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歲的孩子為何自閉又厭學?

2016-04-12 01:21顧美娟
中國家庭教育 2016年3期
關鍵詞:習得性外婆家庭

文 顧美娟

4歲的孩子為何自閉又厭學?

文 顧美娟

琪琪,女,4歲,小班。與外婆、母親同來咨詢。在第二次來訪中,當咨詢師向孩子發出“拿一本書跟老師一起看”的邀請時,孩子從包里倒出的書堆中迅捷拿出一本書,高興地舉給老師看了一下,接著就自己興致勃勃地翻閱起來。也許是因為第二次來訪,外婆和母親好像都知道要尊重孩子。此時,母親和外婆心有不甘地、委婉而堅定地、重復多次跟孩子說:“琪琪拿自己最喜歡的書?!焙⒆营q豫地看看手中的書,再看看書堆里的書,勉強換了另一本,此時外婆和母親大大地松了一口氣,露出終于滿意的微笑,再看孩子,已全然沒有了剛才的興致,換之以無精打采的樣子,也全然沒有了閱讀的意思,表情木然。咨詢師很納悶,兩人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讓孩子換的書有什么奧妙?稍作比較發現,原來兩本書的差別是:琪琪先拿的那本書圖大字少,后拿的那本書圖少字多。咨詢師似乎理解孩子為什么不愛跟她們說話了。

分析:

這是一個母親與外婆擔心孩子“厭學”“自閉”等問題來訪的案例,孩子在單獨做沙盤游戲時,神情正常,應答自如,幾乎看不出有什么問題。當外婆和母親說琪琪“不如鄰居家孩子會看書”時,琪琪開始咬嘴唇,并拒絕交流。

進一步了解,得知琪琪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孩子由外婆和母親照管。外婆是家庭“首腦”,能干、家務包圓兒、滿腹牢騷,做事目的性、計劃性強、標準高,不滿意女兒,擔心外孫女。孩子的母親認為自己無能,也懷疑自己保教孩子的能力,同時既不滿自己母親的嚴格、苛刻,又模仿、沿用母親嚴格、苛刻的保教方式。外婆和母親擔心的“不愛看書”“不愛說話”恰恰是過高期望、過高要求的結果。

在交談中了解到,琪琪小時候很活潑、好動、愛說話、精力旺盛(能在沙發上連續跳半小時以上),外婆和母親擔心孩子將來不能靜心學習,想了很多辦法“修理”她,終于像在雜技團教練的高強度訓練下,“一次性矯正”了所謂的“多動”,加上不斷要求多認字、經常責怪孩子“不認真”,于是,很快就伴隨出現了所謂的“厭學”“自閉”。

琪琪原本是個活潑、開朗、精力充沛的孩子,由直覺行動和形象思維的特點決定,孩子(尤其是小班的孩子)適合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學習,為此,借助于操作或形象的模型、圖片進行學習,在感性經驗逐漸積累的基礎上,慢慢進入文字符號的學習。孩子階段感性學習重于理性學習,學習動力重于知識,逆其道而行之,必然伴隨失敗體驗,造成“習得性無助”。

依據:

高考應試焦慮逐漸向前延伸到嬰兒家庭,其中母親承擔了更多的替代焦慮,出現了對孩子的過高期望、過高要求、過多指責等現象,給孩子帶來“習得性無助”等諸多負效應,這對孩子的社會化、自主性、學習動力等方面的危害極大,“改變觀念、善待自己、尊重孩子、開啟親情模式、回歸母親角色”是化解之道。

焦慮與母親的替代焦慮

焦慮適度能產生好的效果,過度則會產生負面效應。什么是焦慮呢?焦慮,一般指擔心能力不足以應對問題而產生不良后果的情緒狀態。往往伴隨緊張、不安、擔心、憂慮、煩惱和懼怕。通常有脈搏加快、血壓上升、身出冷汗、呼吸急促等。適度焦慮能調動生理、心理潛能,有益于解決問題;而過度焦慮則無謂地消耗能量,使理智水平降低,妨礙問題解決,甚至導致不良效果。

焦慮是現代人普遍具有的情緒,尤其作為母親這一角色,其家庭、社會責任并重,更易有現實焦慮,并常因父親角色缺位而焦慮更甚。同時因女性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等階段的內分泌特點,比父親有更多機會處于焦慮情緒中。

孩子與母親的愛與依戀、一體感受、親密接觸,使母親的情緒更容易被孩子感受到、感染到。母親過度的替代焦慮,往往通過過激的、負性的語言和行為干預孩子,造成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而不自覺,使親子關系惡化,家庭教育低效或無效,與愿望背道而馳。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予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它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產生的結果。

“習得性無助”是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這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表現在一般人身上,就可能是自卑、自暴自棄、抑郁等。

表現在孩子身上會怎樣呢?

孩子天生好奇,本擁有良好的學習機制和巨大的學習潛能,可是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連孩子都變得厭學,甚至在與學習有關的事情、場合中,表現出低能、強迫、多動、自閉等問題行為,在心理咨詢實踐中發現,“習得性無助”是很多低齡孩子(包括孩子)厭學及一些問題行為的主要原因。而這些“習得性無助”的伴隨現象是母親的過度替代焦慮,二者高度相關,母親們欲速則不達,并南轅北轍。

在一個知識爆炸、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需要人們終生學習的時代,如果對學習產生了無助感,早年學到的知識、技能再多,也無濟于事。并且,“習得性無助”感如果泛化到生活、工作,則會影響自信、自愛、自尊等自我意識的核心內容,便可能導致人格大廈崩塌。上述例子中的孩子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典型表現。

化解母親的替代焦慮

改變兒童觀、幸福觀和教育觀。兒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是家長身上的部件,也不是實現家長愿望的工具;未來幸福和當下幸福對人的一生都很重要,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在離開父母的懷抱后仍有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其他只是手段、過程,而不是目的。母親自己塑造的良好家庭氛圍、以身作則的無言之教就是最寶貴的資源,家庭教育最適合的內容是授之以漁,即授之以終身受用的為人處事之道。

努力做好自己,接受、悅納自己。母親唯有足夠能量做好自己,便能減少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源自自己未竟愿望的下意識。悅納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夠完美,欣賞自己的獨特性,相信每個獨特的人都有獨特的價值,自信、自愛、自尊地認真過好每一天。

尊重孩子,創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在急功近利的時代,努力緩一緩心情,放慢一下腳步,把與孩子的關系看成最重要的事,專門安排一些時間,關掉手機,屏蔽無關頻道,與孩子全心全意高質量相處,努力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用心照顧,提前覺察孩子的需要,及時適當地滿足其合理需要,減少孩子因感覺不被關心的憤怒,減少對抗,創建良好的親子關系,享受幸福親密的親子關系,同時也為有效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所有家庭生活學校式、管教風格軍事化的模式都不是、也不應該是家庭的本真狀態,開啟家庭生活親情模式,回復本真,才能真正發揮家庭的特有功能。

回歸母親角色,營造和諧家庭氛圍。母親是身兼多職的角色,社會工作角色、家庭生活照料的主角、父親缺位時下意識補位的父親角色(有時甚至包括了未來社會的嚴苛性模擬)、年幼孩子的依戀對象和安全感來源,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幼年時幫孩子增加積極情緒體驗,在家庭中創建良性親子關系,為實現家庭和學校高效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轉自《中國教育報》2016年5月15日第4版

猜你喜歡
習得性外婆家庭
外婆
給外婆的一封信
外婆
例談分數意義習題習得性教學誤區
家庭“煮”夫
外婆回來了
戀練有詞
學業成績與習得性無助:有調節的中介效應
初中生自尊和習得性無助感的關系研究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