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康復對嬰幼兒精神發育遲緩的療效及父母情緒的影響

2016-03-24 23:42陸碧蕾趙學軍
上海醫藥 2016年4期
關鍵詞:綜合治療

陸碧蕾+趙學軍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康復對嬰幼兒精神發育遲緩的療效及對家長情緒的影響。方法:對2013年1月—2014年6月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治療的48例精神發育遲緩患兒采用康復訓練、理療、結合頭針推拿治療。并同時采用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PDMS-2)對治療前后的療效進行比較,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觀察患兒家長的情緒變化。結果:經6個月綜合康復治療后,患兒的智力、運動功能均有明顯改善。PDMS-2測試分值也見顯著提高(P<0.05);家長情緒發生改觀,HAD分值下降(P<0.05);滿意度上升。結論:康復訓練對嬰幼兒精神發育遲緩確有明顯效果。

關鍵詞 精神發育遲緩 社區康復訓練 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04-0060-03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on the infant mental retardation and the emotion of their parents

LU Bilei, ZHAO Xuejun

(Fangs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on the infant mental retardation and the emotion of their parents. Methods: From Jan. 2013 to June 2014, 48 cases of the infant mental retardation were treated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hysiotherapy, scalp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The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PDMS-2)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hospital anxiety depression scale (HAD) to observe the emotional changes in their parents. Results: The intelligence and motor function of the infa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6 months. PDMS-2 test scor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 The emotion of their parents was better while HAD scores decreased (P<0.05). Meanwhile, the satisfaction was increased. Conclusion: There is an obvious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infant mental retardation.

KEY WORDS mental retardation;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精神發育遲緩[1]是指小兒生長期內智能和運動發育明顯落后于同年齡平均水平,智力發育始終不能成熟,因此在生活、學習、行為等方面難以適應客觀環境的要求,治療較為棘手,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極重的負擔。嬰兒期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后,故常不易被發現而錯過關鍵治療時間,而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對此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用現代康復和傳統康復技術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對48例嬰幼兒精神發育遲緩進行的綜合治療,并對其父母的心理因素進行干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組收治的對象為2013年1月—2014年6月來我們社區康復治療的48例精神發育遲緩患兒。診斷標準均符合1989年中華神經精神科學會制訂的精神發育遲滯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1歲26例,>1歲22例。

本組中12例患兒有高危因素:其中伴有早產4例;新生兒黃疸6例;新生兒窒息2例;宮內缺氧1例;羊水偏多1例;新生兒感染1例;其他感染1例。48例患兒頭顱磁共振成像檢查中22例有異常改變。

1.2 治療方法

1.2.1 運動療法

對存在運動發育落后、肌張力、反射及姿勢異?;純翰捎眠\動療法(包括PT、OT、ST、感統訓練等)治療。原則:根據嬰幼兒運動發育順序為主線促進正常姿勢和運動的產生,調整肌張力,抑制異常反射模式和運動。加強主動翻身、主動爬行、主動抓握、站立等訓練;對運動能力較好,但認知、平衡功能減弱的患兒采用感覺統合訓練,在簡易的滑梯、滑板、吊纜、平衡板等輔助設施條件下對患兒提供感覺刺激信息,提高其調節和整合感覺信息能力,做出感覺接收調節、感覺辨別等適應性反應。提高平衡功能和運動穩定性、行為組織能力等。同時加強患兒抓握及視覺-運動整合訓練。每周3~5次,每次60~80 min,治療6個月。同時指導家長每天進行家庭康復訓練。

1.2.2 理療

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理療項目:腦循環治療儀,每次20 min,輸出頻率198 Hz;導平治療儀,每次20 min,輸出頻率2.5 Hz;藥膜治療每次15 min;激光治療每次6 min,輸出功率40 mW,通過光導纖維直接點在穴位上進行照射治療,均每周3~5次。

1.2.3 傳統療法

頭針療法:頭針具有醒腦開竅、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可以使患兒肢體肌力和關節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復[2]。采用靳三針療法:穴位取四神針、智三針、腦三針、顳三針。用華佗牌規格0.4×40 mm針灸針,針刺后與SMS-03型微電流中頻短波治療儀相接通電,輸出頻率250 Hz,輸出電壓200 mV±100 mv,留針30 min。每周2~3次,治療6個月。

推拿療法:推拿按摩可以調整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通過經常刺激某些穴位,可以改善局部神經營養,促進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的恢復,改善肌肉的營養代謝,增強肌肉的張力、彈力、活力和耐力,解除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矯正畸形[3]。手法以中醫傳統點、按、揉、滾法;步驟:以十二經絡循行為基礎,手之三陰三陽至足之三陰三陽至頭面,最后膀胱經捏脊的順序;每天或者隔天1次,時間20 min。注意力度適中,點穴位的點按要輕柔,以免大力造成皮下出血。

1.3 評估方法

1.3.1 PDMS-2量表[4]

粗大運動評估量表包括151項,分別測試反射、平衡、獲得與釋放、固定和移動等5個技能區的能力;精細運動評估量表包括98個測試項目,分別測試抓握、手的使用、手眼協調和操作的靈巧性等4個技能區的能力。每個項目都采用3級評分,即0、1、2分,經綜合計算得出最可靠的發育商;即粗大運動商(GMQ)、精細運動商(FMQ)、總運動商(TMQ)。

評估由指定治療師進行,環境安靜、獨立、采光通風好;室溫控制在24~28 ℃,每次評估安排同一地點,鼓勵患兒發揮其最大的運動水平,每次均在治療前評估一次,治療后再復評一次,時間3~6個月。

1.3.2 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

對患兒父母在孩子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進行評估。HAD包含14個條目,其中7個條目評定抑郁,7個條目評定焦慮。共有6個反向提問條目,5個在抑郁分量表,1個在焦慮分量表。該量表每一條目分0、1、2、3,4個等級分值,患兒的父母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根據自己近半年的內心的真實感受進行填寫。醫生根據評分結果分別計算焦慮(A分值)、抑郁(D分值)得分和總分(T分值)。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經過6個月康復治療后,大部分嬰幼兒運動功能均有明顯提高,對外界反應靈活,智力也在逐漸恢復中,效果明顯。PDMS-2量表測試顯示大部分患兒GMQ、FMQ、TMQ分值比治療前均有提高,以移動、非移動、抓握、視覺-運動整合較明顯(P<0.05,表1)。

HAD量表顯示,48例患兒父母治療后的情緒有明顯改善,焦慮(A分值)和抑郁(D分值)得分和總分(T分值)均低于治療后(P<0.05,表2)。

滿意度調查顯示,患兒家長隨著孩子進步,認識提高,6個月隨訪時的滿意度顯著升高(表3)。提示我們在今后的治療中與家屬的交流、溝通非常重要。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康復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尤其是家長的參與。

3 討論

精神發育遲滯是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一類疾病,占我國0~14歲兒童的1%。目前對此病的治療仍缺乏一種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精神發育遲緩屬于“五遲”“五軟”范疇,認為是由于腦髓不足或失養所致,腦是精髓匯聚之處,元神所居之府,“頭者,精明之府”,腦為“元神之府”,其病位在腦,在中醫理論屬心神病變,治宜醒腦開竅、健腦益智、疏通經絡。為此,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靠醫院-社區-家庭的優勢對48例嬰幼兒精神發育遲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康復治療技術對其進行了早期干預,經6個月治療后患兒的智力提高,運動功能改善。經PDMS-2評估,大部分患兒分值上升(P<0.05)。少數患兒治療后下降或者變化不明顯,可能是由于患兒患病治療時間短等有關,尚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有研究認為[5],0~2歲是大腦發育最迅速和代謝能力最強時期。通過抑制異常的姿勢反射,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誘發主動運動。其康復治療的理論基礎是腦的可塑性可以再構成,即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可通過軸突和樹突建立新的聯絡,恢復興奮傳遞,發揮代償作用,實現功能重建。尤其是頭針治療,頭部是經絡的中樞,頭為諸陽之會,通過針灸刺激了頭部經絡,激發大腦皮層的功能。通過抑制神經細胞的凋亡,激活神經細胞的增殖,刺激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增多等眾多機制改善精神發育遲緩患兒大腦的實質及功能狀態,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在嬰幼兒領域,研究發現發育中的腦更具代償能力,后天的環境對腦發育具有“塑造”或“修剪”的作用,所以及時早期干預和早期治療是保證患兒潛在能力最大程度發揮的唯一途經[6]。

精神發育遲緩治療前兒童家長的心理負擔極其嚴重,這些家庭中的父母除考慮日常生活外,還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如經??紤]孩子的健康問題、醫院的檢查、治療和照顧,以及由此造成的對自己職業、夫妻關系、社會交往、經濟負擔等的影響。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癥狀,不配合治療,經過干預,隨著孩子逐漸進步,家長對本病的了解,家長的情緒漸漸處于穩定狀態,能積極配合醫生開展家庭康復,HAD測試分值下降,家長的滿意度也明顯提高,使康復效果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 李雪榮. 現代兒童精神醫學[M]. 湖南: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120-125.

[2] 顧秀玲, 嚴宏菲, 周紅贏. 小兒腦癱的綜合治療及早期診斷的研究[J]. 河北醫藥, 2012, 34(7): 1085-1086.

[3] 李曉捷. 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397-399.

[4] 王素娟, 李惠, 楊紅, 等. 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6, 12(2): 181-182.

[5] 黃真, 蘇偉, 席宇誠, 等. 高危新生兒的早期干預及腦性癱瘓的早期治療[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2, 17(2): 97-99.

[6] 黃秀容, 袁青, 羅秋燕, 等. 靳三針頭穴留針綜合認知知覺障礙訓練治療 小兒精神發育遲緩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針灸, 2015, 35(7): 651-656.

猜你喜歡
綜合治療
帶狀皰疹后遺痛23例臨床分析
帶狀皰疹后遺痛23例臨床分析
綜合療法治療井下煤礦工人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臨床觀察
65顆牙隱裂的臨床療效分析
呼出氣一氧化氮測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綜合治療的128例效果觀察
急性重癥哮喘呼吸內科規范治療護理探討
急性重癥哮喘呼吸內科規范治療護理探討
急性肌肉拉傷的中后期綜合治療的療效觀察
40例結核性腦膜炎臨床治療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