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民族唱法發聲技能訓練的探討

2016-03-14 18:39金山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年1期
關鍵詞:民族唱法共鳴訓練

金山

摘 要 民族唱法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唱法,是在我國各個社會文化歷史發展時期中各地區、各民族間流傳著不同的歌唱藝術方法、歌唱藝術形式和流派唱法藝術體系的總和,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戲曲和說唱藝術。本文就民族唱法的發生技能訓練方法談了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 民族唱法 訓練 氣息 共鳴 聲帶技能

中圖分類號:J616. 2 文獻標識碼:A

1氣息運用訓練

(1)講究氣口。氣口是中國民族唱法中用來說明吸氣點和吸氣方式的術語。中國民族聲樂的曲調結構復雜,有時一字數音,一腔數板,必須在正常的氣口外,補充一些氣口。如有時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長音之后加進臨時氣口;或者為了渲染音樂氣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適當的地方加上臨時的感情氣口等等。使用氣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氣的方法外,還需采用偷氣(不讓人察覺的吸氣)、搶氣(在短時間內的急速吸氣)、快吸氣、慢吸氣、淺吸氣和深吸氣等。

(2)氣息的支持。中國民族唱法在聲帶使用上張力較強,共鳴比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為主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其呼吸對抗力量的集中點(支撐點)在臍上至腰間,這樣便于貯存氣息,控制呼氣,以靈活地支持發聲。

(3)氣息的控制。在呼氣發音時,氣流外圍的肌肉(吸氣肌肉群)始終做與氣流相反方向的下沉運動,以此形成與呼氣動作明顯對抗的力量,起到節制呼氣,保護聲帶,發揮充分共鳴和變化音色的作用。

(4)氣息的靈活運用。除經常使用的基本呼氣方法之外,還要做和靈活變化的呼氣訓練,以便在聲帶和共鳴的配合下,完成各種不同的潤腔發聲。如潤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較粗散的氣流,剎那間沖破聲門的阻力彈發出來;“頓音”是呼氣在支點處做半頓半連的彈性的對抗運動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顫音”、“沉音”等的呼氣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2共鳴腔訓練

(1)強調頭腔共鳴。它強調高位置,但聲音的焦點較小,集中明亮。民族民間唱法的頭聲應用比較靠前,接近西洋靠前學派,頭腔共鳴在聲音中所占比便相對少一些。這種方法是與民間唱法對吐字咬字的要求聯系在一起的?!澳X后音”指歌唱者發聲時在適當的氣息支持下,對整個聲區采取較高的聲音位置或聲音響點,強調頭腔共鳴作用(特別是在高聲區),從而減輕喉部不必要的緊張度,使聲音具有細致柔韌特點。腦后音的技術常用于戲曲和民歌中高音區的深唱,配之以丹田之氣,可獲得高亢明亮的歌唱效果,聲音集中,穿透力強,傳的遠。

(2)重視口腔共鳴。注意發揮口腔共鳴的聲音主渠道中的共鳴作用。民族民間唱法主要是憑借口腔共鳴應用技術進行歌唱??谇还缠Q在各部分共鳴應用中所占比例最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運腔技術。民族民間唱法對吐字咬字清晰度的極高要求,形成了特定的歌唱行腔技術。從理論上講,口腔共鳴的形成部位同時又是字音形成的部位。古人吟詩就是把字中的韻母拉長,再賦之以音韻、聲調的變化。吟詩的語言技巧講究的是口腔共鳴,不注重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相對而言,我國的傳統唱法在口腔共鳴的使用方式上,非常強調聲音的靠前,靠前則聲音明亮、清脆、婉轉、聲音隨字轉腔換調,百變不空??谇还缠Q的大量運用在真聲唱法中表現最為突出,無論是北方的脆亮,還是南方的酣美,都充分發揮了口腔共鳴的歌唱中的優勢,特別要把聲音送往聲母的成形部位一一嘴的前部,并強調吐字的噴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開,使唱腔親切、明亮,即提高了字音的分辨力,又突出了口腔共鳴,從而形成了很特色的歌唱共鳴技術。

(3)淡化胸腔共鳴。民族民間唱法中除少數情況外,對胸腔共鳴都不夠重視,但就總體而言,更為注重的還是口腔共鳴。只是為了大嗓門的歌唱共鳴效果,除去參入一定的胸腔共鳴外,相應增加了口、腔、喉腔的共鳴成分,使聲音寬廣、宏亮。

(4)重視局部共鳴。民族聲樂重視局部的引用技術,忽視整體混合共鳴,忽視各個局部共鳴間的整體配合。對民族聲樂中,對局部共鳴的強調,一方面表現在共鳴位置的定位交點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單純真聲和單純假聲唱法技術對單一共鳴的局部追求上。民族民間唱法的共鳴應用技術,還因受呼吸方法的影響,比如:提氣等,使聲音淺、薄、飄、輕。另外高喉器的發聲技術對共鳴的影響也很大,使聲帶的緊張力度相應增強,聲音偏于緊張、單薄等。

3聲帶技能的訓練

3.1聲帶的運用特點

中國民族唱法對聲帶的使用較重,要求聲帶的功能強,音質堅實、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詞。聲門積極靠攏閉合,主動向下擋氣,使呼出的氣流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聲波,使發音集中明亮。保持聲帶的彈性和運動中的平衡,以此來減輕聲帶的負擔與疲勞,獲得更多的諧音振動,以便與頭腔共鳴相策應,產生全面的廣泛的共鳴效果。聲帶振動的靈活多變,如聲帶可做不同張力、厚薄、長短、整體與邊緣等各種不同程度的振動,以及振動幅度的大小、聲門不同程度的閉合等,從而奠定發出各種不同聲音的物質基礎。

3.2聲帶技能訓練方法

訓練聲帶在發聲時的正常功能,實際是訓練聲帶的真假聲結合和聲區的轉換問題。從生理學、醫學、物理學、音響學中得知,聲帶在發不同音高時,作為振動體的聲帶來說,它是有變化的。它隨著音高低不同而變化;它決定了人聲存在著聲區問題。發低音時,振動體體積較大,聲帶長而且厚,作全振動,產生出結實濃厚的胸聲,即真聲。聲帶的肌能狀態被稱為“重肌能”狀態。發高音時,振動體積變小,聲帶拉緊,同時縮短變薄,作局部或邊緣振動。這時,聲帶的肌能狀態被稱為“輕肌能”狀態。聲帶這一肌能變化過程中,它的振動頻率由小變大,聲帶由“重肌能”狀態變為“輕肌能”狀態,就產生了聲區轉換。這一生理的變化操縱是很細微而復雜的。如果不訓練調整控制聲帶的這一功能性變化的能力,便解決不了換聲問題,高音必定唱不上去。訓練聲帶的真假結合,中聲區真聲就不可使用太多,以免聲音唱得太重。用軟起首的方法將起音安放在高的共鳴位置上,然后沿著音高的上升下降,適當調節真假聲的比例。原則上掌握住音越高假聲越多;音越低真聲越多,用“a、e、i、o、u”五個母音反復練習,便可逐步掌握聲帶的變化功能,從而獲得統一的音色,統一的聲區,音域也必將擴展。

猜你喜歡
民族唱法共鳴訓練
體驗與共鳴:大數據時代場景營銷模式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現形態美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思維的火花
日媒:日自衛隊將以“訓練”為名“出兵”南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