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數學本質
——讓數學走進生活

2016-03-01 23:44占朝興
新課程 2016年12期
關鍵詞:小杯小明長度

占朝興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中心小學)

追求數學本質
——讓數學走進生活

占朝興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為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并學會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問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現數學的價值。

小學數學;教學;興趣;樂趣;簡單化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數學教學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學內容應當是學生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的生活素材。作為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環境中發現數學,使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激發學生愛數學,這樣數學課堂才會充滿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追求數學本質,用生活探索數學,讓數學走進生活。

一、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感情,數學教育實踐表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數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數學巧妙、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欲望。

北師大版的教材中,大量的例題都是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生活中親身經歷的活動:分一分、比一比、分桃子、分香蕉、買礦泉水、借書、植樹、栽花、郊游、乘車、游樂場、購物、小小運動會、小明的一天、花邊有多長、誰輕誰重等,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有趣的生活場景。我們除了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還要收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編入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例如,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分不清“幾個和第幾個”,我先示范性地組織學生排隊,讓3個小朋友排隊,其他小朋友說說這一隊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從前面數小明排在第幾個?從后面數小明是第幾個?又來了1個小朋友,他站在小明的前面,這時小明是第幾個?位置變了嗎?又來了2個小朋友,他們站在小明的后面,這時小明是第幾個,位置變了嗎?小明的前面有幾個人?后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幾個人?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排隊游戲活動中掌握知識,明白“幾個”“第幾個”的意義。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在這種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二、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成功的樂趣

北師大版教材在編排上留給了學生較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和活動空間,讓他們在操作中思考,在動手中創新,在活動中體驗,從而了解獲取知識的方法。例如,認識厘米是小學階段學習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它的教育價值不只是讓學生對概念做形式化的表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空間觀念。而學生長度觀念的形成不能僅憑教師的講解,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想象、交流、體驗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長度,在教學時,讓學生猜一猜數學課本的長度,小手掌的寬度,筆盒的長度、寬度,再讓學生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度,量一量自己的小手掌的寬度,筆盒的長度、寬度,桌面的長度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自己對物體長度的計量單位“厘米”的探索,讓學生自己去學數學,并讓他們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學好數學,感受操作的樂趣,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快樂地學習數學。

三、用生活探索數學,讓數學簡單化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讓他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具體、形象的感知,學生才能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二年級有余數的除法中,我設計這樣一個實踐活動:我出示了11個小杯、1個小茶壺、1桶有色水(便于學生觀看)。我先讓學生猜一猜1壺水可以倒滿幾個小杯。學生興致勃勃地猜;然后我再演示:1個小茶壺的水可以倒滿3小杯;再讓學生算一算:11個小杯要幾壺水才能倒滿?有的學生說要3壺水,有的學生說要4壺水。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因為學生受前面所學知識的影響,11÷3=3(壺)……2(杯);我再請1名學生上臺演示:倒了3壺水后,問:“倒了幾壺水?”學生答:“3壺?!蔽矣謫枺骸靶”節M了嗎?”學生答:“沒有,還差2杯?!蔽矣謫枺骸斑@兩個杯子要倒嗎?”學生答:“要,還要拿1壺水來倒?!备形颍阂驗?壺水不夠,所以要4壺水。這樣通過活動、觀察與思考,直觀形象,學生就明白為什么3壺水不夠,要4壺水才能倒滿。這樣的教學設計,數學就變得簡單了,容易學了。

四、讓數學走進生活,感受數學的價值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讓他們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學習了“米、千米的認識”一課后,我就領學生到體育場的跑道上去走一走,體會10米,50米100米有多長,感受1000米有多長,大約要走幾分鐘;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布置學生和父母一起去購物;認識“時間”后,讓學生和他爸爸媽媽說一說,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學習了“米和厘米的認識”,讓學生回家測量生活用品的長度、高度……這樣,既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也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生活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依托,離開了生活,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少一份快樂,教學要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追求數學本質,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用好數學,使課堂教學充滿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高玲.淺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J].成功(教育),2013(10).

·編輯 李博寧

猜你喜歡
小杯小明長度
小明照相
繩子的長度怎么算
1米的長度
小明系列漫畫
——小明篇——請假
青瓷小杯
小明系列漫畫小明篇
愛的長度
怎樣比較簡單的長度
做不到
趣味小杯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