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易摩擦形成原因的文獻綜述

2016-05-19 10:00吳曉林張興泉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7期
關鍵詞:評述理論基礎

吳曉林+張興泉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中美雙方之間的經濟聯系也越來越頻繁。當然,伴隨中美雙邊貿易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貿易摩擦也不斷激化升級。對于中美貿易摩擦形成的原因更是復雜,這不是單純地由一方所引起,而是由雙方不同的對外經濟政治策略共同引起。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部分專家學者對中美貿易摩擦成因的不同觀點,梳理、總結了相關文獻,得出了中美貿易摩擦成因的研究存在缺陷、不足,為揭示真正的貿易摩擦形成機制做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理論基礎;中美不同視覺角度;中美不同觀點;評述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2

近年來,在中美雙邊貿易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貿易摩擦正在不斷升級,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救濟措施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涉案產品金額也在不斷增大。中美貿易摩擦和其它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具有相同的屬性,但由于兩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又具有區別于一般國際貿易摩擦的特殊屬性,因此,它從一開始就得到民間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一、貿易摩擦的理論基礎

對于貿易摩擦的形成原因,許多學者在這一方面做出了豐富的研究。從貿易政策的角度來看,Brander和Spencer (1985)在不完全競爭的假設下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其思想實質在相當程度上能夠解釋貿易摩擦的原因:即貿易摩擦產生的動因是在不完全競爭下,參與貿易的各國都想把其他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獲得的超額利潤奪過來。從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角度來看,Katzenstein(1978)的研究表明,在國際政治經濟霸權的周期變化中,往往會帶來頻繁的經濟摩擦,出于霸權穩定的考慮,在霸權上升時期,霸權國家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國際政治經濟的開放,國際貿易摩擦也相應減少;當霸權衰落時,國際貿易領域中的保護主義和更深層次的國際貿易摩擦就會源源不絕。從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Gomory和Baumol(2000)的分析表明,一個工業化國家將從其非常落后的貿易伙伴發展新產業從而使生產率獲得普遍提高中受益,但是,該貿易伙伴的進步一旦超過了某一發展狀態,就會再次引起國家利益的沖突,因此,在國家利益沖突的過程中,貿易摩擦在所難免。從微觀的企業角度來看,Baron(1997)認為,企業根據自己的綜合競爭策略(包括市場策略和非市場策略)向本國政府尋求保護的尋租行為導致了兩國政府間的貿易爭端。這四篇文獻在一定程度上為貿易摩擦成因的分析提供了經濟學、政治學的理論基礎。

二、美方視角下的中美貿易摩擦

具體到中美貿易摩擦,在雙邊經濟關系中,美方最為關注的就是由美中的貿易不平衡所導致的貿易摩擦(王亞飛,2006)。美國國會報告(2005)指出造成美中貿易摩擦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政府為本國出口型企業制定的補貼性貿易政策以及對外國企業的準入限制,同時人民幣幣值低估問題也是造成中美巨額貿易順差的重要根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報告(2005)認為美中貿易失衡的原因是由于中國工人惡劣的工作條件給中國帶來的低成本優勢,中國工人的工作環境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保證,這使中國的勞動成本非常低廉,從而具有相當強的成本優勢。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是,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一些國家確實出現了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其中Roach(2003)指出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是其競爭力的具體表現,中國不是依靠低估價值的貨幣來競爭,而主要是靠勞動成本、技術、質量控制、基礎設施以及堅定的改革承諾; Bown和McCulloch(2005)則認為美國確實對中國實施了歧視性的貿易政策,這包括顯性歧視貿易政策與隱性歧視貿易政策,這些歧視性的政策加重了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

三、中方視角下的中美貿易摩擦

從目前國內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研究來看,學者們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形成原因主要可歸為兩大類。一類是政治原因,張學斌(1995)認為美國固有的意識形態使其對中國的崛起很不放心,不少民眾和政治家對中國的人權和政治體制持有異議,往往將雙邊經濟問題與意識形態掛鉤。李麗(2005)通過分析中美貿易摩擦中的政治因素作用,指出美國的國會管理貿易和利益集團代言人制度導致保護主義橫行,故而貿易摩擦不斷。尹翔碩等(2008)則指出“邊際保護”思想直接引致政府的福利加權計算,從而影響貿易政策偏向于保護夕陽產業,貿易摩擦滋生和激化。雷達(2012)中美經濟摩擦政治化的深層原因在于全球經濟關注點由利益創造向利益分配轉移,同時,中美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是中美經濟摩擦政治化的特殊原因。

另一類是經濟原因,國內學者們對這一因素的研究更為廣泛,可進一步細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等三個層次。

從微觀的企業角度來看,學者們將中美貿易摩擦主要歸因于市場失靈、出口國和進口國企業的市場策略等因素。馮耀祥(2008)認為當存在市場失靈,或在一國由于要素稟賦發生變化、技術進步而要求產業調整時,原來的均衡狀態就會被打破,產品層次上的競爭和貿易摩擦的發生就成為必然現象。李春頂(2007)認為進口國企業還可以通過控制本國的銷售渠道、用壟斷來強化自己的優勢,還會采用非市場策略維護了一定空間的非競爭市場是自己得利,但貿易摩擦也因此而產生。楊培強等(2014)從企業異質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貿易保護政策給出口與非出口企業帶來不同的貿易利得是中美產業內貿易摩擦產生的動因。

從中觀的行業角度來看,學者們將中美貿易摩擦主要歸因于兩國產業結構差異、貿易依存度等因素。雷達等(2004)指出通過考察內部結構調整對外部環境的要求,并結合中美兩國當前的經濟結構特征可以看出,中美之間貿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兩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的特征和潛在的互補關系。趙建(2004)認為國際間產業結構不相匹配,并指出各國經濟政策及其國內利益集團的政治行為則是使國內外產業間的矛盾外部化為國際貿易摩擦的關鍵。王亞飛(2014)認為美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美貿易不平衡、東亞地區區域性產業結構調整等是導致中美貿易摩擦深刻的結構性原因。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學者們將中美貿易摩擦主要歸因于制度安排、就業及美國出口管制等因素。肖德等(2006)認為中國為加入WTO簽署了非市場經濟地位規定、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紡織品限制措施、過渡性報告審議制度等附加條款,這些附加條款為美國對華實施貿易保護提供了便利。李春頂(2008)通過建立理論和實證模型證實了貿易國為保護就業會采取相應產業政策措施,從而導致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以及價格勞動需求彈性大的產業容易遭受貿易摩擦。黃曉鳳等(2011)指出美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與中美貿易失衡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且具有相互促進的放大效應, 出口管制是引發并加劇雙邊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此外,還有幾篇文獻從跨學科的角度對貿易摩擦的形成原因進行解釋。劉遵義(1999)將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主要歸結于進出口統計口徑的不同引起的誤差、香港的轉口貿易、轉口加價、走私及其它使中國貿易數字復雜化的因素等。李春頂(2007)認為美國民眾雖然知道中美之間的貿易是有利于他們的總體福利增加的, 但雙邊貿易不平衡導致的失衡心理也會刺激他們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從而導致貿易摩擦的發生。何澤榮等(2015)認為美國的文化霸權或霸權價值觀理念決定了美國國家利益的霸權性和擴張性, 從而導致美國在中美貿易關系中頻頻制造貿易摩擦。

四、中美貿易摩擦研究評述

從以上文獻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將中美貿易摩擦的形成原因主要歸結為利益集團和貿易保護主義、不同要素驅動的貿易模式、經濟或產業結構差異等等。這些文獻對中美貿易摩擦形成原因的研究豐富了我們對貿易摩擦的認識,但也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部分研究割裂了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聯系,單純地用經濟因素或單純地用政治因素解釋中美貿易摩擦成因;二是這些文獻對貿易摩擦的劃分較為籠統,多數文獻采用規范分析的方法研究中美貿易摩擦,諸多結論缺乏實證數據的支持;三是關于中美貿易摩擦成因的部分實證分析側重于經濟因素,較少把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納入到同一個實證分析框架中,因而難以深刻揭示貿易摩擦的形成機制。

參考文獻:

[1]王亞飛.貿易摩擦研究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4).

[2]Bown Chad P. and Rachel McCulloch. “U. S. Trade Police Toward China: Discrim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R]. 2005.

[3]尹翔碩,李春頂.邊際保護、加權福利與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J].財經問題研究,2008(4).

[4]雷達,于春海.內外均衡、結構調整和貿易摩擦[J].世界經濟,2004(8).

[5]趙建.國際貿易摩擦背后的產業結構和政治因素[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3).

[6]劉遵義.對美中貿易的新估算[J].國際經濟評論,1999(3).

猜你喜歡
評述理論基礎
農產品供應鏈及其優化理論研究評述
高職專業群建設的機理、理論、動力和機制
淺議中職計算機基礎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會計準則變革的非預期效應理論框架構建
《中小企業促進法》的評析與完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