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安寧療護方法探究

2016-04-15 17:32周亞飛李思燃
2016年9期
關鍵詞:安寧療護中國特色方法探究

周亞飛 李思燃

摘要:在中國進行醫療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安寧療護在應對我國醫療資源緊張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上不失為一種新方法,我國安寧療護的發展目前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服務供給和社會資源投入不夠;另一方面是缺乏生命倫理教育。發展安寧療護,需要結合我國基本國情,注重基礎資源配備和人才培養,結合中醫藥和傳統文化來豐富其內容,增強其服務性從而提高群眾的認知度,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安寧療護。

關鍵詞:安寧療護;中國特色;方法探究

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安寧療護(或稱“臨終關懷”)是對沒有治愈希望的病患所進行的積極而非消極的照顧;對疼痛及其它癥狀的控制,是為了盡可能提升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到最好的程度[1]。

中國在1949年建國后,新中國政府大力發展公共醫療衛生事業,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小康化,公共醫療衛生事業迎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特別是群眾形成“無病早預防、有病早治療、防止傷病殘”的就醫思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現狀,充分暴露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生物治療發展模式的缺陷。作為一個醫療體系不夠健全,人口數量龐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在這樣的大方針下,西方國家已發展較為成熟,能夠為病患及家屬提供身、心、靈關懷服務的新型醫療模式——安寧療護,勢必將成為我國醫療衛生改革中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與中國中醫藥治療相結合,促進安寧療護成長為適合中國國情的治療方式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醫療模式。

一、我國發展安寧療護的可行性

(一)中國人口眾多、受眾廣泛

進入2013年后,在持續多日的大范圍霧霾籠罩下,全國癌癥發病形勢嚴峻,發病率與死亡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50萬,因癌癥死亡約250萬[2]。不斷增加的癌癥患者加劇了中國醫療衛生資源緊張的現狀,現代醫療技術雖然可以延緩重癥病情的進展,但是許多先進的治療手段仍然不能對病情有實質性的作用,傳統的治療模式進入“瓶頸時期”,其引發一系列的倫理、經濟和法律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醫療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現在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兩億,超過總人口的15.5%,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擁有世界近24%的老年人,未來中國的養老任務十分繁重,中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更是使醫療衛生資源儲備“捉襟見肘”。在這樣的基本國情下,安寧療護在中國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二)國家政府的政策支持、現有的人才培養計劃

安寧療護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從1988年7月天津醫科大學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開始的,迄今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歷史。1993年我國成立全國性臨終關懷學術組織——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在臨床實踐方面,30個省、市、自治區,除西藏外,各地都紛紛因地制宜地創辦了臨終關懷服務機構,目前我國大約有100多家臨終關懷機構,幾千位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隨著臨終關懷事業的不斷發展,這一領域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4月16日,中國生命關懷協會(Chinese Association for Life Care)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為我國安寧療護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如今,臨終關懷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其內容已經被正式列入衛生部制定的全科醫生培訓大綱(1999年11月)和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大綱(2000年7月)中[3]。在我國醫科院校的多個專業開設了臨終關懷課程,意味著安寧療護概念的普及將進入到一個新高度。另一方面,我國正在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不斷完善衛生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整體水平的提高,為安寧療護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環境;加強全科醫師人才培養,建立與城市對接的基層醫療流動人才隊伍,這樣的人才培養計劃為安寧療護概念的普及和治療模式的推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二、中國特色的安寧療護發展探索

(一)建立社區安寧療護產業模式

安寧療護目前在我國多為醫院分設的一個較小部分,在現有的醫療衛生事業運行模式下,不具有盈利性,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更無從談及發展。為廣大病患及其家屬服務的安寧療護,在引入期和發展期可以綜合城市、郊區經濟人口狀況,利用高校地區的人才資源,交通便捷等優勢進行選址建院,配備基礎設施,組建療養團隊,并且和附近住宅小區、醫院加強交流,建立固定的客戶資源,將安寧療護做成一個產業鏈,加以運營,從無到有,積累資本以謀求發展,在進入成熟期以后進行轉型,回報社會。

(二)與中醫藥結合,創新照護方法

與傳統的治療模式相比,安寧療護是重視生命質量、維護患者生命尊嚴及權利的全人照顧,因此對于癌癥后期病患多進行非藥物舒緩治療,通過嗅覺吸入、皮膚吸收、沐浴浸泡等方式,使患者的身體和情緒達到放松舒適的效果,如中藥熏衣草有抗菌消炎及促進傷口愈合效果、洋甘菊有抗沮喪和緩解疼痛及抗痙攣鎮靜效果,還可以通過針灸推拿來舒緩病人出現的疼痛、水腫、骨骼肌肉僵硬等癥狀。因此在進行安寧療護時,與中醫藥結合,使治療方式更加具體化,使廣大受眾能從已有的認知和傳統的治療方式中接受安寧療護。

(三)謀求與醫療保險的合作發展

安寧療護是對病患及家屬進行身體藥物和語言智能等非藥物治療、心理社會照顧、靈性照顧等多種服務,因此其治療成本較低,國家可以將安寧療護治療費用納入醫療保險制度中,將病患臨終期傳統治療的巨額醫療費用削減下來,省下的費用又返回補貼安寧療護,以擴大安寧療護在現有疾病治療模式中的份額。

(四)從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中謀求認同

安寧療護強調靈性照顧,包括宗教安適。宗教安適是有組織的信仰儀式(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加上個人心理選擇,成為患者心靈寄托的對象,也借由宗教的思維來增加正面思考及減少負面想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悌”思想伴隨著華夏兒女的成長發展,成為個人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大部分家屬寧愿傾其所有對病患進行傳統治療來延長生命,也不能從倫理道德層面接受安寧療護。而無論是道家的“無為而治”、佛教的“人本”思想和儒家的“愛人”,我們都能從中看出古人對生命和個人的尊重,在結合歷史背景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謀求思想上的認同感,向病患及家屬強調安寧療護是關注患者的心靈世界,給予患者“靈性照顧”,并非侵入性地增加痛苦的治療,也不是放棄治療,任由疾病朝著惡性方向發展,不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剝奪他們選擇權,使他們能夠有尊嚴地死亡。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不能“愚孝”,對待人類生老病死的生命狀態,“道法自然”的理念不失為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論。通過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解讀,病患及家屬從思想上認定臨終關懷并不違背傳統的倫理道德,而是人道主義的新起點,從而選擇安寧療護。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安寧療護一定能夠緩解我國目前醫療資源緊張的狀況,促進醫療模式的轉變;也能夠為世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新視角,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作者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安寧療護的概念、對象與要求,醫學與哲學,2004,25,11

[2]李君、張大勇等 老齡化背景下的臨終關懷問題,理論探索,2011

[3]施榕 21世紀中國鄉村家庭臨終照護的倫理展望,蘇州醫學院報,2000,20

[4]嚴勤 中國臨終關懷服務現狀與倫理探究,生命科學,2012,24

[5]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

[6]管素葉 中國臨終關懷事業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徑分析,醫學與哲學,2011,2,32

猜你喜歡
安寧療護中國特色方法探究
探索與困境:我國老年人安寧療護事業發展分析
營造小學數學教學環境探究
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職美術創新教學實施的方法探究
賈康:“中國特色”的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淺談成本會計中費用分配方法研究
“中國特色”的低速電動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