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實效性研究

2016-05-14 11:42賴麗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9期
關鍵詞:實效性課堂教學教師

賴麗

自主學習時效性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的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體驗,發展學生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實效。

自主研究性學習自主化探究化實效化什么是課堂教學實效性,就是我這個活動是不是達到了事先預計的目的,或者是收到了事先預計的效果。關注教學實效性,首先應該有觀念上的轉變,不應該把成績和效果劃等同,就是說成績不等于效果。另外,就是我們要把學生是不是有所發展作為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

一、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因素

1.在教學時,有很多的因素都能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把握和處理的能力;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的能力;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學生的差異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由此可見,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性因素很大部分是在老師身上。因此,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教學素養,才能夠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2.要想性提高課堂實效性,其目的就是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要效益,最理想的效果是:40分鐘內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

3.要培養學生對數學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學生自主學習現狀剖析

1.學生不敢自主參與學習。由于有少數教師要在學生中樹立所謂的尊嚴與權威,不允許學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見解,哪怕學生的見解是有創見的。輕則以擾亂課堂紀律為名加以訓斥,重則視為異端,加以變相體罰,使得學生“師云亦云”,絲毫不敢越“雷池半步”。由于學生不敢說,也就難以展現其思維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受到壓制,而且一些錯誤的認識由于沒能及時得到糾正,很可能會在以后的練習中再次出錯。

2.生不愿自主參與學習。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一種錯誤認識,那就是小學生不懂事,讓他自己學能學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懷里,扶在手里,使學生喪失了許多主動參與的機會,這種教育教學方式,也逐步養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和消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

3.學生不會自主參與學習。要讓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首先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方法,倘若學生連書都不會看,又談何自學課本。如多數同學的課前預習,就是把要學的內容讀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進行一些模仿練習等從不考慮。當然,有些老師也曾布置過讓學生預習的作業,可是又沒有切實可行的檢查辦法,結果布置與不布置,完全沒有兩樣。

三、解決策略

策略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標,增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教師要調整好與學生間的站位關系。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目標導向意在置學生于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看了學習目標就明確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程度,進而圍繞目標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筆者認為,課上不僅要讓學生明確一節課的總目標,還應該讓學生明確每個教學環節的具體目標。一般在一節課的課始,亮出總的目標,使學生有個總的“奔頭”,在教學過程中,較大教學環節的具體要求,也要通過過渡語或小黑板、幻燈等形式使學生明確。

目標導學的根本,在于把學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線”,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思考問題。并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他們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異,把他們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擺在桌面上,再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摒棄錯誤,發現真理,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

策略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參與心向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教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

2.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教學中,筆者常用寄語激趣、直觀激趣、操作激趣等。在教學中,我們有效地借助于多媒體聲形圖文并茂的特點,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當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自主參與課堂教學。如學習24時記時法,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天時間內時針正好走了兩圈這一知識點。我們先攝取了學生的幾組生活畫面,掃描進電腦,并給每個畫面配有鐘面,能看到時針、分針在不停地轉動。教學時,熟悉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真切地體會到一天有24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兩圈。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參與效果可想而知。

3.創設情境。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內在的矛盾沖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學生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活動。為此,我們要化大力氣,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善于提出一些既讓學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動腦筋才能解決的問題,將學生置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各種矛盾,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里趨向,產生自主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

策略三: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參與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獫M足兒童這種強烈需要,就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1.提供操作的機會。語文是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之一,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經常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智力活動,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有效。

2.創設交流探討機會。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以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經歷的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有關的內容?!?/p>

3.自主選擇學習空間。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體現之一。同時,人人參與也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顯著特征。

策略四:著力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

增進學生自主意識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最后過渡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1.境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

2.訓練語言表達,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的思維。語言是思維的靈魂,正確的思維方法離不開語言的支持。

3.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方法和習慣。如學習梯形的面積時,先引導學生溫習一下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再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怎么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呢?學生會主動地把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遷移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去。

4.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書,提出問題,歸納知識。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語文表達方式,抓住重要的詞和句,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范才生,鐘志賢.素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2]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

[3]余文森.當代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猜你喜歡
實效性課堂教學教師
最美教師
怎樣增強人大專題詢問的實效性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協商民主的實效性
圓我教師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