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助力當前高校教學模式變革

2016-03-17 18:09谷摧摧李曉波
改革與開放 2016年23期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教學模式

谷摧摧 李曉波

“互聯網+”助力當前高校教學模式變革

谷摧摧 李曉波

“互聯網+”行動的興起,不僅為社會經濟產業轉型帶來契機,也讓高等院校處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時代風口”?!盎ヂ摼W+教育”為高校的課程、學習、教學添加了新的營養劑,不僅是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質量的重要途徑,也使高等教育終身化成為可能;同時,打破了傳統師生關系,師生互為“同學”,以至于引發高校教學模式不斷革新。在此背景下,高校的發展必須要變革教學模式,其策略包括: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培養互聯網思維;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課程平臺;創新教學方法,創建互聯網教學平臺;創新激勵機制,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互聯網+;高等教育;教學模式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反復提到“互聯網+”,隨即互聯網以橫掃千軍之勢席卷經濟社會的大街小巷。[1]加之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互聯網+”引入到中國各行業改革發展中,互聯網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社會生活狀態,各行各業都在借助互聯網的羽翼乘風而上?;ヂ摼W就像哈里·波特的魔法棒,無論“+”什么都會發生神奇的反應:“+”交通出現了滴滴打車、快滴打車,“+”金融出現了支付寶、借貸寶、余額寶,“+”商品出現了天貓、淘寶,“+”旅游出現了途牛旅游……互聯網如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機,掀起了當今社會新一輪工業革命。毫無疑問,在“互聯網+”的浪潮下,高校教學模式必將發生順應信息時代的變革。本文在闡述“互聯網+教育”的內涵基礎上,分析“互聯網+”對高校教育的影響,為當前高校教學模式變革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一、“互聯網+教育”可以“+”什么

“互聯網+”作為新生代的產物,“+”的自然是傳統行業,即將互聯網作為生產交易工具深度融入到傳統行業的各個領域,從底層重構或改造傳統行業,為傳統行業注入持久的生命力。[2]緊跟世界發展進程的教育自然不會避開“互聯網+”帶來的雨露,“互聯網+教育”是在把握教育本質的基礎上,將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與傳統教育相融合,重塑教學模式、教育內容、教學工具和方法的過程。[2]本質層面上是對傳統教育的底層重構,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一種新形態,為教育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提供了最佳契合點。

那么“互聯網+教育”為教育“+”了什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互聯網+課程。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個黑板、三尺講臺的課堂講授形式已被微課堂、翻轉課堂、慕課等視頻課堂所替代。課堂的組織形式打破了一個老師一節課的死板模式,可以由多個老師在視頻中講授不同的知識點;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海量的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帶入課堂,使得課堂的內容得到全面的拓展和更新,在這樣的互聯網+課堂上學生能夠及時接觸到最前沿的學習信息?;ヂ摼W+課程也是對傳統課堂死板抽象教學的顛覆,通過互聯網技術課堂教學變得形象、直觀、靈活逼真、可進可退、可整體、可部分、可再現,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同時,選修課的內容和形式也不再受學校師資的限制,學生可從互聯網提供的上百種特色課程中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使學生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互聯網+教學?;ヂ摼W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使得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出現了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諸多創新型線上教學形式。[3]這種以互聯網為教學手段的教學方式表面上是對教師功能和身份的顛覆,實質上提升了教師的價值。一方面,互聯網+教學提升教師與時俱進的科學素養,有利于教師在接觸新事物的同時反思傳統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觀念;另一方面,教師身份的多重性更加顯著,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多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興趣的激發者?;ヂ摼W+教學打破了時間、空間、身份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學到自己想要的知識,由此豐富了教師課堂教學手段,拓寬了知識的范圍。

互聯網+學習?;ヂ摼W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觀念,以及知識的獲取渠道,使“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真正成為現實。于學生而言,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書本和教師的傳授,能夠在互聯網上獲取海量資源并向國內外名師進行視頻學習、交流;同時,互聯網+學習使得學生學習的時間也不再僅僅同步于學校課堂,學生可以根據接受知識的程度或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范圍進行選擇性學習,學習時間的彈性化讓學生寓學于樂。于教師而言,互聯網時代下知識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使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擁有者,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觀念,一生為師,終生學習。

二、“互聯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1.“互聯網+”是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質量的重要途徑

1962年馬丁·特羅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觀念,他認為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于15%屬于精英教育階段,15%~50%之間屬于大眾化教育階段,大于50%屬于普及化階段。[4]同時他認為,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轉變,不能只是數量的提高,還需要高校變革教育觀念、把握教育功能、拓展學校類型與規模、提高教育質量標準、規定入學與選拔方式、變革教育內容和教學管理方式、發展學科專業等。[5]我國高校自1999年擴招到目前為止,就其數量而言,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在質量上還沒有達到國際化的標準?;ヂ摼W的出現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質量提供了新的機遇:一方面,互聯網的開放性、資源共享性為欠發達地區高校提供了高質量低成本的教育資源,高校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世界名師大家交流對話,不再受地域、設備、師資力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互聯網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互聯網的人性化特征能夠滿足不同階層、不同水平的求知者對知識的需求,求知者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對學生而言,“互聯網+”教育遠比傳統教育模式更接近“因材施教”。

2.“互聯網+”使高等教育終身化成為可能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首次提出終身學習理念,隨之該理念受到各國各教育階層的關注。美國教育家伯特·哈欽斯在《學習型社會》一書中強調活到老學到老是終身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持續不斷地學習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6]縱觀人的一生可將終身學習劃分為三個階段:0~7歲為家庭學習階段,父母幫助獲取基本的禮儀知識;8~22歲為學校學習階段,大多由學校教職人員傳授知識;22歲以后為社會學習階段,主要是自我主動獲取知識??梢娊K身學習大多指的是走出校園后的學習?!盎ヂ摼W+教育”的出現解決了人們走出學校后學習資源短缺的難題,同時互聯網的交互性、即時性的特點化解了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工作之余可自主學習;另外,當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為終身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時間?!盎ヂ摼W+教育”呈現資源的多樣化、知識的多元化、以學習者自身需求為切入點等特征,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3.“互聯網+”打破傳統師生關系,師生互為“同學”

“互聯網+”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ヂ摼W的開放型和交互性使知識的流通速度像時事新聞一樣及時準確,這個特性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過去學生的知識必須來源于教師,但在當今“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多元,即使沒有教師,也可以在互聯網線上平臺隨時獲取古今中外的知識。而且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之快,使得教師和學生獲取知識的質量和數量是平等的,真的對應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再加上學生接觸新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在互聯網的助攻下,更加方便快捷,接受信息的效率更高效,使得他們對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由被動接受變為批判接受。同時,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有時遠遠超過老師,在這個意義上,學生在教師面前不只是學生,可能是教師的“老師”。[7]

4.“互聯網+”引發高校教學模式不斷創新

隨著互聯網在教育中的廣泛運用,拓寬了知識的廣度、深度,加速了知識傳播的速度,這必將引起教育內部要素之間的結構變革?;ヂ摼W的開放性打破了學校圍墻的限制,有利于終身教育的發展;互聯網的廣域性拓寬了知識的傳播范圍,為知識貧瘠之處帶來久旱的雨露;互聯網的交互性使學習更加自主,學生可根據自己學習特點自行安排網絡課程,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形成?!盎ヂ摼W+教育”發生的化學反應必然為教育帶來新的營養成分,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傳統特性必然會發生結構性的量變,進而引發教育模式發生質變。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變革策略

“互聯網+教育”是信息技術應用于傳統行業對教育帶來的新發展態勢,如何在新的狀態下不失時機地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是高校各個階層應當思考的問題。高校應從教學模式的創新入手進行系統規劃,探索“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的發展路徑。

1.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加強培養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手段,不能只注重教育而忽視互聯網思維,不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用互聯網而用互聯網,科學的互聯網理念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利器。高校應將先進科學技術與正確的科學理念相結合才能服務于教育,促進人才發展。培養學生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教育的關鍵。一方面,在浩如煙海的互聯網知識的海洋中,教師應該教授學生如何辨別有用信息以及如何獲取適合當下有效學習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繽紛復雜的互聯網世界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的責任意識以及法律意識,要對自己對社會負責,不可過分依賴互聯網,不可做違法亂紀之事。

2.完善課程模式,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課程平臺

學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學生學習知識的效果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的影響?;ヂ摼W課堂知識的廣闊性、開放性、交互性有利于學生的智力因素發展,而傳統課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其彼此的言行舉止、德行品質的展現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因此,高校應該秉承互聯網與傳統教育協同育人的理念,完善課程模式,使互聯網課程與傳統課程交互融合,將線下實體課堂、講座與線上網絡課堂相結合。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課程平臺,使將線上網絡課堂成為現下傳統課堂的重要補充。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無論是在互聯網課堂還是傳統課堂,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可忽視。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為課堂教學增加知識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線下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做到線上視頻教學線下積極鞏固與實踐。同時,建立校內互聯網教學評價平臺,適當增加實踐環節所修學分的比重,引入激勵機制,獎勵在實踐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并將優秀實踐學生的視頻上傳到公共教學評價平臺,供同學相互學習和借鑒。[8]

3.創新教學方法,搭建網絡教學平臺

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互聯網下的教育新模式,高校要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探索更有利于教師教學、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的分析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有利根據,教師可通過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進行全面分析,以便指導學生科學使用互聯網學習,做到因材施教。

校園網絡建設是學校辦學條件、發展快慢的重要衡量標準,是高校在互聯網時代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教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網絡教學平臺必不可少。學生可在高校建立的網絡教學平臺提交課后作業、進行教學評價或者針對課題開展科研討論,學生也可以上傳學習視頻并與校內外各路精英進行交流學習。

4.創新激勵機制,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辦學水平離不開強大的教師隊伍,而教師隊伍的發展重在質量的提高?!盎ヂ摼W+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學與課程的設置不是授課教師的獨角戲,需要全方位技術人才、精英教授與教務管理人才的多重合作,是專業化教學團隊合作的結果。因此,高校要想在互聯網時代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必須建設能夠應用互聯網技術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一方面,在網上聘請長江學者作為學校教學或課程首席設計者和研究者;以優厚待遇招攬有為的青年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知識的傳授者和發現者;也要聘用互聯網技術人才作為教育教學平臺的后臺運營者。另一方面,轉變傳統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建立新的教育資源觀、人才培養觀?;ヂ摼W時代的教師要具有全球化意識、知識無界化意識。最后,建立相關獎勵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定期參加互聯網教學技術培訓課程,創新課程教學新模式。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科背景知識以及互聯網應用技能,具有能通過線上線下自由傳授學生知識的專業技能。

5.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互聯網+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它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學生學習的行為方式和內容不再受傳統課堂、書本以及教師知識面的限制?!盎ヂ摼W+教育”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因此高校要構建學生積極參與的環境,搭建教師與學生網絡互動平臺,建立校內視頻聊天室、開發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互聯網平臺等,以此提高學生參與程度。教師要定期測試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針對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借助互聯網技術、智能終端設備以及教育云平臺的支持,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

[1]季志.“互聯網+”行動開始[J].卓越理財,2015 (4):11-11.

[2]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96-98.

[3]韋民偉.基于語義Web的網絡教學平臺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4]齊文華.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必然趨勢[J].理論與現代化,2001(5):51-53.

[5]紀寶成.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做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針[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 (2):134-142.

[6]吳遵民,謝海燕.當代終身學習概念的本質特征及其理論發展的國際動向[J].繼續教育研究,2004(03):31-36.

[7]朱靜江.“互聯網+”時代下,師生互為“同學”[J].輔導員,2015(10):12-13.

[8]劉慧.“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亞太教育,2015(27).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17

猜你喜歡
互聯網+傳統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