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和對策*
——以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2016-03-03 16:00房小鈴李一玲鄭澤萍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微信

房小鈴 李一玲 鄭澤萍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白云 510000)

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和對策*
——以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房小鈴 李一玲 鄭澤萍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白云 510000)

當代意義上的“新媒體”包括微信、微博、BLOG等社交軟件,它是隨著新興科技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媒體形態,正不斷地改變人們的社交方式。近幾年,微信成為大學生獲取資訊、社會交往、學習娛樂的主要途徑,而如何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傳播高校校園文化,使其在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們需要研究的一項課題。

新媒體 高校校園 機遇與挑戰 新途徑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園文化的機遇與挑戰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在它身上既有國際的、前沿的、新穎的部分、又有消極的,腐朽的、低糜的信息。因此新媒體對于高校文化建設的影響,我們應該辯證的、一分為二的去看待,以從容的態度應對它帶給我們各方面的挑戰。

新媒體層出不窮,吸引著大眾特別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團體。從某個層面上說,它的出現迎合了當代中國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并在當今社會顯示出了極大的生命力。首先是資源的豐富性。當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在網絡上隨時可以查閱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如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信息應有盡有。其次是其方式的簡潔性。新媒體可以做到“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你只需要坐在宿舍,點擊鼠標,甚至只是滑動手指,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便會呈現在眼前。再次就是活動的主體性。用戶具有是否接受信息、傳播信息以及發布信息的權利、時間,同時,在互聯網上信息的交流多為匿名,這也就使得用戶的隱私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證。而后就是過程的互動性。新媒體的交流強調的是互通有無,一改往日的單項被動式,轉變為當前的多向互動式,使得大眾在你來我往中獲得知識、分享感受。最后是環境的開放性。新媒體被作為一個信息傳播平臺,營造了一個開放的交流環境,這開放的背后體現的是它的平等性。在虛擬空間中,大家摒棄了外在身份、地位,平等地參與到交流之中;同時,他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1]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新媒體的優勢引渡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并實現二者科學整合,使其在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乃至提高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等方面的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新媒體在當今社會尤其在高校中所表現出的種種弊病也恰恰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我們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更要遏制住其不良因素帶給學生們的不良影響,要采取有效措施,將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

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相結合,這使得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然而如何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利用新媒體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F我們圍繞這個課題開展“隨機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35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95%。

此次問卷調查年級分別是,大一的占比例是95%,大二的占3%,大三占2%,數據表明微信在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對于微信的用途分別是娛樂占56.86%,了解新聞占43.13%,學習知識占28.43%,學習新媒體運營占9.80%。這表明微信平臺并非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而是用于了解新聞信息和娛樂,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所以微信平臺是當下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最為便捷的途徑,是校園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

目前,在大學生群體中,關注微信公眾號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朋友圈推薦和其他社交網站宣傳。其中,朋友推薦占31.37%,其他社交網站宣傳占60.78%,官網推薦占16.67%,其他微信賬號鏈接占17.64%,二維碼占22.54%,自我掃描占19.6%。由此可看出微信平臺學生用戶獲取最佳就是途徑是通過信息推送和互推。這表明在社交網站宣傳中,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老師與社會中人,熟人與陌生人之間將形成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共享圈。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先入為主,認為官方微信平臺發布信息可能過于嚴肅,或與自身相關性不大,所以不會主動關注占7.84%,肯定不關注占4.90%,可能關注占65.68%,關注占22.54%,肯定關注占5.88%;而且從學生對校園微信公眾號平臺功能的興趣程度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同學們對于校園趣聞、校園相關查詢校園招聘、學習資源查找下載和笑話、娛樂信息關注度比較高。說明同學們希望微信公眾號可以添加一些新功能,以達到既可以傳播學校內容和娛樂查詢等功能的需求;而學生對于校園周邊環境,生活貼士方面的興趣程度比其他方面低一點。這表明大部分學生都會關注校園微信平臺,且他們最關注學校微信平臺發出的校園趣聞和資訊、招聘信息、社團查詢、考試成績以及與學習相關,這說明了學生對平臺的關注度與平臺發出的內容是否“有趣、有用、有參與感”成正比,而微信公眾號發出的內容質量比數量更重要。[2]

其中,通過調查同學對于微信信息發來時的處理方式,我們發現超過79%的同學選擇了定時點擊,而偶爾點擊或者積累到一定數量的才查看的選項占10%。這些數據從側面看出公眾微信號推送的內容對于學生的吸引能力不夠強,沒有引起大多數學生點擊查看的興趣,而是選擇 偶爾查看甚至積累到一定數量了才點擊進去查看推送的信息。對于發布內容的類型,超過46%和44.11%的同學選擇了文字圖片或者文字圖片加語音的類型,這說明學生喜歡圖文并茂及語音視頻類的微信推文,并對純文字和語音的推送不感興趣,所以我校官微要多推送圖文結合方面的文章,吸引同學們的興趣,增強推文的可讀性和有趣性。[3]

關于部分學生取消關注官微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對推文內容的不滿意,原因可能是排版問題,例如圖片和文字之間完全沒有空隙,閱讀不方便,進而導致了學生對推文內容不滿意。同時發布的內容過于頻繁或者經常不更新消息也占了較高的比例,這反映出我們要推送適當數量和高質量的文章。

二、新媒體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

1.強化校園文化載體擴展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傳統方式,即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理論學習。其中,文體活動的方式出現的最早的也是最為常見;但隨著社會進步與文化大發展,這種單一的方式已經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在面對新媒體下的新文化環境,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創新思路,積極運用大學生喜歡的方式方法來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的文化需求。

2.提升校園文化引導功能

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要著重加強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育。首先,擴展新媒體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進教材”、“進課堂”的基礎上“進媒體”。其次,運用新媒體營造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校園文化氛圍。再次,運用新媒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第四,提升師生媒介素養,打造復合型、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第五,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在新媒體環境下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形成健康的校園輿論氛圍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助推校園文化品牌建設

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應將學校的主打品牌(外語類、商務類、會計類等)與課程開設、師資配備等結合起來,將主旋律與多樣性結合起來,將廣泛性與先進性結合起來。只有突出特色校園文化,打造品牌校園文化,貼近學校的創辦背景、辦學傳統,才能在校園中對師生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

三、如何利用微信平臺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

我們的團隊在積極向其他高校學習的同時,也一直探索在實際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微信平臺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校園文化的凝聚力。

1.打造新媒體新平臺,拓寬校園文化新渠道

(1)找準定位,打造品牌欄目,要做到:

① 有立場、有擔當、有態度、有高度;

② 保持敏銳觸角,關注熱點、快速反應;

③ 成為校園意見領袖,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傳遞校園文化正能量。

(2)成立“學生新媒體中心”壯大宣傳隊伍,充分發揮學生組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2015年6月份,我校成立“學生新媒體中心”,主要職能是協助校宣傳部、團委圍繞學校中心工作開展新媒體宣傳,致力于校官方微信新媒體平臺建設。從微信內容采編、排版、發布,到后臺技術支持,再到線上線下活動的策劃都有專人負責,實行輪班制、責任制,確保了微信平臺內容及時發布。

(3)傳播涉外好聲音,傳遞校園正能量。

① 精心策劃、推送多個欄目、專題;

② 增強微信的可讀性、可看性和參與度,如潮人志、招生季、迎新季、社團風采、新聞動態等。

(4)讓每一個用戶感受到涉外學院的溫度,字里行間流淌的真情實感,引起學生的共鳴,積極推進品牌宣傳。

四、官方微信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對策略

通過以上調查以及活動的開展,我校新媒體在高校文化發展狀況中,對于官方微信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運行時出現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

第一:微信平臺中開發新的功能,增強學校公眾微信號的資源整合能力,為學校學生提供一些便利服務和一些生活貼士,例如介入學校教務系統,方便學生管理查詢自己的學習情況,同時也提供一些專業知識的資源方便學生下載,方便學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查詢到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二 : 在推文數量方面我們要做到適量推文,而推文內容方面我們要多圖文結合,讓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推出一些排版精致,內容有趣,增加學生的興趣,以及在往后推文內容實現多樣化。

第三:增加學校公眾微信號與讀者之間的交流,經常設計一些線上或者線下交流活動,以增強學校的凝聚力,也可以找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并在日后加以改正。

第四:增加學校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工作,讓學生可以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到學校的資訊,同時也讓微信公眾號可以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做好學校的宣傳教育工作;

第五:找準定位、重視內容、打造品牌;組建學生新媒體團隊,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平臺功能,服務不同需求的學生。

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對此,我們應全面認識到新媒體所帶來的新契機、新手段、新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運用它,進一步優化校園信息傳播格局全力打造校園特色文化、品牌文化,通過對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師生的凝聚力與使命感,不斷加強高校校園校園文化建設,進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1]鄭元景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107

[2]唐伽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23):105

[3]丁金諾 論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本文為院級課題《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校園文化——以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負責人:房小鈴,指導老師:李一玲、鄭澤萍。

猜你喜歡
校園文化校園微信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大學生黨支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微信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微信
校園文化建設的踐行者——淺析高校工會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
微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