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山東省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

2016-03-09 02:38周琳
企業文化·中旬刊 2015年12期
關鍵詞:內陸地區縣域經濟

周琳

摘 要:目前落后的內陸地區縣域經濟已經成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通過探討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以期為促進山東省內陸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內陸地區;綜合評價體系

近年來,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不均衡性,內陸地區整體較為落后,且縣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而,如何構建合理的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來準確評價縣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成為提高區域發展質量的關鍵。

一、縣域經濟綜合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

(一)國外相關指標體系簡析

1.“英格爾斯”現代化指標體系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教授英格爾斯提出現代化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以世界發展指標為基礎,以六個關于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比較研究為依據,以美國上世紀60年代發展水平為標準,提出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等11 項指標以及相應的標準來評價現代化進程。

該指標體系比較簡明,數據容易獲得,度量簡單,可操作性強,是現代化評價的經典方法。但該體系也有不足,比如把現代化的門檻定得較低,使發展中國家在快速發展階段容易被英格爾斯指標所誤導,或者容易從這個純粹的傳統工業化時代指標中得出非真實的結論(謝立中,2003)。

2.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于1996年創建、并進行了三次調整和修改。該指標體系從社會、環境、經濟、制度四個方面,分別按驅動力—狀態—響應概念設計模型。其中驅動力指標代表人類活動、過程和模式對可持續發展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即表明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狀態指標衡量由于人類行為而導致的環境質量或環境狀態的變化,即描述可持續發展的狀況;而響應指標是對可持續發展狀況變化所作的選擇和反應,即顯示社會及其制度機制為減輕諸如資源破壞等所作的努力。(逯元堂,2003)

該指標體系可操作強,用于可持續發展水平的監測并具有預警作用,清楚地反映了世界各國在社會、環境、經濟、制度等領域的發展問題。但該體系以國家為評價對象,對于指標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界定的不夠清晰。

3. 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

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IMD)于1989 年提出,由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和基礎設施等4 個一級指標、20 個二級指標、314 個三級指標構成。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通過外向經濟與內向經濟、引進吸收能力與輸出擴張能力、財富稟賦與有效運行過程的平衡、個體冒險創新與社會協調凝聚力四大平衡關系,著力評價國家整體現狀水平和發展的潛力,以此來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公平和自由的市場條件下,生產和銷售經受國內外市場檢驗的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4. 人類發展指數體系

人類發展指數(HDI)也叫人文發展指數,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提出。該指數通過衡量一個國家居民的預期壽命、教育和經濟水平三個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來反映不同國家在人類發展水平上的差異。

(二)國內相關指標體系簡析

1.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于2000 年提出,采用客觀數據與調查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利用選擇的縣域經濟數據對全國所有縣市進行分等級分類型評價。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采用具有綜合性的經濟總量指標,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可比性。但該體系僅限于經濟方面的評價,不能反映社會、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情況。

2.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指標發展指數測評指標體系

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指標發展指數測評指標體系又稱“百強縣”指標體系,是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各縣(市)統計部門上報的統計資料,按照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潛力等方面,共33 個指標,分別計算出發展水平指數、發展活力指數、發展潛力指數和綜合發展指數。

3.“現代化”指標體系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依據現代化的內涵和信息時代的特點,設計了由3 個“表征集合”、8 個“水平指數”和21 個“基層指標”構成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現代化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該體系具有原則正確、簡明可測、數據容易獲得、度量比較直接等優點。但該體系中定性指標占一定比例,從而主觀判斷對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產生一定影響。

4.“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999 年,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五大方面組成,分為總體層、系統層、狀態層、變量層和要素層5個等級,共219個指標。其中,總體層表達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能力,系統層由生產、發展、環境、社會、智力支持系統等五大系統組成,狀態層是在每一個系統內能夠代表系統行為的關系結構,變量層從本質上反映狀態的行為、變化等的原因和動力,要素層采用可測的指標及指標群,對變量層的數量等表現進行度量。

該指標體系簡單、易于獲取,同時層次分明,可以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時間和空間排序、權重分配及評分度量。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指標的選取受人為因素影響明顯、指標龐雜等缺點,使得不同區域難以用同一指標進行對比,使用的數據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到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二、山東省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山東省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根據《中國行政區劃簡冊(2014)》,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數為2853個,占國土面積的90%以上。截至2013年底,山東省行政區劃有個17個地級市,137個縣市區,其中市轄區48個,縣級市29個,縣60個。除了沿海的7個市外,內陸地區包括10個內陸市,即濟南、濟寧、棗莊、泰安、淄博、聊城、德州、臨沂、菏澤、萊蕪。鑒于當前我國縣域經濟大多指的是市轄區以外的縣級行政區劃內的區域經濟,本文的研究范圍只包括縣及縣級市,不包括市轄區。除市轄區外,內陸地區有56個縣市。

近年來,山東通過實施縣域科學發展整體提升戰略,縣域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縣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13年內陸地區56個縣市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6704.7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10.07億元,經濟總量穩步提高,但內陸地區56個縣市的整體水平不高,強縣數量較少。

全省縣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6.8%,內陸地區56個縣市平均為35.23%,略低于平均水平。全省縣域實現地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52億元,內陸地區56個縣市875.82億元,占34.32%,其中全省縣域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0億元的縣域單位有33個,內陸地區56個縣市只有6個。全省116個縣域單位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1萬元的有17個,內陸地區56個縣市中就有13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的有17個,內陸地區56個縣市中僅有2個??梢妰汝懙貐^縣域經濟整體較為落后

(二)綜合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意味著若干指標構成一個系統,其中每一個指標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的某一個層面,使評價體系呈現出結構層次性,反映每個層次的狀況。同時作為整體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又能得到總的評價結果,從而能夠客觀反映縣(市)經濟運行的特點。

2.可比性原則

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應盡量采用可比性較強的相對量指標和區間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標。同時,必須明確評價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的涵義、統計口徑和范圍,以確保時空上的可比性。

3.代表性原則

評價指標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每一類指標能夠較好代表縣域經濟發展的某一個層面,地區間指標值差異大小可以區分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4.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是指在選擇指標時還要從實際出發,盡可能選擇現行統計報表中可以取得資料的指標,保證指標所包括的內涵可以進行定量描述。否則指標過多、過細,會給資料的搜集、整理帶來很大困難。構建縣域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挑選一些已經建立了政府和部門常規統計制度、擁有比較健全統計資料、易于計算、容易取得的指標。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選取衡量山東省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情況的指標,以反映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該指標體系分為三大經濟發展要素、21項具體指標,見表1。

其中,經濟發展基本指標反映的是各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規模、水平、城鎮化建設及產業結構現狀。社會生活指標反映的是縣域地區人民收入和消費的情況,用消費、投資、醫療保障等因素描述人民的現實生活。發展潛力指標反映的是縣域經濟發展所具備的發展潛力,用資源建設、文化科技教育及金融財政支持等因素描述縣域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通過以上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科學、合理地評價山東省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的綜合發展狀況。

參考文獻:

[1]謝立中.關于所謂“英格爾斯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幾點討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3).

[2]逯元堂等.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在中國的研究與應用[J].自然生態保護,2003(11).

[3] 王志剛,馬中東主編.聊城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14-2015)[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內陸地區縣域經濟
內陸地區:創新鏈視角下的科技成果轉化
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
北方內陸地區城市人工水系規劃研究——以邢臺市新區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