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視加強青少年禮儀文化教育

2016-03-30 22:15于亞美
科技視界 2016年1期
關鍵詞:青少年教育

于亞美

【摘 要】禮儀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素質和能力,青少年時期是禮儀文化學習的基礎階段。重視青少年的禮儀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禮儀素質,也是提高國家文明素質、建設良好社會風尚所必需。加強禮儀文化建設,社會各方力量要通力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

【關鍵詞】禮儀文化;青少年;教育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即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從學禮儀開始。禮儀對人的一生十分重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然而,在當今的教育中,禮儀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進展緩慢。青少年時期正是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黃金時期,對塑造其人生意義非凡,因此,必須提到一定高度來認識。

1 當前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適合青少年特點的禮儀文化體系

目前,禮儀方面最為豐富的是各種院校的專業課程,以商務禮儀為主、專業性強,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書籍資料卻少之又少,并且思想教育多,實踐技能訓練少。其實,禮儀不能等同于德育,它是應用性很強的普適性學科,其內涵十分豐富,不僅是道德層面的教育,更是貼近生活、操作性很強的實踐課程,從穿著服飾到言談舉止,從個體的行為到社會群體的規范等等,包羅萬象,包括了思想意識、道德規范、民風民俗等眾多范疇,但是目前我們的禮儀教育體系并不完善,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適合青少年發展的科學文化系統,從幼兒到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連續性、科學性的完整體系,便于有效地進行養成性教育。

1.2 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禮儀教育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投入不足、落實不到位,教育流于形式的現象比較嚴重,很多地方用突擊式、口號式應對考察或作為工作業績,敷衍的現象并不鮮見。尤其在中學階段許多學校禮儀教育形同虛設,學校、老師、家長的關注點放在了成績上,似乎成績代表了一切,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習的壓力,導致師生把學習作為壓倒性的任務,禮儀修養、人格品性的培養被漠視化、邊緣化。而美國的評價體系卻十分看重人品、人性的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幫助敬老院老人、參加慈善募捐等實踐活動在申請高校時是十分重要的加分項,禮儀修養、個人品性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這些很值得我們反思。實際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禮儀文化道德情操的教育培養問題。

1.3 任務不明,責任不清

禮儀教育不只是學校一家之責,學校、家庭、社會該怎樣協調,怎樣實施等,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明確的認識,出現問題時,往往問責難。例如,近年來關于校園暴力等事件頻發就是典型案例,如果我們及早教育,用禮儀涵養自己,以道德自律,匡正行為、糾正錯誤,就可以減少、控制犯罪行為,避免悲劇的發生。因為禮與法往往只有一步之遙,跨越了禮的界限就可能演變為犯罪,禮儀教化可以有效遏止青少年犯罪。然而,由于任務不清,責任不明,家長學校沒有能夠做好這一工作,造成禮儀教育的缺失,出了問題之后,往往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影響了禮儀教育的主動性。

2 青少年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青少年時期是禮儀教育的最佳時期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禮儀教育的最佳時期是青少年時期。青少年正是接受文化的基礎階段,也是關鍵時期,抓住人生關鍵時期進行教育,就容易接受和吸收,深入人心。從社會學角度說,文化塑造了社會的人,從生物人演變為社會人,是文化的作用使然,禮儀文化是一個人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做人之道,有了禮儀文化人們便有了行為標準,通過教育,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能夠更好地自覺遵守社會規范。

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小學題詞》中說,“蒙養佛端,長益浮糜,鄉無善俗,世乏良才?!边@就是說,如果童蒙時期的教育沒能夠扶正孩童的心性,他們長大之后就會越來越浮華不實,若普遍如此,則鄉間就沒有好的風俗,世間也就缺乏優良的人才,“蒙養佛端”就容易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來,有了童蒙教育即可“養其正”,培養正氣。朱熹強調了童蒙時期教育的重要性。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朱熹所說小學階段是指8-15歲,他認為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必須抓好、抓緊,這一時期孩子們還比較單純,壞習氣少,受到的教育能夠植根心田。在朱熹的理論中,小學階段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重在“教事”,通過具體行事,養成行為習慣;15歲以后為大學教育,重在“教理”,探究事物的“所以然”,從而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這一認識與今天社會學觀點基本相同,也符合現代教育的思想理念。

2.2 禮儀講究內外兼修,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禮儀教育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促進人格的健全完善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禮儀講究內外兼修,講求以德為基礎,重自律、重德性培養,將心性修養化為自覺,達到一個境界高度。禮儀不再是一個形式問題,《禮記》中有“德輝動于內”,“禮發諸外”,就是強調禮儀不僅要求言談舉止的儒雅得體,行為規范,而且內心一定要有鮮明的德性,“德”是禮儀行為的原動力,是禮之根本,這使得禮儀具有了更深層的塑造靈魂的意義,有利于培養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也造就不凡氣度。傳統文化中特別重視氣節情操的培養,這在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可以幫助人們廓清思想,明辨是非,保持清醒頭腦,不為利益所惑,堅持正氣,是非??少F的。禮儀修煉可以使人的心胸開闊、豁達,心智成熟,有益心理健康,有效減少心理問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2.3 禮儀教育是現代社會的需要

現代社會對用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待人接物、來往應酬、組織活動及協調事務等情況,往往要求專業之外還要有很強的多面性,要適用多種角色,一些禮儀能力、素養就凸顯出來,僅有專業知識就不夠了,禮儀的應用非常明顯。因此,禮儀教育也是適應當今社會通才教育的需要。

3 意見和建議

3.1 建立合理的禮儀文化體系和教育評價體系

根據青少年特點,建立科學有效的禮儀文化體系。要行之有效,科學合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華,經過各方面論證,構建新時代的禮儀文化體系。內容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層遞進,從技能到理論都得到提高;過程上,如朱熹所說從“教事”到“教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從一般應對向文化縱深發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建立合理的教育評價體系,改變那種重成績、輕品性的評價體制,學習借鑒國外的經驗,美國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很值得學習。

3.2 重視各種教育因素的作用

禮儀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影響禮儀教育的因素很多,我們對各個方面都要予以重視,只有各方協作,才能實現禮儀教育的目標。

3.2.1 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礎,這在禮儀教育上尤為突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習慣與認知,父母的權威對孩子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父母的榜樣力量是極大的,正因如此,要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在出現重大問題時家長必須承擔應負有的責任。長期以來一些家長總是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全部托付給學校了,無論出了什么問題都與自己無干,一味地把責任推給學校,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家長對孩子成長負有不可替代的責任。離異家庭的孩子、留守兒童發生問題幾率多,特別是心理方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家長關心欠缺。

3.2.2 重視學校教育

學校是教育的主體,是青少年社會化的最主要的社會環境因素。要根據學生年齡有的放矢的選擇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學校中師生群體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個體的認知判斷,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校風,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不良的環境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師生、同學間人際相處,一定要互相尊重,教師更要為人師表。要把講尊重、講誠信落到實處,那種按分數把學生劃等級的做法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不尊重,更不能因此在言語行為上諷刺挖苦甚至責罰;杜絕考試作弊現象,建立誠信體系,應該讓人們意識到誠信高于成績,建立正確的榮辱觀,這就要求我們改變以成績評定一切的評價體制。

3.2.3 社會群體不可忽視

社會群體中,同齡群體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對留守兒童、因家庭離異而缺少關愛的孩子們來說,受同齡伙伴影響往往比較大,我們要關注這些孩子的社會交往群體,防止受到壞影響、沾染壞習氣,幫助孩子們結交品性良好的社會群體。

3.2.4 關注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

隨著大眾傳媒的日益發達,網絡、電視等媒體在當今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對人的影響都要大,對人的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對人們的行為活動具有暗示作用,傳媒中的形象、行為經常被兒童青少年當成學習模仿的對象。對這些媒體的關注必須加大,做好審控。不利青少年成長的要戒除,如暴力鏡頭,吸煙、酗酒消愁的情節,多制作些正面的、健康的、愉悅身心的好作品。特別是對低齡兒童,家長更要加強監管,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加強輿論文化的監督,多注入正能量、正面宣傳,鼓勵、樹立良好的形象和社會風氣。

3.2.5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重視各種社會力量,政府部門要重視加強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建設精神文明家園,如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文明城市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對人的影響往往干擾著正規的、正面的教育,考驗著對正面教育的信任感。因此整個社會必須重視風氣引導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3 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運用

目前,禮儀教育表面化現象比較嚴重,急于求成。禮儀教育不是搞運動,不會一蹴而就,只能采取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日積月累,逐步養成。禮儀的目的也不是培養聽話的好孩子,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明辨是非的公民和人才,因此,要充分尊重個性發展,科學地選取內容和方法,與時俱進,合乎時代的要求。加強實踐,重視其應用性學科特點,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4 結語

禮儀教育不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問題,實際上也是一種思想意識文化的教育。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基,作為重要文化之一,禮儀文化的教育更是要趁早。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習慣的養成主要在青少年時期,一旦形成便難以改變,正所謂秉性難移,基于此,禮儀教育一定要抓住最佳時機,這樣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張濤]

猜你喜歡
青少年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青少年發明家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與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