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兒童問題行為的矯正

2016-05-14 11:39狄海洋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9期
關鍵詞:懲罰矯正動機

狄海洋

兒童問題行為是國內外心理學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其發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兒童問題行為不僅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影響我國素質教育的進程。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只有對兒童的各種行為表現做出合理的評佑,才能夠有針時性地實施教育計劃。對兒童問題行為的評佑標準、注意問題和對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討。

兒童問題行為評估對策“問題行為”又叫做行為問題,研究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眾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會、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但可以概述為:后天形成的、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行為。

一、兒童“問題行為”的評估

兒童“問題行為”的評估標準雖然沒有統一,但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考慮:(1)統計學標準;(2)發展標準;(3)環境適應標準;(4)運用有關的規章、制度、條例、守則、規范去進行鑒別,看行為“出軌”的程度。

二、兒童“問題行為”評估時應注意的問題

1.客觀性

兒童問題行為評估的客觀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實事求是的態度;(2)必須考慮到兒童生活的客觀條件,即兒童周圍社會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和生物條件;(3)任何結論都要以充分的事實材料為依據。

2.發展性

兒童是有著自己身心發展規律、有巨大發展潛能的、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評估兒童問題行為時,要用發展的眼光、變化的眼光看兒童,而不能用眼前的表現,武斷地給兒童下一個發展的結論。

3.注意區分“問題行為”和“問題兒童”

問題兒童和問題行為是心理學上兩個不同的術語。問題兒童是指生理、心理發展異常和品德行為上有嚴重缺陷的兒童。問題行為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提及問題行為時,關注的是行為本身,而不是對行為發生者做出整體評價,也就是說要區分好“問題行為”和“問題兒童”的概念。

4.要多方面搜集信息

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對問題行為的評估要考慮到行為發生的經常性、表現的穩定性、對他人或自身的擾亂性等因素。對那些暫時的、偶然的、得到及時糾正行為不能列為問題行為,那些經常出現的‘穩定的、對兒童的發展影響較重的、需要一定時間的教育才能矯正的行為,才可以判定為問題行為。

三、兒童“問題行為”的對策

(一)行為矯正法

對于兒童的問題行為,一般比較注重運用行為矯正的方法,在教育過程中最常見的矯正方法有:

1.正強化法。通俗地說,就是獎勵。在兒童表現出某一良好行為以后,加以獎勵,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增加以后這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正強化的方法是教師經常運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決兒童的各種行為問題,但在運用中教師應該注意:(1)選擇和分析需要強化的具體行為,確定哪些行為需要獎勵,如何避免強化不適當的行為。(2)根據兒童的興趣。、特點和教育的情境來決定,恰當地選擇和運用強化物,它可以是一種兒童喜歡擁有的東西,可以是兒童喜歡做的活動,也可以是一種具有社會意義的口頭稱贊、注意和鼓勵等;(3)在時間上,強化應該緊跟在行為表現之后;(4)當期望的行為建立和鞏固后,應該逐漸淡化和降低外部的獎勵和強化,促進行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導外部他人強化向內部的自我強化轉化,這往往是教師容易忽視的。

2.負強化法。負強化是指當個體表現出所期望的良好行為時,減少或消除他不喜歡的刺激或情境,以促進該個體以后此種良好行為的出現。例如,對于回家后不認真完成作業的兒童,家長可以先剝奪兒童觀看他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權利,一旦兒童能夠認真做作業了,就允許他觀看有關電視節目。

3.懲罰。為了有效地運用懲罰,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懲罰的時間一般認為,懲罰的實施越及時越好,如果在兒童不良行為發生后較長的時間后懲罰,效果比較差,這就需要告訴兒童受罰的原因;(2)懲罰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如果教育者對兒童的同一種不良行為的態度不確定少有時懲罰,有時不管,甚至有時縱容;或者教育者之間(如不同科目的教師、父母)意見不統一,懲罰就難以奏效;(3)懲罰者同兒童的關系。與兒童情感越密切的人,對兒童實施懲罰的效果越好:這樣可以使兒童深刻感受到情感疏遠或剝奪帶來的不快,并且有恢。復親密關系的強烈愿望,有利于及時改正問題行為;(4)懲罰和正強化的結合。

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把負強化等同于懲罰,這是不對的。因此,正強化、懲罰和負強化的關系是:正強化是利用獎勵來促進良好的行為,懲罰是利用不良刺激制止或減少不良的行為,而負強化是通過減少或消除不良刺激促進良好的行為。

4.示范法。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兒童的許多行為可以不直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強化或懲罰來建立或消除,而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后果來學習。教師最好能夠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利用電視或多媒體技術,用現場示范、參與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榜樣或參考,讓學生親眼看一下在某種情境下不同的行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學生在交往時因為不知道如何行動而出現退縮行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來進行輔導。

5.認知行為矯正法,就是通過矯正間題發生者的思想、信念、態度和認知風格等來改變個體的行為表現。研究表明,有品性問題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釋社會交往信息方面有問題,他們更容易把別人的言行看成是敵視的、拒絕性的,因此更容易引發對他人的攻擊行為。例如,進人小學后,兒童對其他人的侵犯性行為的動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他們認為侵犯行為是故意進行的時候,更有可能用侵犯性行為加以報復。

6.行為契約法,是指有問題行為的兒童與家長或教師達成一個協議,承諾自己為達到某一目標所實施的基本行為策略。同時又作為矯正評估的工具,以此改變問題行為的一種心理矯治方法。具體實施步驟為:(1)目標選擇;(2)目標行為的監控;(3)改變環境事件;(4)建立有效的督促指標;(5)效果鞏固。

(二)樹立正確的問題行為觀

1.重擬技術。即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做一種新的擬定,把某種往常認為是消極的。、不合情理的行為,擬定為積極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為。如某學生在課堂上未經老師同意就搶答或插老師和同學的話。對此,一些老師和家長不把它認為是學生在出風頭或故意搗亂,而是重新擬定為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思考的表現。如果老師將學生的搶答行為看成是一種消極的問題行為,就容易對學生產生反感、厭惡的情緒,而采取批評、指責、諷刺、挖苦等手段。反之,如果把學生的這種行為看成是積極的行為,對學生就會是另外一種態度和教育方式。

2.積極動機內涵技術。即把學生的行為動機想象為并非受到某種不好的、甚至很壞的動機的支配,而是受正確良好的動機所支配。例如,上面所舉的學生搶答的例子,教師既可以把學生的行為動機看成是出風頭和故意搗亂,又可以看成學生是出于喜歡教師,想急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等。經驗證明,對于小學生的問題行為,家長和老師少從或不從消極的動機方面考慮,而是多從積極的動機方面去推測,更有利于對他們的教育。

3.積極功能內涵技術。是指對學生的行為要從積極方面去發現,研究它所產生的結果功能。比如,學生搶答或插嘴的行為,如果從積極的方面去認識,認為學生的這種行為可以提示教師在提問方法上、講課或組織教學上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起到促進教師進尸步改進提問方法和教學方法的作用,教師就會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

(三)改變環境

先天因素因素決定了兒童先天的身心發育狀況,是不可控的因素。后天環境因素是可控的因素。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形成教育網絡,為兒童問題行為的矯正、良好行為的塑造,營造和諧的環境。

猜你喜歡
懲罰矯正動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神的懲罰
Jokes笑話
懲罰
“體態矯正”到底是什么?
矯正牙齒,不只是為了美
矯正牙齒,現在開始也不遲
改良橫切法內眥贅皮矯正聯合重瞼術
真正的懲罰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