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竹蟶人工育苗技術研究

2016-03-01 16:47楊輝
河北漁業 2015年5期
關鍵詞:大竹苗種幼蟲

楊輝

大竹蟶(Solen grandis)隸屬于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竹蟶科、竹蟶屬,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沿海,棲息于潮間帶的中、下潮區和淺海的泥沙中,營潛居生活。大竹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曾經是丹東地區重要的經濟貝類之一,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等原因,該地區的大竹蟶資源已經枯竭,海區已經很難見到大竹蟶的蹤跡。因此,開展大竹蟶增養殖意義重大。

為探索大竹蟶人工育苗技術,解決大竹蟶人工增養殖苗種短缺問題,2013-2014年,我們在東港市新有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進行了大竹蟶人工育苗技術研究工作,經過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圓滿完成了項目預定的各項目標。2013年培育出平均殼長4.2 mm(其中最大殼長5.3 mm,最小殼長2.6 mm)稚貝1.12億,并利用其中的5 000萬粒進行池塘中間育成試驗,獲得殼長12 mm的苗種2 650萬粒;2014年,培育出平均殼長15 mm的苗種1.18億粒,現將研究情況介紹如下。

1 組建課題組,制定實施方案

課題立項后,在站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挑選具有多年從事海水貝類、魚、蝦類等的人工育苗及養殖的科研和生產技術人員組成課題組,課題組成員技術全面、實踐經驗豐富,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課題組成立后,依據大竹蟶的繁殖習性、生態習性、借鑒其它雙殼類的育苗方法,大家集思廣益,反復推敲,確定以大竹蟶親貝促熟、產卵方式和受精卵的采集、幼蟲培育、附著基選擇以及底棲稚貝培育、病敵害防治為主要研究方向,精心制定實施方案。

2 大竹蟶人工育苗

2.1 環境條件

東港市新有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育苗場有海水沉淀池2.67 hm2,池深2 m。砂濾池一座,每小時濾水量約20 m3。育苗池單池有效水體20 m3(91 m×2.0 m×1.1 m),底面積18.2 m2(9.1 m×2.0 m)。植物餌料培養池總水體120 m3。育苗期間水溫17~25 ℃、海水鹽度18‰~24‰、pH值8.0~8.3。

2.2 餌料培養

4月初從遼寧省海水研究院引進藻種,品種為叉鞭金藻20 000 mL、扁藻20 000 mL、角毛藻10 000 mL、小新月菱形藻20 000 mL。利用5 000 mL三角燒瓶80個進行一級培養,利用56 L白塑料桶56個進行二級培養,利用水泥池(共計120 m3)進行三級培養。

2.3 水質控制

采用沙濾水,減少細菌、有害微生物、有機碎屑的進入;浮游幼蟲培育期間適時加大換水網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提高換水質量,保持水質清新;每日投放青霉素0.5 mg/L,預防病害發生;浮游幼蟲培育期間投放EDTA 3~5 mg/L,以絡合重金屬,減輕重金屬離子對幼蟲的毒害。

2.4 人工育苗

2.4.1 親貝來源與培育 親貝采自渤海海區。大竹蟶在渤海海區的繁殖季節在5-6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在繁殖盛期開始的5月中旬前后采集親貝。親貝采用高壓水槍噴射法捕獲,選擇殼面完整無損傷、活力好,殼長9~12 cm的大竹蟶作為育苗用親貝。采集的親貝性腺飽滿,雌、雄性腺均呈土黃色,圍繞在內臟囊周圍,并延伸到足基部,雌、雄比約1∶1。運輸采用泡沫箱干法運輸,運輸成活率100%。

培育池底鋪細沙20 cm,進排水口各留出0.3 m2的空間,以便進排水和清理糞便等雜物。細沙經100 mg/L高錳酸鉀消毒并充分清洗后使用。

親貝培育水深80 cm,密度25~30只/m2。以小新月菱形藻、金藻、角毛藻、扁藻為餌料,每日投喂4次。每日全量換水2次,同時清除死亡的親貝、殘餌及糞便。

2.4.2 產卵與孵化 親貝經暫養促熟,性腺發育到產卵水平時,將親貝移入預先鋪有細沙的硬質塑料桶中,放入產卵池待產。

親貝產卵采取自然排放法。大竹蟶產卵一般在夜間進行,當產卵密度達到10~15個/mL時,及時將產卵桶移到下一個產卵池繼續產卵。受精卵原池孵化,孵化池投放青霉素0.5 mg/L、EDTA 5 mg/L,孵化過程中保持中等氣量充氣,每半小時攪動孵化池底一次,以避免受精卵沉積影響孵化率。大竹蟶的卵子分批成熟,多次產卵。在水溫18~20 ℃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28~37 h發育為D型幼蟲

2.4.3 幼蟲培育 受精卵全部發育成D型幼蟲后,用250目篩絹網收集,根據數量分池培育。D型幼蟲培育密度5~8個/mL。每日換水2次,每次50%,換水網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幼蟲前期投喂叉鞭金藻,中后期叉鞭金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每日投喂4次,投喂量5萬~15萬細胞/mL。培育期間EDTA維持 5 mg/L以絡合重金屬,每日投放青霉素0.5 mg/L預防疾病。在水溫18~25 ℃的條件下幼蟲經8~11 d培育,殼長190~200 μm時,幼蟲進入殼頂后期,足開始出現并匍匐爬行,此時開始倒池附著。

2.4.4 倒池附著 附著基采自當地海灘,為顆粒細小的粉沙狀海泥,海泥經暴曬干燥后備用。海泥在使用前用1 000 mg/L的次氯酸鈉浸泡消毒6~8 h,再用硫代硫酸鈉中和消除余氯,用120~150目篩絹網洗進附著池,首次干泥用量約200 g/m2。附著基投放后,沉淀3~4 h,排掉渾水,重新注入清水,然后將即將附著的殼頂后期幼蟲移入附著池,通過觀察浮游幼蟲的數量變動情況來判斷幼蟲附著情況,當附著量達到100萬/m2左右時,將仍在浮游的幼蟲收集出來,移入另外的池子繼續附著。

2.4.5 稚貝培育 剛附著的稚貝培育密度為100萬/m2,培育水深60 cm,每日換水一次,換水量70%,餌料為叉鞭金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扁藻,每日投喂4次,各種餌料混合投喂,投喂量為5萬~15萬細胞/mL。當稚貝殼長達到2~3 mm,人工培養的餌料不足時,利用養殖池塘中的天然餌料培育底棲稚貝,期間日換水2次,每次換水量80%。稚貝培育前期每3 d倒池一次,中后期5 d左右倒池一次。重新更換附著基,并根據稚貝大小適當增加海泥用量。倒池時用不同孔徑的篩網篩苗,清除水痘(玻璃海鞘)、管蟲等敵害生物,同時根據稚貝生長情況適時分池疏養。

在稚貝培育階段,我們在不同附著基的對比試驗中觀察發現,以海泥為附著基的稚貝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明顯高于用60目篩下的河沙為附著基的稚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①大竹蟶殼頂幼蟲變態為稚貝后,即開始營潛居生活,沙子雖然經過60目篩子篩過,但相對于稚貝而言顆粒還是太大,不利于稚貝下潛。②以河沙做附著基,在稚貝培育過程中無法倒池,時間一長,不但底質環境變差,而且敵害生物(水痘、管蟲)大量繁殖,嚴重影響稚貝的生長和成活。③以海泥為附著基,可以進行倒池操作,通過倒池重新更換附著基,保持底質清新,稚貝殼面清潔干凈,有利于稚貝生長和成活。④通過倒池篩苗、洗苗,可以絕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蟲等敵害生物,有效減輕敵害生物的威脅。

2.4.6 病害防治 大竹蟶人工育苗過程中病害防治采用以防為主的形式。由于育苗期間水溫較低,使得大竹蟶孵化及發育時間延長,故在受精卵孵化及浮游幼蟲培育階段投放青霉素及EDTA,對培育水體內細菌及水環境的穩定性進行預防性控制。試驗用水為沙濾水,但是由于濾水設備等條件限制,使得聚縮蟲、鐘形蟲、水豆、管蟲和橈足類等有害生物大量繁殖,給浮游幼蟲和稚貝培育造成一定影響。試驗中主要采用加大換水量、增加倒池次數及篩洗分離的方式,減輕敵害生物的影響。

2013、2014年育苗試驗情況見表1、表2。

3 大竹蟶稚貝池塘中間育成

3.1 池塘中間育成

2013年7月14日,大竹蟶稚貝人工育苗期結束,進入中間育成階段。以育苗場的海水沉淀池作為大竹蟶稚貝中間育成池,池塘面積2.67 hm2。苗種投放前,對池塘底質進行清理,清除敵害,修筑蟶田。蟶田有2條,寬3 m,長度分別為100 m和120 m,總面積約667 m2,蟶田邊緣設置40目圍網,防止野雜魚、蝦蟹等敵害生物進入暫養區。苗種投放時,將大竹蟶稚貝均勻投放到蟶田上,7月14日在面積為667 m2的蟶田上投放殼長4.2 mm的大竹蟶稚貝約5 000萬粒。日常管理過程中,經常檢查圍網破損情況及稚貝存活情況。稚貝經2個月的中間育成,到9月15日共獲得平均殼長12 mm(最大個體18.6 mm,最小個體9.8 mm)的蟶苗2 650萬粒,成活率53%,見表3。

3.2 室內中間育成

2014年7月6日,將殼長4~7 mm 的稚貝按10~11萬/m2的密度分池進行室內中間育成,育成池底鋪海泥 8~10 mm左右,以后根據生長情況適當補充附著基。育成期間水位100 cm,每日換水2次,每次80%~90%,餌料以池塘中的天然餌料為主,人工培養的單胞藻為輔,至9月14日中間育成結束,共獲得殼長15 mm苗種118億,成活率90%,見表3。

4 技術創新點

4.1 大竹蟶產卵孵化技術

在大竹蟶產卵期間,利用產卵桶產卵,產完卵后移出親貝,受精卵原池孵化,避免了受精卵收集過程中對卵的傷害,大幅度提高了受精卵的孵化率。

4.2 底棲稚貝培育技術

以海泥為附著基培育大竹蟶稚貝,通過倒池重新更換附著基,保持底質清新,稚貝殼面清潔干凈,有利于稚貝生長和成活。通過倒池篩苗、洗苗,可以絕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蟲等敵害生物,有效減輕敵害生物的威脅。

5 預期目標與完成情況

5.1 預期目標

育苗水體100 m3,大竹蟶產卵孵化1億粒。掌握大竹蟶的生態習性和一整套的苗種繁育技術。

5.2 完成情況

2013年浮游幼蟲培育水體80 m3,稚貝培育面積180 m2,培育出平均殼長4.2 mm的稚貝112億枚,平均出苗量62.69萬/m2。2014年利用總面積1 280 m2,培育出殼長6.9 mm大竹蟶苗種1.3億粒。平均附苗量10.2萬粒/m2。至9月 14 日中間育成結束,共獲得殼長 15 mm苗種1.18億,較為完整地掌握了大竹蟶生態習性及人工育苗技術,形成了一套操作簡便、實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較高的大竹蟶人工育苗技術。

6 國內外同類技術比較

在親貝產卵孵化方面,目前國內均采取在池底鋪沙暫養親貝,親貝在暫養池產卵,再將受精卵收集到孵化池孵化的方式。在受精卵收集過程中,由于受到沖擊、擠壓等,受精卵受損嚴重,孵化率低下,一般僅有40%~60%甚至更低,并且受精卵收集不完全,損耗嚴重。在本項目研究中,我們采用產卵桶產卵,產完卵后移種不移卵,受精卵原池孵化,對受精卵沒有任何傷害,受精卵利用率100%,孵化率可以達到85%以上。

在底棲稚貝培育方面,目前國內大竹蟶育苗試驗或生產基本以細沙為附著基,鋪設方法大體可以分為一次性鋪設和中間逐漸添加這兩種方式。大竹蟶殼頂幼蟲變態為稚貝后,即開始營潛居生活,沙子雖然經過60目篩子篩過,但相對于稚貝而言顆粒還是太大,不利于稚貝下潛。同時稚貝的貝殼非常薄而脆,以細沙為附著基時倒池會造成大量稚貝貝殼破損從而導致成活率下降。本試驗中采用粉沙狀海泥為附著基,不但有利于稚貝潛居,而且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倒池操作,通過倒池重新更換附著基,保持底質清新,稚貝殼面清潔干凈,稚貝生長速度和成活率明顯提高。

在敵害生物防治方面,大竹蟶稚貝培育期間,正是水痘(玻璃海鞘)、管蟲大量繁殖的季節,它們大量附著于池底,不但與稚貝爭奪棲息空間和餌料,而且分泌粘液粘附稚貝,影響稚貝的生長和成活。目前通過沉淀、沙濾等方法無法阻斷水痘、管蟲等受精卵和幼蟲的進入,同時他們很快在池內長大并開始繁殖,從而造成其爆發性生長。以海泥為附著基,通過適時倒池篩苗、可以絕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蟲等敵害生物,有效減輕敵害生物的威脅。

7 技術成熟度

在本項目中,我們在大竹蟶繁殖盛期采集性腺飽滿,個體健壯活力好、殼長9~12 cm左右的二齡蟶作為親貝,經暫養促熟,采取自然排放法,利用產卵桶進行產卵,移種不移卵,受精卵原池孵化,有效解決了受精卵收集過程中的損傷損耗問題,不但使受精卵得到了完全有效利用,而且受精卵孵化率大幅度提高。

在底棲稚貝培育過程中,我們以當地海灘上的粉沙狀海泥做為附著基,可以方便地進行倒池操作,通過倒池重新更換附著基,保持底質清新,稚貝殼面清潔干凈,有利于稚貝生長和成活。

大竹蟶稚貝培育期間,正是水痘(玻璃海鞘)、管蟲大量繁殖的季節,它們大量附著于池底,不但與稚貝爭奪棲息空間和餌料,而且分泌粘液粘附稚貝,影響稚貝的生長和成活。為了消除這些敵害生物的危害,我們一方面通過二次沙濾,減少其受精卵和浮游幼蟲進入培育池,另一方面,采用海泥作為附著基,通過及時倒池、篩苗洗苗等技術手段,清除水痘和管蟲,有效減輕了敵害生物的危害。

兩年來的試驗結果表明,運用本項目技術進行大竹蟶人工育苗,無論是受精卵孵化率、幼蟲和稚貝培育成活率、生長速度、還是單位水體出苗量,均達到生產性育苗的技術要求。

8 推廣應用的前景和條件

遼寧地處黃渤海,環境條件極適合大竹蟶的生長,是大竹蟶的重要產區。大竹蟶肉味鮮美,消費市場廣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資源的日益減少,大竹蟶的經濟價值不斷升高,養殖價值日益突出。我省海域遼闊,擁有豐富的池塘及淺海資源,為大竹蟶人工養殖和增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充足的苗種供應是大竹蟶人工增養殖的基礎。由于自然資源的日益減少,天然苗種的極度短缺,極大地制約了大竹蟶增養殖生產的發展,大竹蟶人工育苗是解決人工養殖和海區人工增殖苗種來源的重要手段,本項目的成功,為大竹蟶規?;绶N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項目所采用的各項技術不但適合本地區,對其它地區大竹蟶人工育苗生產也具有廣泛的借鑒和指導意義,技術推廣條件優越,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9 技術需要完善的地方

9.1 敵害的防治

在大竹蟶稚貝培育過程中,最主要的敵害是玻璃海鞘(水痘)。每年的夏季,玻璃海鞘大量繁殖,附著于稚貝培育池的池底和池壁,不但與稚貝爭奪生活空間,而且爭奪餌料,嚴重影響稚貝的生長和生存。采用倒池篩苗的方法雖然可以清除個體大的海鞘,但小的仍然和苗混雜在一起,很快又會長大,難以根除。并且大竹蟶稚貝殼很薄很脆,頻繁倒池篩苗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稚貝損傷,從而影響成活率。如何采用其他方法根除海鞘,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9.2 工作的細化和量化

由于受諸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工作還是粗線條的,例如在水質監測上,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測定;在幼蟲和稚貝餌料投喂方面還沒有做到嚴格的量化等,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10 總論

在項目協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圓滿完成了項目預定的各項目標,所采用的各項技術措施操作簡便,實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較高,極具應用推廣價值,為大竹蟶人工育苗從科研走向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竹蟶人工育苗技術研究項目雖然取得了成功,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任重而道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會更加努力,進一步充實和完善這一技術,為海水增、養殖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收稿日期:2015-02-27)

猜你喜歡
大竹苗種幼蟲
江蘇:全面推行水產苗種產地檢疫“電子出證”
簡析稻田養殖小龍蝦的苗種選購與放養技術
科普小問答:毛毛蟲如何變蝴蝶?
大竹農商行向貧困村捐贈圖書
不要輕易辜負曾真心對你的人
柿樹夏季咋防柿蒂蟲
大竹農商銀行掛牌開業
河北省農業廳督導檢查沿海三市水產苗種生產管理工作
寧夏銀川市成為西北最大水產苗種集散中心 等
生物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