向135°、傾角66°。西段隨地層倒轉而變化,礦體產狀變為350°∠65°,地表出露呈一狹長條帶狀沿山脊分布,傾斜延深40.00m,最低標高1348.00m,西高東低。

Ⅱ號銅(金)礦體:位于大銅溝傾伏背斜南翼轉折端,沿F3逆斷層呈NE-SW向展布,并受斷層破碎帶控制,礦體長80.00m,真厚度2.00,產狀:傾向300°-310°、傾角50°-70°。呈脈狀、透鏡狀產出,主要發育石英脈型銅礦(化),地表出露呈長條狀,傾斜延深40.00m,最低標高1335.00m。

圖1 大銅溝礦區地質簡圖(據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察院,2006年修改)

Ⅱ號銅(金)礦體:位于大銅溝傾伏背斜南翼轉折端,沿F3逆斷層呈NE—SW向展布,并受斷層破碎帶控制,礦體長80.00m,真厚度2.00,產狀:傾向300°-310°、傾角50°-70°。呈脈狀、透鏡狀產出,主要發育石英脈型銅礦(化),地表出露呈長條狀,傾斜延深40.00m,最低標高1335.00m。

Ⅲ號銅(金)礦體:位于大銅溝傾伏背斜北翼及轉折端,呈似層狀產出。長540m,真厚度3.13。在背斜轉折端,礦體平面形態呈一不規則“弧”型,轉折突起端向東向深部側伏,傾斜延深192.80M,傾向35°-80°、傾角45°-55°。南端受F3逆斷層控制,呈透鏡狀產出,傾斜延深43.00M,產狀:傾向130°、傾角73°。

3.2 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3.2.1 礦石類型

大銅溝銅(金)礦床,主要分布在氧化帶中。礦石類型為氧化礦石和石英脈型礦石兩種,礦石均不同程度孔雀石化。按照礦石的蝕變特征及礦化原巖類型,可將氧化礦石分為孔雀石化含銅(金)石英砂巖和孔雀石化含銅(金)粉砂質板巖兩種。

孔雀石化含銅(金)石英砂巖:是礦床中主要的銅(金)礦石類型,礦石呈灰白、灰綠、蘭灰色,一般具細脈狀、團塊狀、浸染狀、多孔狀構造,膠結、砂質、假象、放射狀及包含結構。礦石大多發生強烈的孔雀石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同時伴有硅化、褐鐵礦化。礦石礦物以孔雀石、藍銅礦、針鐵礦為主,偶見輝銅礦、黃銅礦、斑銅礦,總量<1%。

孔雀石化含銅(金)粉砂質板巖:是礦床中的常見類型,礦石呈灰白、灰綠、藍灰色,具團塊狀、多孔狀、蜂窩狀構造,膠結、填隙、變余砂質及假象結構。主要由石英、高嶺土及含量不等的褐鐵礦、方解石組成,礦石普遍硅化、孔雀石化及碳酸鹽化,局部褐鐵礦化和高嶺土化。

孔雀石化含銅(金)石英脈型礦石:這類礦石在Ⅱ號銅(金)礦體中比較常見,一般呈細脈、網脈-浸染狀、碎裂狀構造。礦石礦物以孔雀石和藍銅礦為主,其次有少量的黃銅礦、針鐵礦等。它們沿早期的石英脈裂隙呈星點狀分布。這類礦石在表生風化條件下,則氧化成含銅(金)石英脈型礦石。

3.2.2 礦石結構

膠結結構:碳酸鹽呈膠結物,常膠結褐鐵礦、赤鐵礦、水云母、金紅石等礦物。巖石中硅質膠結物完全重結晶,形成石英砂粒的再生邊,膠結物中的水云母結晶交代石英砂粒呈再生式膠結。

變余砂質結構:細粒石英砂巖、泥巖在區域變質作用下向變質巖過渡的產物。原巖中泥質組分已變成絹云母,石英部分重結晶,但基本保留砂質結構。

填隙結構:孔雀石和針鐵礦往往在一起充填于石英、方解石的裂隙中;絹云母呈鱗片狀集合體沿脈石英裂隙充填并交代脈石英(圖2)。

假象結構:砂、泥巖中的褐鐵礦、針鐵礦呈星點狀分布,但仍保留其原來黃鐵礦的假象。

放射狀結構:長柱狀孔雀石呈放射狀集合體分布。

3.2.3 礦石構造

團塊狀構造:針鐵礦、孔雀石、藍銅礦等呈幾厘米不等的團塊,這些團塊多呈蜂窩狀、粉末狀及鱗片狀。

多孔狀、蜂窩狀構造:礦石經風化淋濾后,硅質膠結物殘留下來,鈣質及金屬物質流失,形成多孔狀;有些則形成蜂窩狀團塊。

細脈狀—網脈狀構造:石英砂巖、泥巖(或板巖)發生碎裂,被后來的石英和碳酸鹽礦物充填??兹甘?、藍銅礦沿石英、方解石脈邊緣分布。

(a)孔雀石礦化沿層間裂隙分布

(b)孔雀石礦化沿石英、方解石脈邊緣分布

圖2 大銅溝孔雀石礦化宏觀地質特征

(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察院,2006年)

浸染狀構造:各種細小的針鐵礦、褐鐵礦、孔雀石、蘭銅礦等浸染于石英砂巖,泥巖(或板巖)層理及裂隙中。

3.3 礦石物質組成

3.3.1 礦石礦物組成

大銅溝銅(金)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有褐鐵礦、赤鐵礦、針鐵礦、藍銅礦、赤銅礦,其次為黃鐵礦、輝銅礦、黃銅礦、斑銅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白云母、水云母、高嶺石(玉髓)等。

3.3.2 礦石化學組成

礦石的金屬成份含量:Cu0.173-1.15%,Au0.06-0.11g/t,Ag2.15-2.96g/t,Pb6.49-10.80g/t,Zn10.85-16.26g/t。礦石的平均化學成份為:SiO250.95%、CaO1.17%、MgO1.76%、Fe2O37.56%、K2O3.70%、Na2O0.35%、S0.10%(表1)。

表1 礦石化學成分表

注:Au、Ag、Pb、Zn為×10-6,其余為×10-2數據來源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察院,2006年.

3.3.3 礦石品位:Ⅰ號礦體銅平均品位1.03%,Ⅱ號礦體銅平均品位2.56%。Ⅲ-1塊段銅平均品位2.93%。Ⅲ-2塊段銅平均品位3.59%。Ⅲ號礦體銅平均品位3.08%。

3.4 共生礦產組分

在該礦床中,僅有金(Au)在局部地段已達到邊界品位以上。單獨圈出金礦體2個,即ⅡAu、ⅣAu;圈出金礦化體2個,即ⅠAu、ⅢAu。其中ⅠAu、ⅡAu、ⅢAu號金礦(化)體出露地表,ⅣAu號為隱伏礦體。均呈透鏡狀賦存于中石炭統土坡組第一巖性層。

ⅠAu、ⅡAu號金礦體平均品位分別為2.86g/t、1.59g/t,ⅠAu號可達最低工業品位以上,但真厚度為0.66m,為礦化體;ⅡAu號達邊界品位以上,真厚度為0.98m,為礦體,礦體沿走向長度各為50.00m;ⅢAu號礦體平均品位1.44g/t,真厚度0.47m,為礦化體;ⅣAu號礦體平均品位1.20g/t,達邊界品位以上,真厚度1.33m,為隱伏礦體,沿走向推測長度50.00m。

3.5 圍巖蝕變

大銅溝(銅)金礦圍巖蝕變較普遍,含礦圍巖多具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局部伴有絹云母化??兹甘歪樿F礦往往在一起充填在砂粒間隙及石英脈的裂隙中,可能由斑銅礦或黃銅礦氧化而成,后期碳酸鹽化,絹云母化往往伴隨褐鐵礦化,孔雀石化及銅礦(化)。

3.5.1 硅化

廣泛分布于砂巖中,主要表現為巖石中穿插的石英脈及硅質膠結物重結晶,形成石英砂礫再生邊。硅化石英大多呈它形粒狀,多被方解石等交代。

3.5.2 碳酸鹽化

分布廣泛,主要見于砂巖、粉砂巖及泥巖中,蝕變礦物主要為方解石,呈細脈狀沿巖石節理裂隙充填,常交代絹云母,有時也沿石英脈裂隙充填或穿插石英脈。

3.5.3 褐鐵礦化

主要分布在層間構造破碎帶中,多呈蜂窩狀、膠狀及皮殼狀集合體,有的呈黃鐵礦假象。在硅化石英砂巖中,褐鐵礦呈微細浸染狀分布。

3.5.4 絹云母化

與碳酸鹽化、褐鐵礦化相伴生,一般呈細小鱗片狀或鱗片狀集合體,沿脈石英裂隙充填并交代脈石英。

3.5.5 孔雀石化

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主要分布在氧化帶內,孔雀石化越強,礦化越好??兹甘?、蘭銅礦多以薄膜狀,浸染狀沿層理及裂隙充填,局部呈斑點狀沿裂隙或砂粒間隙充填。

4 成礦階段及礦床成因探討

大銅溝銅(金)礦床,規模相對較小,礦化范圍局限,礦體均賦存于上石炭統土坡組下部層位,具有明顯的層間破碎帶控制特征。根據礦床巖石組合、礦石結構構造、礦物共生關系以及蝕變特征綜合分析,該礦床可能屬于中低溫熱液作用和表生氧化作用所成。但根據地質資料,目前尚未在礦區發現巖漿巖體,因此對成礦熱液和成礦熱動力來源還需進一步研究。

5 控礦條件及找礦標志

5.1 控礦條件

地層控礦:大銅溝銅(金)礦體均賦存于上石炭統土坡組下段第一巖性層,與下伏下石炭統臭牛溝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構造控礦:礦化體賦存于大銅溝傾伏背斜轉折端及南北兩翼,礦(化)體呈層狀,似層狀和脈狀產出,受層間斷層破碎帶控制。含礦(化)體沿同一層位呈帶狀分布,從區域分布看,自大銅溝向北西新照壁山、中和洛、西里洞子梁向西呈東西向延伸。

5.2 找礦標志

地層標志:大銅溝礦(金)礦均產出于上石炭統土坡組的灰白、灰綠色、藍灰色巖層中,屬于氧化-還原環境下的沉積,相同地層是區域上的找礦標志。

巖性標志:大銅溝銅(金)礦均賦存于上石炭統土坡組下段第一巖性層中,礦化層巖性為灰白色厚—中層石英巖狀砂巖,灰綠、灰褐色薄層狀中—薄層狀細粒石英砂巖(夾薄層粉砂巖),灰綠、灰色薄層狀泥質粉砂巖。

礦化標志:礦化層普遍見有不同程度的孔雀石化、硅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兹甘菂^域上的找礦標志。

構造標志:礦(化)體產出于大銅溝背斜南北兩翼及轉折端,礦化強弱與層間斷裂、節理及裂隙關系十分密切。內部構造越發育者,礦化越好??勺鳛檎业V的直接標志。

【參考文獻】

[1]李天斌.寧夏南部弧形推覆構造帶特征及演化[J].地質力學學報,1999:22-27.

[2]徐廣平,張曉東,艾寧,等.寧夏衛寧北山地區鐵礦區域成礦規律探討[J].西北地質,2011,44(1):39-47.

[3]鐘佳鑫,李歡,李鵬,閆延亭.寧夏衛寧北山金廠子金礦床地質特征與控礦因素分析[J].西北地質,45(3).

[責任編輯:王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