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法論在繪畫創造中的現實意義

2016-04-14 19:58肖念
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4期
關鍵詞:六法謝赫物象

肖念

南朝謝赫提出的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針對現代藝術的表達,同樣具有標準化的現實意義,也應是千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是從事繪畫藝術的人們都應該遵從的。

南朝謝赫提出的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中國古代繪畫自此進入理論自覺的時期,以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準。針對現代藝術的表達,同樣具有標準化的現實意義,也應是千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是從事繪畫藝術的人們都應該遵從的。

六法論自南朝謝赫總結提出,歷代畫論多有論述,但也僅限于中國域內。而對于現代繪畫,尤其在近百年來西方繪畫引進以來,自然而然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各思潮影響從而自然而然對其理論逐漸淡化甚至忽略。而藝術史已發展至21世紀,中國的各種藝術形式也已經粉墨登場,然而都只是步西方后塵或淪為西方的“點心”。而真正具有民族文化的傳世名作似乎少有產生。仰望藝術星空,我國歷代名品熠熠生輝,永垂不朽,然當代藝術品能否添列其中,還有待時間檢驗。油畫民族化早就由前輩如林風眠、徐悲鴻、吳冠中諸先生終身踐行。早先,他們都有留歐求學經歷,正統嚴格地接受過西方學院式訓練。又自幼接受中國傳統教育,自習藝以來受民國初蔡元培先生所倡“以美育代宗教”之力學宗旨熏染?;貒笞匀坏亻_始各自的中西藝術結合形式的探索并各有所成,面貌新穎,誠為一代經典,是我們后輩的學習典范,也是我輩回歸自身傳統,向傳統學習,走向成功的楷模。

在六法中謝赫首先提出的“氣韻生動”。這是指作品的思想內涵。是后無法相加的最終體現。中國的藝術講究“境界”,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理感受?!皺M看成嶺側成峰”且在欣賞者的眼中各有差異,亦即所謂的觀者的歧議或者誤讀。這也正是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雖為人造,宛自天成”,“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騖齊飛”。 中國畫講天人合一,作者作畫猶如自身入其境。畫境即心境,并引起共鳴。此即是作品的氣息,韻味與個人心理相契合所傳達出的“人神共一”思想,亦即終極表達的意境。

“骨法用筆”中國傳統繪畫講求用筆,有“筆力”。物象造型要有力度,以筆代形,以線造型。使線的表現力達到無所不能的高度。這也是中國傳統用筆的精妙之處,畫山水有各種皴法,畫人物有十八描??傊?,由先人創造的各種具有符號化的筆法置換出不同物象,使形象具有似與不似的相似性。這正是脫離現實對象的藝術性表達,是由現實之象轉換成畫面之象。又由畫面之象轉換成心中之象的美妙手段與過程。那么我們的作品,如有效地利用符號化的筆法,來生發出所要表達的形象,不就是一種創造性實踐與體驗,不就是在創造自己的表達語言,不就是對傳統的深刻領會與精髓把握嗎!

“應物象形”應是指對物象特征的基本把握。古人觀察物象,既有宏觀,“仰觀宇內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有“高遠,深遠,平遠”之法。遠近高低各不同,移步換景。也有微觀,“盡精微致廣大””明察秋毫””毫發畢現”。而較之西方寫實油畫,不僅毫不遜色,而內在精神更勝一籌。 西方作品講求的是科學,追求理性真實,自然缺少精神內質,即畫面韻味。中國古代,即使是宮廷畫院作品,如徽宗、黃荃、易元吉等工筆細寫,雖極精微,也當是神妙之品,傳世經典。又如山水巨匠范寬、李成,諸家之作立于畫前,深感自身之渺小,其對物象的高原表達,所流露出的天地人三才的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敬畏,今我輩汗顏。仰之彌高, 藝術家正是以身歷之形象來換心中之相,也是佛家云“實相非相” 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萬物皆有歸類。古人最講規律知歸納,用于作畫尤其重視。做人物有“骨肉停勻”,做山水有“墨分五色”,極會根據不同物象用色,套色精準,而整體合一?,F實世界本是變幻無常的,五色令人目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古人會在這份紛繁復雜的多彩世界中刪繁就簡。以少勝多這種見色處理,正是我們所借鑒和利用的。

“經營位置”古人構造畫面講求縱橫捭合、閃轉騰挪、高低俯仰、進退有致,使畫面留有余地,有余位,不滿不空。極有節奏韻律。古代士夫講,謙讓,謙受益,滿招損?!皾M則溢”的處世之道,很恰當的在畫中得到體現。省一分則少,曾一分則多,在構圖布局中能做到恰到好處,西方作品講究畫面構成,講點線面搭配,透視比例,講光影。異曲同工,但似乎更多現實模寫的客察真實,與中國古人的主觀真實,截然有意。

“傳移模寫”表面看來這與西方的客觀表達有相似性,然而這種手與眼,現實與畫面之間的轉換絕非機械的模仿,“眼中之向以非心中之相”。古人早就認識這兩者不同屬性分屬兩個不同世界。紙上云煙,坐臥神游天地間,是士大夫們的精神寄托。中國道家。 “納天地于宇內,籠萬物于毫芒”,畫中世界是古人退守家園的精神寓所。 中國儒家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歸隱山林,不入俗流。這正是他們的終極理想。因此由眼中世界到畫中世界再到心中世界,終至三千大千世界,至此終于完成人生的理想轉型,臻至化境。

謝赫六法的再論,從中所傳達的精神內核。正是我國傳統儒釋道相結合的本質文化思想,亦是當今中國藝術作品的所缺失的。體悟傳統,領會三味,話化于毫端,將生發出真正中西合璧的深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傳世作品。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六法謝赫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幾何——新藝美固整木展廳
謝赫·古畫品錄 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記敘文構思之“物象法”
武術文化中“物象與興象”的博弈
中日六位作家與中國畫論西傳——以謝赫六法為例
謝赫
尼古瑪六法略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