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一體,和諧發展

2016-04-15 08:55顧怡文白云峰
2016年9期
關鍵詞:多元一體民族制度

顧怡文+白云峰

摘要:中國的統一與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統一締造的開發的中國的歷史和化也是中國56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這種統一多民族和諧相處的現象綿延上千年,是世界罕見的。但是這并不是偶然,而是多種因素構成的。

關鍵詞:民族;多元一體;管理;制度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最早的關于少數民族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長期以來我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最終相互融合形成了現在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處的局面。

一、中國各民族多元一體,和睦相處的歷史原因

中國自古就是以來就是統一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現下56個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除了俄羅斯族等少數幾個民族以外,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中國的土著民族,都有著上千的文字記載。中國各民族長期生活在統一的國家之中,2000多年來盡管出現過分裂,但大一統任然是中國歷史的主流。而且統一的范圍越來越大,基礎越來越鞏固。中國的統一與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統一締造的開發的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是中國56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這種統一多民族和諧相處的現象綿延上千年,是世界罕見的。但是這并不是偶然,而是多種因素構成的。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

(一)文化方面

1、原生文明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基礎和文化歸屬。每一個民族的發展的初期都要經歷一個民族性的形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往往形成一個民族的性格和圖騰崇拜等,由此決定一個民族的長期走向,這個過程稱之為原生文明的形成過程而它的產物就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原生文明?!?/p>

我們現在不難看出,我國雖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是其傳統和性格卻是一脈相承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這幾乎概括了我國所有民族的特性。因為這個特性是我國所有民族所認同的支持的,共同的形成的一種行為準則。無論是哪個民族在其原生文明時期由于各方面的影響,形成的基礎的民族性是相似或者是相同的。這就決定了其今后的走向和文化認識是相同的,筆者認為這正是我國個民族和諧相處的基礎。

2、文化的影響和熏陶。民族性的基礎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一種文化的影響和熏陶。用一種直觀的詞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文化侵略。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個詞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因為我們無論怎樣都避免不了一個先進文明對一個落后文明的影響。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原民族(漢族)長期處于一種先進文明的地位,而少數民族則長期處于一個落后文明的地位。由于文化的落后這就必然造成了在文化交流中被先進文化的影響,長此以往達成了一種文化上的控制和統一。

當一個落后文明去征服一個先進文明的時候,落后的文明往往會被先進文明的文化所吸引而不由自主的去學習先進文明的文化。這就會造成落后文明文化的提升,同時也使得落后文明融入先進文明,因為其文化已經趨同!我國古代長期以來有一個規律,每當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時,無疑兩種結果一是被漢族同化最典型的是清朝滿族;二是不被漢族影響但很快退出歷史舞臺最典型的是元朝蒙古族。滿族無疑是接受漢族文化最開放,接受最全面的少數民族政權但是滿族到了最后幾乎除了服飾已經沒有什么特色的文化,許多滿族甚至連滿語都不會說。反之蒙元政權則是接受漢族文化最少最保守的少數民族政權,但是由于文化的壓力蒙元政權只存在的90年,成為中國最短命的王朝。但即便如此蒙元王朝仍然接受了不少的漢族文化。

由此可見由于有一個極度先進的文明存在,是的各少數名族民族的文化逐漸趨同,也是我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

3、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除去以上兩點,我國的主流民族漢族又具有其特有的包容性,雖然主體上上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卻是兩者相互影響。

由于這種文化的交融使得我國古代時,中原民族與少數民族都有多次的移風易俗的行為。例如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朝的匈奴南遷”“北魏時期鮮卑族移風易俗”“改土歸流”等。同時漢族的衣著和生活方式也發生在著改變,其中漢族服飾的變化就是最生動的體現,正是這種交融使得各民族有了相同性,也使的各民族有了一定的認同性。

(二)經濟方面

1、經濟生產方式決定經濟交流。眾所周知我國是典型的小農經濟體系,但是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由于地理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經濟生產和經濟產品的不同,這就為互通有無奠定了基礎,同時由于中原地區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使得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聯系更加緊密。同時一些傳統的西域產品也深受中原地區的喜愛,例如香料等。同時,雙方還需要一些戰略物資的交流,例如少數民族需要鐵制兵器,而中原地區需要戰馬皮革,這種雙邊經濟也促進了各民族的聯系。

2、文化因素影響經濟交流。前面提到過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提升,而正是這種文化交流使得少數民族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力落后,自己又無法生產自己所需的文化產品,那么這就需要大量的向中原地區采購這一特征最明顯的反映在宋代。宋代是我國民族大發展大融合的時代,中原民族由于軍事實力落后出現了多民族政權共存的狀態,表面上看起來宋代向外賠款實際上卻是收益頗豐。由于民族融合先進的中原文化快速傳播,使得少數民族文化產品需求保障,宋代邊境貨站每天向少數民族地區售出大量絲綢,茶葉等產品所得金額遠大于賠款金額。

民族的團結在于有相互的聯系的經濟基礎,而這種經濟貿易往來恰恰就是將各民族聯系在一起的經濟紐帶,有了經濟聯系,各民族才真真有可能聯系在一起。

(三)政治方面

我國在從漢代開始就已經開始了對少數民族的統治,而對于少數民族的統治無疑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自治為主的羈縻府州制度,一種是中央管理的都護府制度。

1、自治制度。有人認為我國最早管理的少數民族制度的方式是中央管理的都護府制度,實際不然,我國最早對少數民族管理的制度是在戰國時期的秦國,秦國對在隴西地區的戎狄,義渠等部落試試在中央政府管理下的自治制度。在秦國這這一統一前提下允許少數民族自立汗國的存在,同時對戎狄地區實施自治制度“戎狄于隴西為紅狄、白狄等五部,于其地建隴西郡,編五部士卒各千人發于衣甲,郡守有五部首領輪番任之”(摘自《戰國策》秦策)。

再往后明代時有土司制度,我們熟知的麗江地區原來本為麗江木氏土司的領地,木氏世襲明代麗江知府,到了清朝時期羈縻府州制度和對于西藏等地的金瓶擲簽制度都是一種自治制度的體現。這種自治制度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體現了對少數民族的信任。例如麗江木氏為明代戍邊百余年。

2、中央管理制度。想對于比較溫和的自治管理方式,中央政府一對于一些比較動蕩而又處于戰略要地的一些地區采取較為嚴密的中央直接管理制度。這種制度被稱為都護府制,有中央任命都護,并派駐軍隊。例如唐朝時,安西都護府由于扼守玉門關需要直轄唐軍右衛五萬人馬擔負治安和戍邊任務(唐軍實行募兵制由中央政府直轄左右各六衛,一衛五萬人。共十二衛六十萬軍隊;詳見《二十四史·唐書》)可見對于中央管理的地區往往屬于戰略要地,而且制度比較嚴格,但是也有好處,那就是與漢族能夠更好地交流。

從上文可以看出我國自古以來各民族就以漢族為中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民族在幾千年中相互了解磨合。正是這種聯系使得我國最終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二、當代社會面臨的民族問題

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族事業不斷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已經深入人心,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民族內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著這里筆者就幾個重點問題和產生原因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民族地區的經濟問題

由于歷史上原因,少數民族大多處于偏遠地區而漢族多處于中原地區這樣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很大成度的限制,雖然說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投入也是十分可觀,但是授人以魚不如受人以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更要靠技術的推廣,否則經濟的不均衡很可能影響到民族團結。

(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我國雖然實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但是部分地區由于落實問題等原因出現了很大的社會不平等。去年我校舉辦的甘肅社會學年會中就有學者提出了這一尖銳的問題,通過定量研究發現在部分少數民族集中地區,少數民族的收入遠遠低于漢族,這就加劇了少數民族的社會不平等。

(三)少數民族的歸屬感降低

首先這一問題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確實存在,在新疆、西藏等地,當地少數民族的歸屬感較低,筆者在西藏時能明顯感覺到當地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一種無言的隔閡,以拉薩為例漢族多居住在拉薩城西而藏族多居住在拉薩城東,而且當地少數民族習慣性的用“我們”和“內地”來區分漢族和藏族,這都是少數民族歸屬感降低的預警。

(四)少數民族文化的消亡

這一問題主要出現在東南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許多少數民族連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已經不會朗讀和書寫更不要說一些其他的民族特點。甚至許多地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區別僅僅是身份證的區別。

三、當代民族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筆者認為認為當下民族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漢族從古代以來長期處于一種先進文明地位所產生的,許多人現在仍然秉持著“大漢族”的觀點,同時由于漢族長期處于一種領導和先進地位使得少數民族的發展相對停滯再加上“大漢族”思維的影響,人為的認為漢族才是華夏正統才是先進民族造成一系列問題。

其次對于前幾年《瞭望》雜志刊登的“中國民族劃分的弊端”的文章持部分肯定的觀點。我國的民族制度是繼承前蘇聯的體系,對民族進行區分。而前蘇聯區分不同的民族是為了方便其對非俄羅斯主題人群的管理,這一點在我國并沒有現實意義。在這里并不是說我們否認對不同民族的區分,而是防止對于民族的過度區分?,F在我們對于民族的區分已經有些過度化,我們日常所說的我是回族,我是漢族實際上已經將自己的民族與其他民族割裂開來,這樣一來容易造成各民族的共同歸屬感降低。我們在這里不妨將民族的概念淡化一點,而著重強調“中華民族”這一大概念,讓各民族群眾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大的歸屬,而將自己的民族當做類似于一個社區符號一樣的區別特征,這樣可能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四、多元一體。和諧發展

這現下各種民族問題,筆者認為費孝通先生的“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費孝通先生的主要論點可概括為:一、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并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這些加在一起的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這個論點后被陳連開先生引申為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論。

多元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二、形成多元一體格局有一個從分散的多元結合成一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漢族就是多元基層中的一元,但它發揮凝聚作用把多元結合成一體。三、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所以高層次的民族可說實質上是個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其間存在著相對立的內部矛盾,是差異的一致,通過消長變化以適應于多變不息的內外條件,而獲得這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圣敏、丁宏副:《中國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唐晉:《大國崛起》,人民出版社

[3]孫皓暉:《大秦帝國》,長江文藝出版社

猜你喜歡
多元一體民族制度
我們的民族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多元民族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高校思政課“多元一體”學業綜合評價體系研究
多元“玉成”一體
“多元一體”視閾下的文化互動與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