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愛中的女人》主要人物形象的《圣經》原型分析

2016-05-09 13:00薛麗
青年文學家 2015年8期
關鍵詞:思想內涵圣經

摘? 要:在現代文學思潮日新月異、不斷交替的今天,不管是站在人本主義的視覺來挖掘人的內心活動,或者站在科學主義的角度來分析人的心理發展,往往都能夠和神話學相聯系。而在勞倫斯的經典作品《戀愛中的女人》中,其中幾位主要人物形象都與《圣經》中的形象有很大的聯系。筆者經過研究分析,現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分析了小說中的人物在《圣經》中的代表原型,并對其展開了文化層面上的解讀,希望能夠讓更多的讀者可以從勞倫斯的小說中理解到其運用神話因素所表達的思想內涵。

關鍵詞:戀愛中的女人;圣經;人物原型;思想內涵

作者簡介:薛麗(1982-),吉林通化人,通化師范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2

一、引言

與傳統文學中對人物形象創造模式相反的是,勞倫斯在《戀愛中的女人》這部作品中非常成功地塑造出了心理狀態不斷變化的人們,而這樣的變化體現在神話意象寫法中便是神話原型與神話情節之間的交替變化。比如在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這部作品中,作者僅僅是根據自身強烈的俄狄浦斯情結來對小說主題進行描寫,那么在《戀愛中的女人》中,勞倫斯借助了很多《圣經》中的情節與人物來表現自己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這也是勞倫斯值得后人稱贊之處。

二、波基——亞當

波基是《戀愛中的女人》這部小說中的男主人公之一,他的原型在作品中相對模糊,這主要是因為作者勞倫斯在刻畫這一形象時從自身出發,賦予了波基這一人物復雜的藝術審美。在《戀愛中的女人》第十三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勞倫斯把描寫的重點放在了厄修拉與波基的爭執上,波基對于愛情的態度是比較復雜且固執的,他曾經不止一次向厄修拉說:有一個最終的我,超越個人,超越責任的我。同樣也會有一個最終的你,我希望見到的便是最終的你,不是在愛情的任何地方,而是在未來更加遙遠的地方,在那里沒有語言也沒有君子協議,在那里我們是兩個完全未知的人,兩個陌生的動物,我希望接近你,你也希望接近我。

波基所說的這樣一種兩性關系和《圣經》中所描述的兩性關系是非常相似的。波基提到的“最終的你”與“最終的我”是赤裸的無知的兩個人,他們在一起的原因并非是愛情,而是人作為動物的一種占有欲,這與亞當和夏娃相同。在伊甸園內亞當與夏娃相處并非是愛情的結果,而是兩性之間在自然狀態下的一種非常和諧的模式。在這一章節中,米諾的意象也是非常重要的,米諾是一只調皮的公貓,而它對于母貓的暴力態度激怒了厄修拉,但波基卻覺得公貓和母貓之間維持純粹平衡的欲望是它們保持和睦關系的最佳方式。

在《圣經》中,夏娃是上帝使用亞當的肋骨制造的,所以男性的權力意志從古至今都凌駕于女性之上。波基與厄修拉爭執的關鍵也在這里,波基覺得,亞當在不可摧毀的天堂中供養著夏娃;厄修拉卻非常反對這樣無理蠻橫的男權意識,最后兩個人在爭執這種不滿時被女房東打斷。勞倫斯所描寫的波基,性格乖張但放蕩不羈,雖然身處于英國大工業時代的社會環境之下,波基的內心卻非常向往悠然的田園鄉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冷漠之中,波基希望為自己尋求一個心靈的棲身之所,所以在面對富家女赫曼尼的追求時,波基最后選擇了來自普通家庭的厄修拉。拋開物質的享受,追求精神與愛情的自由是勞倫斯筆下波基一生的追求。

三、赫曼尼——夏娃

夏娃在偷吃智慧樹上的禁果以后,受到了上帝的懲罰,而在《戀愛中的女人》這部小說之中,我們可以直接地看到赫曼尼這一苦戀但最后卻沒有得到善果的形象,這可以說是勞倫斯匠心獨運的一種象征手法。在各種文學作品以及人們的觀念之中,大家都已經接受了《圣經》中所描寫的智慧樹便是我們常見的蘋果樹這樣一種觀念,所以在小說中提到“那永恒的蘋果”這一詞時,恰恰與《圣經》中的禁果相呼應。

赫曼尼在小說的開始時便被勞倫斯非常直接的描寫了出來:她飄然走過,好像對附近視而不見,蒼白的臉向上揚起,并不注意周圍的事物。她的地位在文化知識界中是得到大家認可的,她是一位文化意識的傳播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赫曼尼從小說一開始便以一個知識女性的身份展示在讀者的面前,她對于戰爭、人性以及自然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顯然赫曼尼的形象和現代女性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但是面對波基這樣一個反理性主義者,他們之間產生了很多不可化解的糾結與矛盾。

另外,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赫曼尼不管是針對情敵厄修拉時表現出的傲慢,或者是面對自己的愛人波基時所表現出來的瘋狂,都體現出了理性社會中人們冷漠的一面。赫曼尼在與波基的爭論中,用藍色的青金石砸向波基,進而得到了一種好比是性愛一樣美妙的快感,波基忍著傷痛逃到山谷內,赤裸著躺在自然的懷抱里,才讓自己的身心真正地得到了放松,這也說明了波基的生命狀態恰恰和《圣經》內的亞當相同,在伊甸園內無憂無慮的生活,不會被任何世俗的煩惱所折磨。

四、杰拉爾德——該隱

《圣經》創世紀第四章記載,亞當與夏娃在偷吃了智慧樹果實后被逐出伊甸園,從此到人間飽受塵世之苦。之后亞當與夏娃生下了該隱和亞伯,該隱負責農耕,亞伯進行放牧。豐收之后,該隱向上帝獻出瓜果蔬菜,而亞伯獻出了肥牛乳羊,上帝不喜歡該隱的貢品,該隱由此對弟弟懷恨在心,找機會殺了自己的弟弟。上帝便懲罰該隱做一個逃亡者與流浪漢。

勞倫斯在小說中設置了很多伏筆來體現出杰拉爾德的該隱原型。杰拉爾德與該隱一樣都是長子,都對自己的弟弟不滿。在童年時,有一次杰拉爾德與弟弟玩槍,他讓弟弟朝槍口看,這只裝有子彈的槍突然走火,將弟弟的腦蓋打飛了。雖然小說中說明了這是一次意外事故,但是我們也能夠從中看出杰拉爾德對自己弟弟的態度,以及他自身的孤僻冷漠的性格。

另外,勞倫斯在小說中已經明確的說明了,杰拉爾德和戈珍之間一開始便是彼此喜歡的,戈珍喜歡杰拉爾德健壯的身體以及所表現出來的陽剛男人氣概,而杰拉爾德冷漠的內心也因為戈珍而逐漸打開。就像回歸于放逐流亡之前的田野上一樣,杰拉爾德在戈珍的身上尋找到了短暫的幸福。兩性關系的和諧讓杰拉爾德對戈珍非常迷戀,但是時間的推移讓二人之間產生了很多問題,杰拉爾德的花心讓戈珍非常反感,也常常表現出沒有安全感的樣子,進而逐漸將感情轉移到了另一個人身上。杰拉爾德和戈珍之間的關系降到冰點,而此時杰拉爾德自己也感覺到已經無法從戈珍的身上找到原來有過的幸福,逐漸產生出了仇恨與不安,最后他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結束在了山谷之中。勞倫斯在小說中通過對雪山山谷、十字架上的耶穌像等死亡意象的描述,直觀地為我們展示出了男女兩性關系從美好和諧到破裂的過程,就如同該隱被上帝流放與詛咒一樣,杰拉爾德也走向了死亡。

五、結語

通讀《戀愛中的女人》這部作品,我們能夠很直觀地理解勞倫斯對于世界與人性的看法,了解其獨有的見解。勞倫斯對于毀滅人性的現代文明社會體現出了非常強烈的批評意識,同時體現出了對于人性與自然本性的強烈關注,他對于社會、民族、愛國主義以及死亡等人性問題展開了深入細致的探討。在這位偉大作家具有神話傾向的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它的特征,即是神話和哲理緊密相連,神話原型對小說的哲理性起到了深化作用,哲理內涵借助神話人物得到彰顯,二者相互呼應彼此聯系,小說中用于表達人物形象或者作者觀點的神話意象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物個性,也讓作者的思想內涵變得更加直接和形象。

參考文獻:

[1]寧新.論《戀愛中的女人》中圖像化敘述的運用[J].雞西大學學報.2014(04)

[2]王中心.神話原型視閾下的《戀愛中的女人》[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3]周志欣.《戀愛中的女人》中象征與主題的關系[J].科技信息.2013(26)

猜你喜歡
思想內涵圣經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經》經文中國化
意見領袖們的“不老圣經”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命運悲劇《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內涵
中國傳統武術思想內涵及其對現代武術發展的啟示
淡化教育痕跡,強化隱性教育
從《圣經》看西方漠視孝道的原因
MBTI人格類型量表的發展應用及思想內涵
一個人的“圣經”:韓勇的涂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