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定口頭傳統現狀及保護對策*

2016-03-16 07:42閆少婧逯若焰梁延青
河北傳媒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正定縣歌謠口頭

顏 菠 閆少婧 金 夢 逯若焰 梁延青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

正定口頭傳統現狀及保護對策*

顏 菠 閆少婧 金 夢 逯若焰 梁延青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極具文化價值的口頭傳統受到嚴重沖擊,亟須對其進行保護?;谶@種情況,課題小組以正定口頭傳統為例,對口頭傳統存在現狀進行調查,運用文獻搜集、問卷調查、數據統計等多種研究方法,發現正定口頭傳統在傳承和保護工作上存在文本資料少、政府宣傳不足、群眾了解程度低等問題,現狀不容樂觀。沒有與時俱進和缺乏傳承機制是其流失的主要原因。為適應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口頭傳統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應改進形式,創新內容。同時,政府也應擴大宣傳,加強保護措施,才有可能實現正定口頭傳統的傳承與發展。

正定口頭傳統;“非遺”;保護和傳承

口頭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史詩、歌謠、說唱文學、傳說等口頭文類以及與之相關的表達文化和口頭藝術,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的第一大類。正定古城作為燕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口頭文化傳統資源,比如民謠、傳說、說唱等。這些口頭傳統承載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民眾的社會生活和理想愿景,具有很高的民俗學、人類學、文學及歷史學價值,因此必須重視這些口頭傳統的傳承和保護。

然而,當前由于流行文化的沖擊和傳承人老齡化等原因,一部分正定口頭傳統正在流失和消亡。面對這種不容樂觀的傳承現狀,對正定口頭傳統進行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但關于正定口頭傳統的研究資料很少,所以有必要對其調查研究。為此,我們對正定口頭傳統做了大量調研,包括搜集資料、調查問卷、走訪文化中心等;通過對所得信息和數據的整理,較為全面地掌握了正定口頭傳統存在、保護與傳承現狀,分析了部分正定口頭傳統流失和消亡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議和措施,旨在對正定口頭傳統的保護與傳承有所裨益。

一、正定口頭傳統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了解目前正定口頭傳統的保護與傳承狀況,有利于更好地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和意見,是做好正定口頭傳統保護傳承的基礎性工作。根據對正定當地政府部門、群眾的調查走訪,可以發現當前正定口頭傳統保護工作有喜有憂。

從目前已經展開的工作來看,正定縣利用多種渠道宣傳非遺,例如石家莊電視臺“石話實說”節目演講正定隆興寺傳說,2016年6月常山墜子戲在石家莊展演,2016年6月11日正定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舉辦文化遺產日慶?;顒诱古菩麄骺陬^歌謠等,這些活動提高了正定口頭傳統的知名度。正定縣還積極組織正定口頭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活動,目前正定趙子龍傳說、元雜劇、正定歌謠、常山墜子戲等已經被列為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正定縣利用專項資金,進一步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如為傳承人發放補助經費,建造元雜劇博物館、趙子龍廣場、非遺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該縣還注意建立保護傳承機制,如2015年正定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確立和確定正定傳統拓片等6項、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秀峰等6名,并于2015年開設正定講堂,定期邀請各個文化領域的學者舉辦講座,從歷史、民俗、戲曲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宣講正定的傳統文化,由此推出了正定獨特的地域文化品牌?!罢ㄖv堂”已成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2015年4月4日,搜集整理正定民間歌謠的尋歌人——宋榮琴受邀到正定講堂舉辦了一次主題為 “話說正定歌謠”的講座,分別從口頭文學的表現形式、口頭文學的歷史印記及口頭文學挖掘和傳承三個方面進行講解,并提出將正定縣打造為歌謠之鄉的設想。正定縣文聯副主席劉進忠也舉辦過 《正定古城墻的興衰》等講座。這些措施使得非遺的宣傳和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

口頭傳統作為一種民間的口頭藝術,口承性是其重要特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其文本形式的資料留存極少,導致了許多資源的流失。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僅有少數現當代學者或當地人收集整理資料,例如蘇平修與王景瑞編著《正定縣歌謠諺語類》一書,共收錄了正定的202首歌謠和1400多條諺語,并且對歌謠進行了分類,如勞動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可稱為民間文化的集成之作,對口頭傳統的保護有重要價值;宋榮琴對正定歌謠做了系統整理,歷時11年搜集了1000多首正定民謠,每一首都加了歌名,便于記憶,減少了部分口頭傳統的流失;曹錫鑑的《真定府古城拾遺》,用書法的形式記錄了正定的歷史名人、民間傳說等古城文化,形式新穎,可讀性很強,但較少涉及正定民謠。以上搜集整理工作有利于傳承正定口頭傳統,但畢竟都是紙質形式,而且資料較少,而民謠等口頭傳統必須有相配的方言才能體現它的原生態,所以研究方言中流動的口頭傳統十分必要。

然而,文本資料的整理保存畢竟是少數,政府層面的宣傳相對其他文化宣傳也是少之又少,大眾對口頭傳統的了解程度較低。據本課題調查問卷發現,有高達33%人的表示完全不知道口頭傳統,僅有11%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如此少的人數比重說明正定口頭傳統的保護與傳承現狀非常嚴峻,值得高度重視。此外,有56%的人對口頭傳統有一定了解,但大多數中青年人也無法提供具體的口頭傳統例子,他們對當地的一些史詩傳說、歌謠、繞口令等口頭文學作品也同樣知之甚少??紤]到口頭傳統的流傳范圍主要為老年人,故本次調查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其次是31~50歲的中年人和19~30歲的青年,18歲以下人群最少。30歲以上人群非常了解口頭傳統的占到65%,表明中老年人群是宣傳口頭傳統的主力。 30歲以下人群非常了解口頭傳統的只有35%,表明青壯年人群對口頭傳統了解程度低。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沒有保護的必要、無所謂,保護與否和自身沒有什么關系,并且關于當前的保護傳承工作,只有24%的人參與或注意,69%的人只是偶爾或很少觀察到相關工作的開展。

正定是一座文化古城,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項目,如正定古城、常山戰鼓、高蹺等,得到社會多方關注,但是口頭歌謠、神話傳說、說唱文學等口頭傳統文化項目的文化影響力較低。通過走訪調查,課題組發現當地對口頭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播媒介中只有少量的宣傳信息,許多村鎮甚至連一條宣傳口頭歌謠或歷史傳說的條幅都沒有。

二、正定口頭傳統流失的原因

隨著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而口頭傳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護與研究價值,而現實是這些寶貴的東西在日漸流失,其流失原因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口頭傳統沒有與時俱進?,F代社會有很多流行元素,一些舊有的東西加入流行元素之后就很容易廣泛流傳。正定口頭傳統有很多方言腔調,而普通話的推廣使得會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人們不常聽到,也就陌生起來。正因為它是舊的東西,也沒有人把它與時代信息融合進行創新,使之與時俱進,所以人們對它的了解越來越少,不僅外面的人知之甚少,而且就連正定本地人都很少有人了解了,口頭傳統自身的原因是其逐漸流失的根本原因。

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傳承保護機制,口頭傳統后繼乏人[1]。非遺的傳承工作是系統的,正定縣通過建立縣、鄉、村、個人四級非遺傳承人檔案,對傳承人實行動態管理。但由于口頭交流傳承有很大的不穩定性,文本資料匱乏,使得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難度較大。隨著社會的發展,熟知正定口頭傳統的那一代人逐漸老齡化,人們沒有意識到口頭傳統的流失,政府也沒有及時組建培訓班培養專業人員進行傳承與保護,使得口頭傳統后繼無人,處于困境之中。這是口頭傳統流失的一大主要原因。

調研中發現,當地政府雖然采取一系列措施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但對于正定口頭傳統的保護和發展這一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只有宋榮琴女士等少數民間愛好者對正定口頭傳統做了詳細搜集和整理,后續沒有能夠進行系統學習和調查研究的傳承人,導致口頭傳統文化流失嚴重?,F在尚沒有民間組織或學校對口頭傳統文化開展有針對性的傳承保護工作。除此之外,政府方面給予的關注很少,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詳細資料,導致很多民眾只知道一點甚至完全不了解口頭傳統[2]。

群眾了解渠道少。隨著廣播與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廣泛使用,農村生活的現代化,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生活單一,生活變得豐富多樣,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現代媒體傳播的內容。然而,廣播與電視等媒體以現代生活為主要傳播內容,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很少,更別說像正定口頭傳統這種地域性極強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傳播渠道不暢,也導致正定口頭傳統逐漸流失。

群眾保護意識不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人們外出交流的增多,視野不斷開闊,并開始用新的思維方式去認識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從農村不斷涌入城市,體會現代城市生活帶來的生活便利,正定縣也不例外。在這種影響下,人們開始覺得有些口頭傳統是過時的,跟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關系,于是不僅不再傳承口頭傳統,而且覺得它沒有保護的必要。民眾缺乏自覺的保護意識,是口頭傳統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正定口頭傳統的傳承與保護對策

口頭傳統的內容保護關鍵取決于能否對內容進行去粗取精的整理。直接影響它的傳承性強弱,調查發現,知道口頭傳統的人少之又少,年輕一代中的許多人甚至從未聽說過。為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將重點放在如何實現將帶有地方方言特色的傳統與現代文娛價值理念相結合,與時俱進。因此,必須在傳承過程中對原口頭傳統做最大化的保護,將其內部結構優化,不一味迎合,如將趙子龍傳收集之后作進一步的梳理,使散亂的故事主題突出、人物個性鮮明、情節清晰,增強其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相信必將開拓一片嶄新的領域。

除了在內容上不斷注入新活力外,在形式上也應不斷改進,使傳統融入現代。調查中可以發現,更多的人對于舞臺表演和多媒體,如廣播、電視、網絡等形式感興趣,所以用現代的藝術手段將口頭傳統加以包裝,在保護中不斷開發,改變單一的口口相傳方式,將使其有更多的渠道延伸傳承。。

口頭傳統的保護與傳承能否順利,關鍵還在于廣大群眾。走訪調查發現,人們對于口頭傳統知之甚少,更不用說自覺傳承了。如何在現有體制下最大限度地使大眾培養走上日?;缆?、避免斷層現象的出現,是“非遺”保護與傳承之路上的重要課題[3]。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因此,應對青少年這一群體,制定長期計劃,將正定口頭傳統保護傳承工作納入日常教學和學生活動中,為正定口頭傳統保護傳承培養新的時代力量。例如,除在課程中加強口頭傳統常識宣傳外,小學初中還應該定期組織學生觀看舞臺表演、參加文化展覽、了解更多的口頭傳統知識,使之成為青少年文化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強化政府保護措施。關于正定口頭傳統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視。政府須訂立專門的保護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并組織專門人員對口頭傳統進行保護和整理。最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表層上,要正視口頭傳統保護與傳承工作存在的問題,結合傳統文化自身的文化特征進行保護與傳承,不應以宣傳與發展經濟作為目的,而不愿意投資項目的管理與保護[4]。為此,地方文化部門的管理者,首先須不斷學習和積累口頭傳統保護與傳承的相關專業知識,努力提升項目的管理水平;其次,要以開放與包容的胸懷接受各界提出的問題與建議。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有益于正定口頭傳統的保護與傳承。

口頭傳統是正定古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正定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對口頭傳統的開發與保護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有利于文化傳承,減少流失。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口頭傳統作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占有特殊地位。致力于口頭傳統的傳承和保護,是在為中國民族偉大振興和中國夢的實現做貢獻。此外,口頭傳統作為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日益成為彰顯民族特色的閃光點以及國家獨特文化參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閃光點,保護傳承口頭傳統有利于提升國家形象和國家軟實力。而正定口頭傳統無疑也具有這兩方面的價值,因此應該積極地挖掘它、保護它、傳承它,將其發揚光大,彰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5]。正定口頭傳統的傳承和保護經過多方面的、長期的共同努力,其內在魅力也會不斷地顯現出來。

[1]馬向陽.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現狀、困境及對策研究——以隴南西和春官為例 [J].雞西大學學報,2014(10):151-152.

[2]李玲染.關于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J].青春歲月,2013(21):403.

[3]周凱,田瑞敏.從“昆曲傳承計劃”看“非遺”戲曲的保護與傳承[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8):25-26.

[4]趙書峰.增強保護觀念敢于面對問題——以我國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為例[J].人民音樂,2013(6):57-58.

[5]馬改茹.小議口頭文學傳承的現代意義[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1):122.

(責任編輯:邢香菊)

2016-11-12

本文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正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調查——以口頭傳統為例”(項目編號:201611832016)研究成果。

顏菠,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1班本科生;閆少婧,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漢語言文學1班本科生;金夢,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漢語言文學1班本科生;逯若焰,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1班本科生;梁延青,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1班本科生。

猜你喜歡
正定縣歌謠口頭
石家莊市正定縣總工會以“零工驛站”竭誠服務勞動者
正定縣正定鎮太平莊村 夯實黨建工作 扎實推進鄉村治理
幸福歌謠
春天的歌謠
正定縣古建筑保護意義及相關措施
如何寫口頭通知
正定縣人大常委會 “網上代表之家”增強監督實效
《春天的歌謠》
口頭傳統所敘述的土爾扈特遷徙史
口頭傳統新傳承人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
——新一代江格爾奇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