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茶經》英譯的研究

2016-03-31 04:21王欣彥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福建茶葉 2016年7期
關鍵詞:茶經陸羽品茶

王欣彥(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

對《茶經》英譯的研究

王欣彥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茶經》是陸羽的傳世名作,集合中我國古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在中西茶文化交流中,《茶經》具有很大的傳播價值。在本文中,筆者從文化翻譯和傳播的角度,針對《茶經》英譯本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效果進行探究,并客觀評價譯文中的得與失,以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傳播。

《茶經》;英譯本;得與失

關于《茶經》英譯本很少,再加上中西文化差異,在譯文中經常出現歧義乃至錯誤。本文以美國譯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茶經》英譯本為例,從文化翻譯和傳播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

1 《茶經》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

1.1《茶經》的文化內涵

1.1.1體現儒家思想中的“禮儀”和“度”

在茶文化中,飲茶前后都是有著一套嚴格的儀式。儀式不僅體現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還能夠反映出他的道德行為與道德信念。追求儀式同樣也是西方各國力求的行為目標。在《茶經》中,陸羽提到飲茶儀式中水要煮透,且在炒茶、泡茶、品茶以及茶具等方面也要嚴格遵照步驟要求。

雖然“度”只是簡單用于衡量“禮儀”與“秩序”被接受的程度,但由于茶是“度”的精髓,飲茶能夠平息人們心中的七情六欲,人們一旦控制住了欲望,就會走向中庸,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美。因此在《茶經》中,陸羽提到在飲茶時,緩流的活水是最佳選擇,且要適量,除非口渴,否則飲茶不過三,要細細去品味每一口茶,記住其味道,真正體會茶之美。

1.1.2體現道家的自然天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道法自然?!边@是告誡人們萬事萬物都應該自然而然,遵循自然規律,不要超出事物的自然限度,如同“上善若水”。即便是生命的死亡,也是回歸自然的一種外在表現,是自然發展的一種過程。中國茶文化濃縮了中國人的思想與態度,認為品茶過程是品茶人的心靈與茶之間的一次對話,審美是為了提高品茶人的修身養性,引導品茶人返璞歸真。茶是一種摒棄睡意的藥物,飲茶能夠幫助人們回歸自然,回歸起點。正因為茶有以上特性,在《茶經》中,陸羽不吝筆墨,將品茶的每一細節當做巨著來寫,仿佛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陸羽認為品茶過程需要在“美”中進行,即茶具、周圍環境、茶的種類、泡茶的配料等都要進行充足準備,都要講究外在形式的和諧美。例如在茶具選擇上,不管該茶具外形多精美,價值多么不菲,只要顏色鮮艷,就一定不會被品茶人所接受。給人一種和諧之感的茶具才是最佳選擇;茶水應選擇純凈、甘甜的;茶葉也要精挑細選。此外,道家“自然天道”的思想還體現在茶的煮法和對人的行為要求?!恫杞洝分袕娬{煮茶要吸水慢煮,做人要按照“精行儉德,令正,守中,務遠”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1.1.3體現佛教的“坐禪修行”思想

茶與佛教結合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悟”是茶道與禪道的共同點。佛家弟子修行的法門則是茶道,對真善美的追求是茶道與佛教弟子的一致思想。二是佛教弟子在修行時,飲茶能夠幫助他們提神醒腦,促進修行,即茶道是佛教弟子修行的一種方法。雖然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并在茶文化中根深蒂固,但《茶經》在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精髓的基礎上,提出了“精行儉德,令正,守中,務遠”的做人標準,這些要求反映出我國人民內心的道德標準和外在行為。

1.2《茶經》文化內涵翻譯

《茶經》英譯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是將一個國家的文化移植到另一個國家的過程。這種活動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還是一種跨文化差異的溝通行為。由于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地理環境等方面的不同,其所形成的茶文化也會大有不同。如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歷史氣息,《茶經》蘊藏著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吸收了儒釋道的哲學思想精髓,在《茶經》英譯過程中,翻譯者需要具有廣博深邃的人生哲學、人格美學、宇宙觀,還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真諦,才能將《茶經》的精神精髓有效傳遞給世界。在翻譯中時刻思考如何才能既保持原民族文化的特征,又能消除讀者與譯文的理解障礙,才能真正實現文化交流。

2 《茶經》英譯過程中的“得與失”

2.1《茶經》英譯過程的“得”

美國譯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茶經》譯本主要包括前言、引言和注釋三部分。其中引言50多頁,注釋也達20多頁。譯者憑借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對母語的靈活運用,準確把握了《茶經》精髓,減少了文化內涵的變形和虧損。

2.1.1準確把握道家“自然天道”思想內涵

陸羽在講述煮茶風爐的制作時,在《茶經》寫到“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病?!边@句話意思是“水在上,火在中間,風在下;茶能讓五臟調和,使百病消散”。陸羽將自然規律與茶性結合起來,強調煮茶要遵循自然規律,遵循“陰陽五行說”。即煮茶時唯有有效平衡五行,才能達到消散百病,利于身體健康的目的。關于采茶時間、煮茶火候、水質優劣、茶湯濃淡等方面,陸羽都進行了詳細介紹,以求每一細節都體現和美原則。Francis在翻譯時,為了填補文化信息的缺失,采用注釋方法講解八卦來源,闡述“坎、巽、離”是中國《易經》八卦中的其中三卦,其對中國人意義特殊,塑造和體現中國人的生活面貌。又如《茶經》中提到“設服薺尼,六疾不瘳?!?,原文中的六疾是指人由于遇到風、雨、陰、陽、明、晦而產生的六類疾病。在譯文中,譯者也是采用注釋的方法解釋六疾的文化內涵。并在注釋過程中必要時借助直譯,有效傳播了道家的思想內涵。

2.1.2準確把握儒家“度”的思想內涵

度是茶的精髓,能夠幫助人們實現中庸,陸羽在《茶經》中對飲茶的度做出如下闡述:第一則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毋,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即飲茶要不過“三”。在譯文中,為了達到形和、達意的目的,譯者考慮到漢英不同的語序,對原文結構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使用由if、who、when、unless分別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定語從句、時間狀語從句、條件狀語從句;在譯文通順、簡潔方面,譯者也借助了遣詞造句或祈使句。如在翻譯“非渴甚莫之飲”時,筆者用“not…more than”結構,即After the third cup,one should not drink more than a fourth or fifth cup unless he is very thirsty。這一表達方法簡單、明了,銜接緊密、自然,將陸羽對中國文化的“儀式”和“度”的理解生動傳遞給讀者。

2.2《茶經》英譯過程的“失”

美國譯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茶經》譯本雖然能準確傳遞原文中的文化與信息,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深層次的跨文化交流中卻略顯不足,造成了文化變形、失落現象。

2.2.1文化內涵的變形

如《茶經》寫道“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边@句話出自晉代詩人張孟陽之作。其贊美香茶美味勝過六清,即古代的“水、漿、醴、涼、醫、酏”六種飲料。九區指九州,也泛指全國。但在譯文中“六清”和“九區”被譯為“six passions”(六種情感)和“nine provinces”(九個?。?,導致“六清”和“九區”真正文化內涵的變形。

2.2.2文化內涵的部分失落

陸羽在強調茶的藥用功效時,在《茶經》中做出論述:“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币馑际瞧湫Чc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其中“醍醐”源自胡人,盛行于唐朝,是從牛奶中提取出的精華。甘露是指“甘甜的露水”。譯者在對兩個詞語翻譯時,只譯出了“甘露”,忽視了“醍醐”,造成了文化的部分缺失。筆者認為由于佛教是東方文化,譯者受到西方《圣經》影響才導致文化意象缺失。建議譯文可作如下修改:Its liquor is like the sweetest layer of fat on top of a refined milk drink or the most wonderful morning dew。

2.2.3文化內容的完全失落

在《茶經》中,陸羽對煮茶所用的器具提出明確要求,即“方其耳以令正,廣其緣以務遠,長其臍以守中”。要求煮茶器具除了實用性外,還需要具有“務遠”,“令正”、“守中”的思想,體現儒釋道的共同思想。但在譯文中,其停留在字面意思翻譯上,沒有充分體現儒釋道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為標準。為此,筆者認為“the ears of wok is square,guaranteeing an upright position.The rim of the wok is wide,suggesting a broad content.The navel of the wok is long,ensuring heart-warming power”是極好的。

3 結語

綜上所述,《茶經》的英譯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程,譯者不僅要考慮表面意思,還要充分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和相關歷史背景,才能將《茶經》中所蘊含的深層次歷史文化內涵表達出來,促進茶文化的有效傳播。

[1]龍明慧.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 2015(2):98-106.

[2]金珍珍,龍明慧.信息論視角下的《茶經》英譯與茶文化傳播[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2):65-69.

[3]董書婷.論《茶經》中的禪宗思想及其英譯再現[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44-46.

[4]劉靜.陸羽《茶經》的傳播與接受[D].華東交通大學2011.

王欣彥(1983-)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茶經陸羽品茶
李陽 讓品茶成為視覺藝術
“茶圣”陸羽:煮茶走天涯
冬品茶梅
不捧場的好朋友
品茶香 知茶趣
敘品茶事
《茶經》:世界現存最早的“茶葉百科全書”
營養學中看《茶經》
徑山寺、徑山茶陸羽和《茶經》的故事
萬物皆有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